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屁的礼仪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时代。公元前6世纪的一份中国手册上讲,进餐的时候,严禁放屁。远在印度,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一位牧师宣告服务于国王的人“不可在没有玩笑话,亦无人放屁时放声大笑”。
在古罗马,这个问题变得更有戏剧性了。曾经流传过这么一种谣言,说是一位罗马人,在一次时间很长的宴会上尽量憋住不放屁,结果几乎把自己给憋死了。克劳迪亚斯国王听说这件事后,决定颁布法令,“视餐间放屁为合法行为——不管是小声放屁,还是大声放屁”,这是一位喜欢说闲话的历史学家苏维东尼亚斯说的话。
中世纪的医生确认,憋住屁不放出来是有害健康的。显然给许多人带来了舒服感。
可是,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一本极有影响的礼仪书才正式踢开餐间礼仪大门,声称在紧急情况下,有屁但放无碍。
“有很多人教导自己的孩子说,应该通过压缩胃部而存住一些气,”伊拉斯塔斯在他极畅销的一本书中这样说,“人虽然应该彬彬有礼,可是,为此而染上一些病却是不值得的。如果憋得住,一个人应该自己憋住。可是,如果实在憋不住,应该以高声咳嗽掩盖放屁之响声。”
该书一共重印了90版,还有很多译本,模仿的书不计其数。学校里也大量教授该科目。就此话题展开的辩论接连不断。有一所学校认为,悄悄放屁是一种美德,并以古希腊的一个警句作为旁证:“(伊索恩)得十分小心,万不可在圣殿内以爆炸性的声响放出屁来,他紧闭着两片屁股向宙斯祈祷。事毕,他终于可以放屁了。啊,他放出的屁声,真是恐怖极了,特别是在较高的(那种神圣的)地方。”
礼貌像只气垫,里面什么也没有,却能奇妙地减少颠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