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蓝玉被剪除后,在开国的功臣武将中封公的仅剩下信国公汤和及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晚年的明太祖最放心不下的是皇太孙年幼懦弱,而自己又年迈多病,皇太孙肯定驾驭不了那些还活着的开国功臣和武将,他们会给以后的皇权构成威胁。汤和已经告老还乡,于是傅友德和冯胜便成为下一个杀戮的目标了。
1393年三月,明太祖命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分别率部去山西、北平戍边。同时下诏规定:他们俩及所属卫所将土,均要受晋王朱?和燕王朱棣的节制;凡是军中机密大事,一份要上奏朝廷,另一份要报知二王知道。并将此规定为永制,令冯胜、傅友德遵命执行。几天之后,明太祖又下诏给晋王和燕王,凡军中赏罚、大事要上报皇上,小事可自行决断。
傅友德,武艺高强,刘福通起义后,他曾是李喜事部下的一员虎将,后归降陈友谅。1367年,朱元璋率大军攻江州路时,他又归顺朱元璋,此后他随朱元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可谓虎荡生风,叱咤风云,战功卓著,鄱阳湖大战,他驾驶轻舟,急驶军前,身上多处中箭,仍然奋勇向前,连敌军都惊呆了,此战中,只他一人就手杀数百人。随后他又率军扼守泾江口,切断陈友谅的败逃之路,为平定陈友谅立有奇功。在夺取武昌战役中,首战高冠山下,傅友德脸颊中箭,从后脑穿出,他忍着碎胆裂肝的剧痛,率部勇猛向前;肋间又中了一箭,他将箭拔出,呼啸着冲向前去;武昌战役,他立首功,朱元璋破格升他为雄武卫指挥使;洪武年间,他又屡立战功,1370年因功封为颍川侯,1381年洪武十四年),被任命为统军总帅。云南平定后,太祖又从颖川侯升他为颍国公。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二月,傅友德向太祖请求把怀远的九顷官田拨给他占用,作为园圃。
明太祖没有答应并斥责了他。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二月二日,即蓝玉案案发前夕,太祖下令让晋王节制山西、河南的马步军,召傅友德回京,二月十日,蓝玉案众徒被诛,傅友德未受株连。但蓝玉之死,给傅友德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一次,他相处多年的老部下王弼拜访他,忐忑不安地说:“皇帝年事已高,说话办事,都让人捉摸不透,从十三年到现在,已经两次兴起大狱,许多有功的将帅、文臣都被牵连进去。上次,我们年纪还轻,得以幸免。而这次凉国公案,才刚刚开始,会不会也把我们罗织进去死于非命呢?”
王弼的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不能不引起他的深思,可是,生活的阅历,特别是眼下的紧张气氛,使他深知私下议论这些事情的严重后果。尽管他内心觉得王弼的担忧不无道理,但他仍沉默不语。隔墙有耳,尽管傅友德一言未发,但王弼所说的话很快就被明太祖探听到了,傅友德便给自己埋下了祸患。蓝玉被杀的当月,明太祖又给各功臣武将颁发了《稽制录》,并在序文中说:“功臣多武人,不知书,往往恃功骄恣,逾越礼法。甚至肆意废法,奢侈无度。”这绝对应该视为明太祖对武臣,特别是有功武臣发出的一次警告,恰在此时,王弼和傅友德的私下议论传人朱元璋耳朵,这正好为明太祖剪除傅友德等提供了机会。
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殿设宴招待文臣武将。傅友德的长子傅忠为驸马都尉,次子傅让为金吾卫镇抚。此时傅让正在御前值班,没有佩戴剑囊。太祖认为这是傲慢无礼的表现。接着,太祖封剑赐给傅友德。此时傅友德战战兢兢跪拜接诏,他心中明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使者面前,他心一横,杀了儿子。使者回报,明太祖故作吃惊地说:“怎么这样残忍啊!这样做不是怨恨我吗?”
