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分析表明,高等教育快速扩张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面临就业压力较大。灵活就业已经成为毕业生的一种就业方式,毕业生创业问题也受到越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毕业生对自主创业有较高的兴趣,且学历越低,创业的冲动越大。但受有关条件的限制,对自主创业基本还停留在“叶公好龙”的境地,毕业生中真正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仍然极低。在就业压力加剧,教育收益率下降的情况下,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有可能丧失信心而会退出劳动力市场,甚至沦为“啃老族”,这一现象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在就业影响因素方面,学校性质对于毕业生就业有显著的影响,普通本科院校和211院校的毕业生按时找到工作的概率更高。
不同性别的毕业生在工作找寻上存在差异,相对而言,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男性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上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
研究生学历者和本科学历者比专科学历者更容易按时就业。专业方面,与理科相比,医学类、法学类和农学类毕业生更难找到工作,经济类和文史哲专业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调查显示,某些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同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不协调。
个人能力和学业成绩对成功就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专业成绩,而更看重其他能够将毕业生相互区别的能力,如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是否选修第二专业和双学位,这些因素对成功就业影响很大。
职业定位对毕业生能否按时就业有重要影响,职业定位明确的毕业生相比于职业定位不明确的毕业生,前者更容易在毕业前实现就业。但是,单纯投放更多的简历并不必然提高按时就业的概率,说明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匹配的效率较差,因此,完善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系统、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指导是必要的。
学校对学生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增加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概率。那些得到学校更多帮助的学生,越有可能在毕业前实现就业。现在的大学生实习制度并未与劳动力市场实现有效连接,使得实习经历对就业的帮助并不明显。
高等教育的扩张明显降低了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毕业生的起薪在地域、单位性质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东部大城市起薪明显较高,211院校对于毕业生的起薪影响极为显著,211院校毕业生的起薪明显高于一般本科院校毕业生的起薪,研究生起薪显著高于本、专科毕业生。
由于高等教育扩张的惯性,未来几年内,毕业生的供给仍将大幅度增加,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和起薪将被进一步压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