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完美等待
6110900000106

第106章 愿我如您

读过很多秋雨老师的书,读史猎文的心仅占小部分,更多被他带有强烈责任感、哲理性的表达和措辞而倾倒。还记得读过第一部他的作品是《借我一生》(曾经众说是他的封笔之作,但当《我等不到了》出版后,这种说法被打消),因为冠有这样的名义,曾一度让我将它当做一部史书来读——谨慎、好奇又无从追问。秋雨老师在写自己的记忆、经历,那些时代的痣和桎梏,不管是恶疾的征兆还是某种时光枷锁,都已经无从追究事件发生的责任性,唯一能做的仅仅是挨近叙述者的口吻,用同样平静,不加以责怪的心去适应时间流淌——历史是包含在时间中的一个小身躯,当人们原谅了时间,也就对历史释然了。

那些灰色的文革,打压,在他的漫谈间纷纷蜷缩成一粒粒坚硬闪烁的钢粒,被打磨光滑后晾晒在另外一个时代的理解中,成为一种近似于微笑的文化展现,平静又不失风度,戏谑又从未放肆。直到现在,我还微微庆幸自己未从《文化苦旅》起始对他的认识,而是从《借我一生》中先一步了解他的成长历程,以及造就他带有明确责任感的思想的必然性。这使得往后的阅读,有了更深的方向性,不至于误读,乃至曲解。

我不知道“必然”在什么时候最有资格被提及,当“必然”被说出的时候,往往是事情已经发生,人们用得意的总结来验证设想的,它的力量却也变得很微弱,毫无人们假想时,这个词汇带来的自信和神秘气息。人们喜爱用“偶然”甚于使用“必然”,前者还留有余地,后者是非先知者绝无资格使用的。

我不是先知者,连小小的预言都不敢轻易说出,但读完《借》后再去阅读他的于文化认知的散文,游记,只觉得这种思想的形成与童年的关系,非用“必然”这个词不可。我不敢用一个“偶然”一笔带过幼年的损伤和悲怆,我不敢用一个“偶然”削弱文化沉淀需用时间的质量。而秋雨老师的童年,正是在那个社会所能创造的,拥有特殊的安详和压抑的年代诞生的。安详在于人们的信仰和视野在一定意义上是统一的,因此少了很多思想的纠纷和被迫服从的事件,压抑则是多数人们在安详中逐渐习惯的心,已近乎失去面对“改变”二字的力气。

这种氛围的产生能从那一座村庄说起,秋雨老师的母亲作为全村唯一受过教育的女性,为其他视野依然惨白的女性实施义务性的扫盲。这样一位女性在他的幼年首先确立了一个朴素的文化观,在这种文化意识不足以带动诉求后,他的舅舅以更隆重、更凄惨的方式衔接上了这一回答(我多次读到对于这位人物的描写,那是一个由平静转至悲恸的过程,我从中明白,在那一个社会背景下,寻求真理和文艺的代价,不是自己的血就是他人的血,当血液足够丰盛,淹没日常视野后,就有“改变”二字浮出液面的机会),他的出场总是和一部《红楼梦》相依偎,带些古典诗性和拥有反叛之心却不足的意识象征,总使我联想到屈原一类的人物(这种联想是很奇怪的,相比于屈原他更像是一个温和的顺受者),读罢我整理了自己的思路,从中寻找到他们的共通之处——都死于社会的桎梏,只是一方雄赳赳赴死留英名,另一方被一种“祥和、合理”的方式“处死”,且怨言全能忽略。

《红楼梦》我从未敢深入了解,阅读也仅仅是浅尝辄止,担心在于无法接受那样一个庞大却华丽的封建体系,无法接受那个封建体系中的凄美爱恋,无法接受更无法理解造就凄美爱慕的理由——仅仅因黛玉只与宝玉谈禁书,仅将诗歌作为支持浪漫性情的支架。他们的心,原是共同远离功名利禄的“另类”,却也为自己活得舒适,脆弱亦短暂的舒适。而秋雨老师的舅舅是铁了心将命系挂在这部“禁书”上,他少言寡语,温顺清瘦,却因仅仅是怀抱《红楼》,就让人初觉到悲剧色彩。最初我想不通,对于“悲剧”的预料从何而来,只有一种淡淡的失意笼罩,后来我有些清晰了,他的舅舅怀抱《红楼梦》的样子,与宝玉黛玉相爱不成的状态何等相似。

“就像一个巨人突然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道,他的身材巨大,腰围也很大。街道上的人对他毫无了解,内心只能充满惊怕和排斥。”这是余秋雨老师在形容中国之所以会在全球社会中形成一股久久不散的偏见的原因。我将他的观点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进行了整理:中国缺少一种能面向世界的主流意识文化,一个能被各国普通百姓接受而并非国学者潜心研究的文化存在。这种文化或许就像秋雨老师幼年从母亲那里获得的“朴素的文化观”一样,是平视人们而并非高高在上需要膜拜和神学色彩的文化所在,这是秋雨老师为适应普遍接受力而给出的文化观——缓慢渗透,带着令人温暖的举动而来,并非强调突兀的“三躬九拜”,并非拥有绝对自信的小众流行和小范围被接受,而是具有像德国般即使挑起二次世界大战依然被世人所认同的政治文化主题。我们的心,从来都是需要面向世界的,所以不能守住礼仪的四书五经,让它们未加站立就企图宣扬。文化的融合从来都不是硬碰硬的造诣,更多的是当代文化者和从政者的责任感,重视度,以及重视的角度。

我因中国历代的疮疤黯然,为那些疮疤下愈合后又起身的故事哭泣,然而历史不允许人们总是哭泣——因此它推出了一批强调责任之心的人而来,他们是有真实战斗经历和绝对权威的人类。如果未来一定要发生战争,就请发生那种从不展现的战争——思想的战争,追问的战争,反思的战争,以及,在这种责任思潮的带动下的,蜕变的战争。如果有资格,如果能够,我想冲在首阵,像秋雨老师一样流血,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