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历代科技成就(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099700000062

第62章 综合性农学著作──《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是我国古代一部集大成的农业科学巨著,它不仅保存了大量古代农学资料,也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传统农学,对当时及后来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松江人,我国明代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出生时,松江地区还不是城市而是乡村,四周都是种满庄稼的农田。徐光启小时候进学堂读书,就很留心观察周围的农事,对农业生产有着浓厚的兴趣。

徐光启自幼聪敏好学,活泼矫健,万历九年(1581年),徐光启考中秀才,开始在家乡教书。他白天给学生们授课,晚上阅读古代农书、钻研农业生产技术。由于农业生产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天文历法、水利工程又离不开数学,他又进一步博览古代的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著作。

1593年,徐光启受聘去韶州任教,接触到了传教士郭居静。在郭居静那儿,他第一次见到一幅世界地图,知道在中国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个世界;又第一次听说地球是圆的,有个叫麦哲伦的西洋人乘船绕地球环行了一周;还第一次听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远镜,能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所有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后来,徐光启结识了罗马传教士利玛窦,开始跟他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并同利玛窦等人一起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著作。

《农政全书》编著于天启五年至崇祯元年(1625~1628年)间,在徐光启生前未能出版,是后来由他的学生陈子龙整理刊行的。《农政全书》

是徐光启一生最杰出的作品,共60卷,50多万字,内容非常详尽。全书共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个部分。这部书的篇幅之大,超过了《齐民要术》七倍,是我国古代农书中篇幅最大的一部。与以往的农书相比,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徐光启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即重视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关政策、制度、措施的研究,特别是对屯垦、备荒、水利三个方面做了系统的阐述。

《农政全书》为后世保留了大量宝贵的文献资料,既沿用了前代农书中的大量资料,系统地归纳了前人及当时的文献,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体会、科学观点及成果,拓宽了知识范围,增加了屯垦、荒政、水利等全新的内容。《农政全书》在我国农学遗产的宝库中极负盛誉,在世界上也颇具影响,它集中代表了当时我国在农业科学上所达到的成就。

延伸阅读

徐光启灭蝗

1626年夏天,江苏北部蝗灾蜂起。蝗群所过之处,苗谷尽空,大树也被啃得干干净净,好多地方绝收。这个时候,徐光启正因同僚倾轧,赋闲在家,听到这个消息,心如火焚,立即对危害农耕的蝗灾进行了研究。徐光启总结了农民灭蝗的经验,幼虫最易消灭,凡是蝗区,到了蝗虫滋生之时,必须组织人到河滩湖畔巡查,看到哪里有隆起的土堆,蠕动的幼虫,就要立即扑打,务必消灭殆尽。

徐光启想到,光凭一家一户,甚至一村一镇,是不可能组织起这样的行动的,必须官府与百姓全力以赴,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徐光启写了《除蝗疏》,上书朝廷并向有关州县散发。凡是听了徐光启的办法并施行的地方,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可惜,当时的明熹宗并没有接受徐光启的主张。所以,有的地区蝗灾依然很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