傅友德听到这话,如晴天霹雳,他两腿发软,精神全部崩溃,自尽于朝门外。这位征战沙场四十年的老将,刚烈地结束了他的一生。对傅友德的这些做法,明太祖怒不可遏,下令抄了他家,将他一家大小发配到边地。因寿春公主的缘故,其孙子傅彦名幸免于难,后官至金君卫千户。
关于傅友德的死,文献记载不一样,有的说是牵连蓝玉之案被赐死;有的则说他是暴死;也有的记载说他自尽身亡,但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他不是善终。本文取后者。
傅友德死后两个月零几天,死神又降临在宋国公冯胜头上。
冯胜,即冯国胜,定远人,早年与兄长冯国用投靠了朱元璋,兄弟俩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冯国用早年病故,而冯胜征战数载,屡建奇功,是徐达、常遇春之后,又一能统帅全军,战功卓著的帅才。他曾做过朱元璋护卫军队的最高统帅。1372年(洪武五年)北征时,徐达、李文忠、冯胜各率一军分道迸发,只有冯胜一路获胜回朝。其女儿又被册封为周王妃。徐达、李文忠死后,他成为洪武年间的头号统帅,每次出征,均授大将军印,统帅全军。1387年(洪武二十年),在平定东北的战役中,虽大获全胜,但他自己却因贪掠珠宝良马,强战降人之女,受到太祖的谴责。回朝后,明太祖收回了他的大将军印,并让他回风阳老家居住。
后来虽又让他出征、备边,但不再以大将军身份使用了。
冯胜回老家后,由于常年征战,不甘寂寞,在家闲得难受,常在打稻场埋下瓦罐,听碌碡轧过的咚咚声,回忆昔日战场上厮杀和战鼓的隆隆声。与他有怨的亲戚樊父为报私仇,于1395年二月,向明太祖诬告冯胜打稻场下埋有兵器,阴谋造反,明太祖反正是要杀冯胜的,不问真假,派人将他召人京城,并告知有人告他,太祖说:“这件事没有就好,我并不多问。”赐给他一杯酒。冯胜知道,说什么也没用,举杯一饮而尽,随即告辞。明朝开国的最后一员猛将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
蓝玉案诛杀了大批的文臣武将,也有不少数功臣宿将,但也有一些士将由于揣摸透了朱元璋心理,而使自己免遭杀戮。如信国公汤和,在徐达、李文忠死后,汤和看破天机,他诚恳地向明太祖请求说:“我跟随你效命多年,现在岁数大了,不堪重负了,愿意告老还乡。”明太祖非常高兴,立即赐宝钞五万锭,并在凤阳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宏伟的大宅第。等他在福建完成筑城御倭的任务后,就准他回家养老了。后又赐给他黄金三百两、白银二千两、钞三千锭,彩币四十多副。并给其夫人黄金二百两,白银一千两、钞五百锭、彩币三十多副。还赐给他夫妇俩玺书褒谕。在蓝玉案发生后,朱元璋颁发给功臣武将《稽制录》,武定侯郭英立即归还佃户,依法纳税;汤和赶忙归还仪从户;曹国公李景隆也马上交出庄田六所以及田地、山塘、池荡二百余顷。以上三人在洪武朝平安无事,后也寿终正寝。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能制造一个新的王朝,除了他本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外,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文臣武将。明王朝建立后,明太祖大封功臣,以此回报了他们。但封建专制主义制度造就的封建帝王,君权是至高无上的,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君臣之礼要分清,朱元璋也毫不例外,他和历代封建帝王一样,逐渐地在君臣之间筑起了一道鸿沟,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尤其是朱元璋,他是一个权欲极重的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对跟随他九死一生、屡建奇功的勋贵们能力的了解再清楚不过了。