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亡以来,荒废了170多年的魏(曹魏)晋故都洛阳,成了北魏的新都。493年,孝文帝开始重建新都,到他的儿子宣武帝元恪手上才建设完成。
迁都之后,从平城迁到洛阳的人,叫做“代迁户”,总数约有100万人。其中,勇士15万被编成禁卫军(羽林、虎贲)。洛阳附近的河阳(现在河南孟县西),设了个新牧场,养马10万匹。每年从河西选马到并州牧场,让马习惯内地水土,再迁到河阳来。部分拓跋部人民以及北边其他各族人民,便在中原地区定居下来。迁都后,摆脱贵族传统保守势力的影响,北魏汉化的改革更广泛、更迅速了。495年,孝文帝下令禁止鲜卑服装,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禁止鲜卑话,改说河南洛阳话;“代迁户”都在洛阳落了籍,死后葬在北邙山(在洛阳的北面)。有次,孝文帝在洛阳街上,看见个鲜卑妇女,坐在车中,作鲜卑打扮。后来,在朝见群臣时,便责备任城王拓跋澄,说他督察不严,奉行命令不力。拓跋澄为自己辩解,说只有少数人这样打扮。孝文帝尖锐地问道:“难道要全部这样打扮才算督察不严吗?你这样说,简直是‘言丧邦’!”又转向史官说:“应该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496年,又命令改去鲜卑姓,他自己改姓元,其他改姓长孙、穆、奚、陆、贺、刘……;把鲜卑族的穆、陆等姓定为国姓,和汉族大姓崔、卢、郑、王同等待遇,享受同样的政治特权。汉族大姓,叫做郡姓;郡姓之中,又分等,最高的叫做甲姓。从此完全承袭了魏(曹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以贵袭贵,贱袭贱”,按门第高低来分配官职。但门第高低,皇帝可以左右,和南朝不同。这正如“长制”和“均田制”的实行,代表中央集权力量的皇帝,在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中占了上风。
孝文帝又通过婚姻方式,来加强鲜卑贵族和汉族大姓的联系。他自己取姓(崔、卢、郑、王)的女子入宫,又为他的5个弟弟娶汉族大姓的女子做正妻。范阳卢氏,家娶了3位公主。政治利益进步把鲜卑统治者和汉族豪门结在起了。
“文治”构成了汉化的核心。北魏的国家机器,随着封建化的逐渐完成,也更为完备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为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条历史规律。孝文帝和他的前辈什翼犍、道武帝、太武帝、文明太后样,在鲜卑族汉化过程中,顺应了这规律,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提倡鲜卑人学习汉族的文化知识。鲜卑贵族自认天资笨,学不来;他却强调重要的是学习与否。他自己学习很努力,亲自动手写诏令,作诗赋,和汉族文人学士相比,并无逊色。
499年,孝文帝在南伐的归途中病死,终年33岁。
北魏灭亡鲜卑拓跋部同汉族的融合,在孝文帝时迅速达到了高潮,但远没有结束。以往的历史上,民族的融合总是同干戈、仇杀、礼聘、互市等交织着,这次也不可能帆风顺。
孝文帝死后,过了十年,北魏的政治渐趋腐败,接连激起了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起义。几经周折,声势浩大的起义军虽然先后都被镇压下去,但北魏王朝也因此蹶不振,风雨飘摇,被控制在个叫高欢的汉人手中。高欢是依靠北方边镇的鲜卑军人起家的。最后,北魏的末代皇帝孝武帝不堪高欢的欺辱,被迫逃往长安,依靠与高欢相对立的另支关陇军人势力,继续称孤道寡。公元534年,孝武帝在长安宫中喝下杯毒酒,北魏王朝历时149年的历史也就随之告终了。
高欢失去的虽是个傀儡皇帝,但在政治上就失去了号召力。他为挽回劣势。就在洛阳又立了位皇帝,即孝静帝元善见。国号仍称魏,史称东魏(534—550年)。
北魏的孝武帝在长安被鸩杀以后,关陇地带的军人首领宇文泰也另立了位皇帝,继续称魏。史称西魏(535—556年)。
统的北魏,被分裂成东魏与西魏,两个皇帝,东西对峙。
550年东魏权臣高洋废掉孝静帝,自立为帝,国号齐,史称“北齐”557年西魏宇文觉废掉西魏皇帝,自立为帝,国号周,史称“北周”北齐和北周之间争战连年,最后北周灭掉北齐,重新统了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