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1874—1961年)出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镇(今属厦门市)。陈嘉庚是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他一生“兴实业、办教育、勤劳国事”,是我国华侨史上第一位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活动集于一身的光辉旗帜。
陈嘉庚青少年时代,正当中法战争失败后、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后,祖国面临列强威逼、民族危难的关头,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萧条。17岁的陈嘉庚,离开苦难的祖国,背井离乡,跟随父亲去新加坡学习经商。他先在父亲开设的米号主持店务,后来又经营黄梨(菠萝)罐头和房地产业。1905年开始把经商重点转向橡胶业。他经营得法,获得了成功,不仅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还成了海内外知名的华侨大实业家,成了华侨三大巨富之一。
陈嘉庚自己富了起来,想的却不是个人的享受。他渴望祖国的迅速强大,下决心报效祖国。31岁时他加入孙中山同盟会,慷慨解囊捐助振兴中华的革命事业。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致电他“将赴南京需费”,他毫不迟疑地马上汇去新加坡币50000元,帮助革命之急需。为了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振兴民族精神,1912年他从新加坡回到家乡办起第一所乡立集美小学。1925年,他在海外的事业发展到了顶峰,已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却不置田产,不建私宅,而是大力捐资兴办学校。
他陆续在集美办起了各类各级学校,计有幼儿园、男女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技术学校,囤学专科学校和水产商船专科学校,还兴办了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医院、农林试验场、教育推广部等,统称为集美学村。他不仅捐资兴建校舍,还亲自物色校长、教员,亲自过问录取新生等事宜。
陈嘉庚为了进一步培养报效祖国的高级人才,决定办一所综合性大学。1921年他献出创办厦门大学基金四百万元,选定了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演武场作为校址。到1922年厦门大学校舍全部落成,其设备之完善,在旧中国是绝无仅有的。为了承担集美村和大学的两处经费,他不得不变卖一部分自己的家产,甚至当他的企业有了危机,债主强行将他的全部财产交由债权人指定的监管者监管,外国财团准备把他的企业收为附庸,条件是要他停办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他听了十分生气,断然拒绝说:“企业亏蚀可以收盘,学校决不能停办!”为了维持学校,他还四处募捐或向银行贷款。
陈嘉庚倾家兴学,誉满海内外。他一生捐献的教育经费,相当于他企业全盛时期的所有不动产。他为了祖国的复兴事业,常说:“金钱如肥料,散发才有用”,厦门大学到今70多年,集美学校更是近80年历史了,已经培育出大批国家有用人材。
抗日战争中,年过六旬的陈嘉庚,爱国之心更加炽烈。这时他成了南洋华侨抗日救亡运动的领袖。他抱定“抗战断无不胜,建国断无不成”的爱国信念,明确提出:“全面抗战,长期抗战”的口号,为抗战募集了金额可观的数额,同时宣传抵制日货,动员机械工人回国效力,有力地推动了广大华侨的抗日爱国运动。他痛斥汪精卫之流的投降卖国行径,提出著名的“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是汉奸”提案,鼓舞了爱国人民的斗志。他还向南洋同胞大力宣传延安精神和解放区的光明前景,完全置生死于度外,随时准备以身殉国,充分表现出爱国华侨领袖的无畏气概和高风亮节。他还创办了《南侨日报》同国民党的污蔑展开论战,指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胜利在望,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解放后,陈嘉庚应毛泽东邀请,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当选为常委。并担任了华侨方面事务的领导职务,历任全国政协第2、3届副主席。他为了新中国的繁荣富强,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物质生活,不要一个子孙陪同,回祖国定居,“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要为人民事业再尽绵薄之力。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他在临终之际还殷切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还在关怀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处理私人财产的遗嘱中,没有把财产留给子孙后代,而是全部捐给集美学校作校产;并将国内银行300万元巨款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陈嘉庚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爱国的一生。他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主义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不愧是一个中华民族杰出的儿子,爱国华侨的典型楷模。他的名字将和那些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教育事业,为新中国革命胜利作出贡献的先驱们一样永垂青史。他不愧为一个真正的海外赤子之冠。
不能不热爱祖国……但是这种爱不应该消极地满足于现状,而应该是生气勃勃地希望改进现状……并尽自己的力量来促进这一点。
——别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