他们中任何一个都有能力将水搅浑,甚至能把船顶翻,皇权随时都受到威胁。早在蓝玉入狱前,朱元璋就已经猜忌功臣,开了刹戒了,被明太祖朱元璋最早杀戮的功臣是德庄侯廖永忠。廖氏兄弟生在巢湖边,从小就练就一身好水性。永忠与其兄永安是以巢湖水师统帅身份投奔朱元璋的。廖氏兄弟的勇敢和廖氏一家人的忠诚给朱元璋留下了极好的印象。1358年(龙风四年)太湖一战,永安被俘,并誓死不降,死在狱中。
朱元璋随即任命廖永忠为行枢密佥院、统帅永安的部队。鄱阳湖大战,永忠战绩卓著,武昌一役,他战功赫赫,朱元璋以红油漆亲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帅”八个大字的匾额赐给廖永忠。平江战役后,廖永忠升为中书省乎章政事。平定闽广,他统帅水师,又建奇功。
1366年,朱元璋认为此时韩林儿已没有存在的必要,但又不能公开除掉小明王,他需要找一个恰当的办法,物色一个合适的人选。为此他从前线召回了办事严谨又非韩林儿红巾军嫡系的廖永忠。觉得派他做这件事最为稳妥。朱元璋给廖永忠交待任务时讲,“眼下战局顺利,谁掌大位的事总要有个考虑。皇帝远在滁州总不是个长事,今派你去滁州,将皇帝及眷属等一起接回应天。”然后,朱元璋又着意叮嘱说:“天有不测风云,长江浪高险恶,稍不留意就会出事,你要善解我的苦心,办好此事。”廖永忠对朱元璋的这番交待似懂非懂,但不容他再问,朱元璋就示意他退下。廖永忠是个很聪明的人,只一会儿他就悟出了朱元璋话中的玄机,不久,在长江瓜步渡口,浪急水深处,韩林儿被吞噬了。廖永忠回京复命,少不了又被朱元璋给训斥了一顿。明太祖从此取消了龙风年号。
就当时形势而言,韩林儿之死是难以幸免的,无论谁为朱元璋办好此事,都是大功一件。天机不可泄露,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应该说朱元璋已回报了廖永忠,南征两广,调回主将汤和,命廖永忠独当一面,为他立功创造机会,故廖永忠凯旋而归时,明太祖给了他隆重的欢迎和极高的荣誉。从另一角度看,在朱元璋面前,廖永忠实在不该把瓜州-事件看得太重,这也是廖永忠一生最大的不幸,1370年(洪武三年)在明太祖大封功臣的前夕,廖永忠竟头脑发涨,甚至想借瓜州事件向太祖邀功,托杨宪为他打探消息,这分明是揭太祖的隐私。这一行为刺到了朱元璋的痛处,犯了大忌。明太祖特意宣布,廖永忠本应封公,只能封侯。这是明太祖对他的严重警告。
天下大定,功成名就,将相不免跋扈,明太祖也加重了猜忌之心,恃功骄横的将帅越来越多,明太祖开始忧心忡忡,为子孙后代担忧。当初要不是把懦弱的韩林儿沉杀,自己能明正言顺地做上皇帝吗?想当此,五年前廖永忠邀功的情景不觉又泛到了眼前,此事终是个把柄,此人终是祸患,廖永忠便成为武将中最早让朱元璋不放心的一个,这就注定了廖永忠的命运。1375年三月二十五日,明太祖下令逮捕了廖永忠,罪名是他偷穿了绣有龙凤花纹的衣服,僭越犯上。入狱不久被杀,时年五十三岁。
在明初的开国功臣中,李文忠是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的最重要的将领,他与明太祖的关系,既是君臣,又是舅甥关系,他出身贫寒,早年随父流浪,十四岁时就投奔了朱元璋,还未成年就随军征战,十九岁就率领亲军。他身经百战,驰骋疆场,东定浙,南入闽,北伐大漠,西镇洮番,屡建奇功。李文忠不但能攻善守,骁勇善战,而且通晓经文,善作诗文,是洪武年间不可多得的儒将。1369年(洪武二年),他随徐达、常遇春出征塞北,常遇春不幸中途病故,暂由李文忠代领副将之职。经两年北征,李文忠顶替常遇春的位置,独率一军进攻应昌(今内蒙古阿巴哈纳尔旗东南),俘获元顺帝孙子以及北元后妃、将相等,并缴获宋、元玉玺,战功赫赫,很得太祖赏识。
