学生之所以出现嫉妒情绪是因为觉得别人比自己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实力,通过一些正当的竞争手法来超越别人,用充实的行动化解嫉妒情绪,把不良的情绪变成前进的动力。
学生产生嫉妒心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总结一下主要有下面几种表现:
(1)排斥他人
当学生嫉妒他人时,会对他人产生排斥,多从言语和行为中表示对他人的不友好和不认同,也会表现为对他人的态度非常冷淡。
(2)经常与他人比较
通常情况下,嫉妒情绪的产生主要会在那些年龄相仿、地位相等、程度相似的人之间。有些学生总是拿自己和别人比较,这种比较不是良性的竞争,而是一种情绪失衡,当他在比较中感到别人比自己强时,就会产生怨恨,并竭力要消除这种不平衡。
(3)常和某个特定对象产生冲突
那些产生嫉妒情绪的学生通常情况下会有一个特定的嫉妒对象。比如,比自己学习好的同学、比自己有钱的同学或是比自己的相貌长得好的同学。他们经常会与这些特定的对象发生冲突,表现为讽刺、挖苦、挑剔对方、恶语相向或攻击性行为等。倘若学生的这种嫉妒的情绪长期无法得到排解的话,就很容易产生嫉妒性的犯罪。
嫉妒是一种有害的情绪,是同个人某种利益、某种感觉,或是某种个性情绪紧密相连的。当嫉妒情绪轻微时,仅表现为内心有一种不服气或怨恨的感觉;可是当学生的嫉妒情绪很严重的时候,就会无法将内心的情绪压制住,就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老师们应该在学生们出现轻微的嫉妒情绪时就加以引导,不要让它发展为深层次的嫉妒。如果发现学生的嫉妒情绪已经比较严重了,更应该赶紧采取措施,以免引发不良的后果。
嫉妒情绪会给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的危害,如果任其发展,很可能引发恶性后果。那么,身为教师应当如何对学生的嫉妒情绪进行管理,将这些有危害性的“红眼病”治愈呢?
(1)双赢观念法
嫉妒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突出表现。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学生待人处事往往首先考虑到自身的得失,因而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后果。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们树立一种双赢的观念,也就是团体意识,将自己所取得的成功同其他同学取得的成功联系到一起。其他同学成功了、班集体成功了,自己才更能体现价值。这样不仅会免除嫉妒情绪带来的痛苦,还会主动帮助别人并获得别人的帮助,使自己和集体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在很多学生的意识中,双赢观念很淡薄。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一般来说多以考虑自己的利益为主,不会从全局的观念考虑。老师应该有意识地给他们树立双赢的观念,让他们知道成功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或多向的,从而消除他们的嫉妒情绪。
(2)以长比短法
通常情况下,嫉妒情绪会发生在那些年龄差不多,能力很相似,生活背景也比较相同的学生之间,他们时常会感觉自己并没有比别人少任何东西,但为何就是在某方面比别人差呢。作为老师,应该引导他们用自己的长处与其他人的短处相比,而不要总是拿自己的短处和其他人的长处相比,这样才能减少他们嫉妒情绪的产生。
(3)正面转化法
虽然嫉妒是一种不好的情绪,但是这种不好的情绪也是能够转化为正面情绪的。学生之所以出现嫉妒情绪是因为觉得别人比自己强,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从自身出发,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实力,通过一些正当的竞争手法来超越别人,用充实的行动来化解嫉妒情绪,把不良的情绪变成前进的动力。
(4)辩证思考法
对于学生,教师应当引导他们用一个辩证的思维来看待自己的现状,也就是说好和坏对他们来说都是相对的,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并不意味着这就没有办法改变,也不意味着以后永远改变不了。
(5)消除偏见法
有嫉妒情绪的学生往往对人有偏见,觉得别人比自己强就是对自己的否定,是对自己的威胁,其实这只是一种主观的臆想。老师要引导学生们将这种偏见消除掉,让学生们认识到荣誉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尤其是当别人取得荣誉或者是获得成功的时候,并不会对自己的利益造成任何的损害。
除了以上这些管理嫉妒情绪的策略外,老师还应该注意,嫉妒是一种比较顽固的情绪,它具有持久性和反复性。当一些学生的嫉妒情绪不断出现的时候,教师切记不要着急对他们进行否定,或者是干脆放弃对他们的教育,而是应该更加有耐心,要多花一点时间,多进行一些尝试,逐渐地让学生消除嫉妒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