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影响青少年的100个勤劳节俭故事
6103500000066

第66章 刘伯承的家教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这是刘伯承教育孩子们牢记的铭语。

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得了第一个儿子,取名太行,他希望儿子像太行山一样高高耸立,威武不屈,像太行山一样,永远生活在中华民族的怀抱。

刘太行渐渐长大了,该上学了,上个什么学校好呢?

当时,刘伯承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有的同志为此向他建议设立一所干部子弟学校,刘伯承坚决不同意,他把太行送进了武安县一所农村小学。太行和普通农村孩子一样,坐在破旧,简陋的教室里,课桌是土砖搭起来的,坐的凳子全是石块土砖堆成的,上面垫了些木板或麦秸草。

刘伯承经常教育太行,要艰苦朴素,他常说,孩子时,只要吃饱穿暖,长大以后就能独立生活,不要靠这个家庭。有一次太行的妈妈汪荣华见儿子的毛衣破了,就给他买了一件新的,结果,刘伯承批评了汪荣华,说补补还是可以穿的,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的好品质。

刘伯承的二儿子阿蒙是解放初期诞生的,刘蒙出生后,刘伯承希望他长大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有感于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奋发上进,被称为“吴下阿蒙”,给他取名“阿蒙”。

阿蒙上学时,有一个存钱的小泥罐。老家的孩子叫它“爆噗”。因为过年时,孩子要“噗”的一声把它摔碎,拿出里面的钱去买吃食和玩具。

那时,爸妈一分零用钱也不给阿蒙。他只好每天步行上学,为了把省下的8分车钱放到“爆噗”里。等春天来了,就把它打碎,用这些钱去买风筝,买山里红……

上中学时,阿蒙穿的还是姐姐穿的女式旧军装,有些同学笑他叫“黄皮”。

放学回家,他嘟着嘴跟妈妈说:“以后我不穿这女式衣服了,人家笑话我”。妈妈看了看,也笑起来:“是啊,你长大了,等这件衣服破了,就不再穿女式衣服了。”接着又说:“你在生活上要向爸爸学习,你看他的棉鞋穿了好多年,补了好几次,不是还穿吗?穿得干净整齐就行了。”

有一天,阿蒙在屋里整理书信,看到爸爸一封信里写到:“廉洁的品行,要靠平时俭朴的生活养成。”正当他琢磨“廉”与“俭”的关系时,妈妈走了进来,他把信递给妈妈,妈妈看后对他说:“西南解放我们刚住进重庆,你爸爸就提出,‘虚假的资产阶级生活,会养成真正的资产阶级意识,让大家不要因为生活条件好了,就脱离了群众,忘记人民,贪图享受,追求个人升官发财,形成新的资产阶级’。所以建国后,他始终保持俭朴的生活,在工作上廉洁奉公,对你们的要求也很严格。”

为了不让孩子有优越感,不搞特殊化,刘伯承夫妇在自家的电话间里贴了一张“告示”:“儿女们,这些电话是党和国家供你爸爸办公用的。你们的私事绝对不许用这些电话。假公济私是国民党的作风,不许带到我们家里来”。

这张告示,刘伯承的六个儿女都严格地遵守着。

刘伯承的二女儿弥群要结婚了,他提出用一个星期天,全家团聚庆贺一下。不巧,弥群所在单位安排那个星期天义务劳动。刘伯承知道了,风趣地说:“家规依从国法,个人服从组织嘛!”

刘伯承的长孙降生时,他已年近八旬,听到喜讯非常高兴。但就是这样一个宝贝,刘帅一家也严格要求,使他和人民大众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孩子在普通幼儿园长大,在普通学校读书,口袋里揣着汽车月票,脖子上挂着钥匙。

刘伯承元帅送给儿女们的“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八个大字,已经传给了第三代,传给了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是后人们终生受益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