1370年(洪武三年)明太祖大封功臣,年仅三十一岁的李文忠,被封为曹国公,跻身开国六公之列。1377年(洪武十年),明太祖又命他与李善长共议军国大事。1379年(洪武十二年),又让他掌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可见明太祖对李文忠是何等的信赖。
李文忠为人器重沉宏,颇好学问,在军旅生活中,他敢打敢拼,英勇善战;在处理事务上干练谨慎,很得明太祖及马皇后的赞赏。朱元璋说过,开国之功,都靠勋臣同心一力,才得以成就大业,在国戚中有贡献的只有李文忠一人,可见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在应天时,军队给养不足,明太祖要增加农民的田租,李文忠认为不妥,请求减租,朱元璋觉得他讲的有理,欣然采纳了。在攻下杭州之后,李文忠又提出了减免杭州地区田租的建议,朱元璋也同意。
李文忠四十岁左右时,可谓前程似锦,如日中天,也正是他在政治生涯非常辉煌的时期,他与明太祖之间的关系逐渐出现了裂痕,产生了隔阂,镇守严州时,李文忠迷恋上了名妓韩氏。给朱元璋知道后大怒,先杀了韩氏,后又召李文忠回应天,准备问罪,马夫人为文忠说情:“保儿年少血气方刚,受人挑唆,责骂他一顿就是了,严州位置重要,保儿在那儿镇守着,张士诚害怕他,不要损伤了他的威望,也不可轻易更换他。”朱元璋觉得夫人讲的有理,只是教训了李文忠一顿,又命他回严州去了。李文忠回严州后心中不快,他手下儒士赵伯宗、宋汝章劝说文忠:“此次你去应天总算是回来了,下次再去可就难保了,还是早作打算的好。”其意是劝他归降张士诚。李文忠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还真的派人去杭州和张士诚联系。过些日子,朱元璋让人给李文忠捎了一封亲笔书信,又召他回应天。此次回应天,朱元璋不仅盛情款待,而且赐他好马、金钱,并推心置腹地叮嘱他要用心守好严州。李文忠回到严州时,对先前自己的做法非常懊悔,并对手下侯原善等人说:“我几乎让你们给误了,这事现在该怎么办?如果泄露出去,我还有何脸面去见父帅?”侯原善马上向文忠献计说:这事好办,只要让那两个人不说话就是了。于是李文忠设宴招待赵伯宗、宋汝章等人,将他们先灌醉送到船上,不由分说,将二人捆绑结实,投入水中淹死。事隔多年,明太祖还是知道了此事,并由此对李文忠极为不满,猜忌尤深。
到了后来,明太祖对李文忠已不信任了,对于李文忠的不少劝告,他不仅不采纳,而且对李文忠严加训斥,而且认为这全是李文忠家的门客儒士们教他与自己过不去,后来为了一件事,还把李文忠的门客给杀死了,李文忠从此一病不起。
1385年二月,为明帝国的创建立下盖世之功的徐达,也步入李文忠之后与世长辞了,时年五十四岁。
在听到徐达死讯,明太祖身着素服奔徐府吊唁。也许,此时的朱元璋心情是复杂的,为他打下江山的“韩信”就这么死了,这是位立下盖世大功的开国功臣啊!但却只因这盖世大功,年老的明太祖才不得不下如此狠手。
此时,我想起西汉名将韩信临死前说的话:“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无。今天下已定,我固当烹。”此话不无道理。郭沫若也说:“大凡一位开国的雄略之主,在统治一固定了之后,便要屠戮功臣,这差不多是从汉以来每次改朝换代的公例。”
这是不是说凡开国皇帝均是刻薄残忍的呢?回答是否定的。我认为绝非是个人问题,也不是偶然现象,这乃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产物,这种制度不根除,这种制度的影响不根除,历史可能还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