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在我国,“礼之名,起于事神”。是来源于敬颂天神,祭祀上天的活动。《说文·释部》中,有解释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礼仪活动从原来的敬神活动渐渐发展开来,成为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相表达敬意的活动,开始在上流社会渐渐发展,最后传播到民间。
简单来说,礼,即礼节,礼貌;仪,即仪表,仪态,仪式,仪容等。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的各种具体的交往和相处中,为了相互尊重,减少摩擦,在仪表、仪态、仪式、仪容、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和程序。它在内容上可以分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方面。
礼貌,指人的言行举止合乎一定的礼仪规范,接人待物,和蔼可亲,为人平等、公正、礼让。它是人言语动作的表现,属于行为方面的修养。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蒙田说:“礼貌无需花费一文而赢得一切。”
礼貌,不仅仅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也是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从小家长就教我们对人要懂礼貌。在学校里,老师们也告诉我们要掌握“请、您、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学习礼貌,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行为是礼貌什么行为是不礼貌。礼貌的举止可以让施者得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可以让受者心情愉快。不礼貌的举止不仅让人看出行为者内在的粗俗匮乏,还会对别人造成伤害,甚至产生摩擦矛盾。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