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这土地爱得深沉
6104900000006

第6章 沈括赴辽保国疆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沈括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他所著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一份珍贵的遗产,也是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部杰出的著作,被世界各国科学家称赞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沈括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爱国者,他出使辽国,据理力争,保卫宋朝疆土的佳话,被后人广为流传。

那是宋神宗时期(1074),北方强国辽不断挑起边境争端,并向宋朝提出无理的土地要求,遭到宋朝的反对和抵制。于是,辽国在边境陈兵百万,杀人烧房,以武力相威胁。面对事端,宋神宗忧心忡忡,如何既避免战争又不失疆土,唯一的办法就是派使者赴辽,直接交涉。而能担当起这一艰巨使命的,只有才能出众,成就卓越的沈括。

沈括接旨后,马不停蹄赶回东京,面见宋神宗。宋神宗关切地问:“辽方心理难以捉摸,万一中途生变,危及使者安全,卿将何以自处?”其实这一问题,沈括在接旨时就已想过,和强盗般的辽国谈判不仅困难重重,而且还要冒极大的风险,谈判的胜负,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安危,更攸关宋朝的主权和大好河山的存亡。在国家安危和个人生死面前,沈括早已做了抉择,他毫不迟疑地表示:“臣只有用一死来回答!”

在做了紧张、周密的准备之后,沈括率领使团离京赴辽。一路上,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排除了辽方种种阻挠,终于到达辽国。

辽道宗“设宴”招待宋朝使团。只见宴会厅外刀枪林立、戈矛交叉;宴会厅内廷臣云集,冠盖如云;内外戒备森严,阵势咄咄逼人。望着这杀气腾腾,如临大敌的场面,沈括从容不迫,昂首而入,在使者席上泰然就座。

辽方首先用已经确定的河东地界为由进行试探,被沈括明确的回答顶了回去“河东地界早已了当,我等此番是奉旨前来回谢”。辽方见沈括答辞严谨,无懈可击,便原形毕露,提出了代州鸿和尔大山一段以分水岭为界的要求。这是一个实质性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宋朝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这个问题早在宋仁宗时就已解决,并专门立石峰为标识。面对辽方无理要求,沈括当场举出辽方于1042年与宋方共同商定以鸿和尔大山北山脚为界的事实,拿出辽顺义军承认以鸿和尔大山北山脚为界和天池子属于宋朝的屡次公文。沈括“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辽方自己的文件反击辽方的无理要求,使环座惊愕,为之失色。辽方还想强词抵赖,沈括严正回绝说:“你再说千般道理,也无济于事。必须有确实的文字根据,关于鸿和尔,只有这几个字‘大山脚下为界’;天池子也只有几个字‘地理属宁化军’。此外,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辽方见逼索不成,只得中止谈判,沈括首战告捷。

过了几日,沈括再次率员“赴宴”。辽方又一次提出了原来辽方一百多“部族”在天池子牧马之事,想用这一“事实”,挟逼沈括承认他们享有土地主权。沈括马上给予义正辞严地批驳。指出:地界文字有明白无误的记载,辽方“不应当过界下帐,而且有照据为凭,岂可不凭文字,只据口说!”辽方见在此问题无稻草可捞,转而重新提出鸿和尔界来纠缠。沈括见辽方已理屈词穷,便开怀畅饮,不加理会。好一会,沈括才一针见血地指出:辽方在公文中,故意漏下山脚的“脚”字,现在又处处设防,不敢说出一个“脚”字来。其实,在这次辽使致宋廷的信中,早已承认了这点,即使辽方不承认,也无碍于事。说罢,便起身说:“我喝醉了,不及一一回话,且休见怪!”

两次交锋,辽方已无力对阵,但还不甘心就此认输。在以后的几次谈判中,强词夺理,胡搅蛮缠,但都被沈括依据事实,驳得体无完肤。前后六次会谈,沈括都是这样丝毫不惧,坚持斗争。在大量的事实和雄辩的批驳下,参加谈判的辽臣们满面羞惭,不敢再强争下去。不得不放弃了讨索土地的要求,也不敢贸然发动军事行动,沈括出色地完成了这次赴辽使命。

在国家安危和个人生死面前,沈括从容不迫,正气凛然,胜利地完成了出使任务,令人感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