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居家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099400000002

第2章 风水文化基础理论

风水文化在理论上有形势宗和理气宗之分,前者重在以山川形势论吉凶,后者重在以阴阳、卦理论吉凶。但无论哪一派,都遵循天地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这三大基本原则。

魏晋南北朝时期,风水宗师管辂、郭璞将风水理念开始逐步完善,并将之上升为一种理论。唐末的风水大师杨筠松为避黄巢之乱隐居赣州(今江西),后世子弟逐渐形成“形势宗”风水派别。当时福建流传“理气宗”一派,到了宋朝风水大师王汲将该学说完善推行,形成了另一大风水派别。

“形势宗”学说注重山川形势在空间形象上达到的天地人合一,主要为择址选形之用。“理气宗”注重在时间序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考虑的因素有阴阳五行、干支生肖、四时五方、八卦九风、三元运气等,实践上主要偏重于确定室内外的方位格局。对于旷野、山谷之宅、因为与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关系密切,所以多用“形势宗”理论;对于市井之宅、由于受外部环境限制,所以常常“形势”和“理气”二宗理论并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一派,都遵循天地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这三大基本原则。

天人合一

自古以来,中国的先哲圣贤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经典思想,讲的是自然与人的和谐。古代的风水师能够为帝王的陵寝规划出那样好的理气效应,其基本精髓正是体现了这种人与自然总体和谐的效果。因此,求“天人合一”是风水调节的一项必备的关键因素。

《周易

系辞》中记载:“古者庖牺(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就很明确指出,古人把人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关系,提升到天、地、人互相影响、和睦共生的高度。

阴阳平衡

一物一太极,太极分阴阳,故一切事物皆由阴阳两气构成。气之对立统一,表现为物态,即是“尊卑”、“贵贱”、“阴阳”、“吉凶”、“寒暑”、“生死”等。阴阳对立统一,是为“天下之理”。但是阴气和阳气之间,并非时时都是平衡与等量的,它们可以表现为多少,也可以表现为包容。“阴卦多阳,阳卦多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互相包含。

中国祖先通过大量实践劳动,建立了“阴阳”这一辩证思维的哲学理论体系,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各个领域中,特别是中国中医学和风水学,几乎就是阴阳学说的具体应用。如《诗经》之《公刘》章,有“于胥斯原”,“陟则在谳,复降在原”,“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觐于京”,“观其流泉”,“度其隰原”,“度其夕阳”,其中更有“既景乃冈,相其阴阳”句,此句也为后世风水称为阴阳所典,风水师也俗称为阴阳先生。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五行之间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学说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它贯穿于中国古代思维现象的各个领域。

风水师认为,五行是阴阳之纲领,造化之权衡。拔砂、放水、辨方、立向都得依靠五行。刘基在《堪舆漫兴》中有:“葬者乃五行之反本还元,归根复命,而教化之达变也。嗣续因之,而盛衰消长。”即子孙的祸福取决于葬者的五行,

五行盛,子孙长;五行衰,子孙消。总之,风水学的理论来源有着深邃的科学道理,它讲究万事万物阴阳变化求和

谐、五行生克求发展,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

目的,正是中国人历来所追求和向往的。

延伸阅读

三国占筮术士管辂的传说

管辂是三国时有名的占筮术士,最善于推测阴宅怪异。《三国志·魏书·管辂传》记载,一次“辂随军西行,过毋丘俭墓下,倚树哀吟,精神不乐,人问其故,辂曰:‘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诛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备,法当灭族。不过二载,其应至矣。’卒如其言。”管辂通过毋丘俭墓四方地理形势的观察,认为其所选葬地大凶,会对其后人带来灭族之灾,并且果然如此。

管辂也能说出阳宅怪事。据说当时有个妇女得了病,请管辂治病,管辂说:“你屋里西边埋有两个男子,一男持弓箭,主射胸腹,所以你心口疼;另一男持矛,主刺头,所以你头疼。”那妇女把地掘开,果有二男持器。

社会上流传有《管氏地理指蒙》十卷一百

篇,是堪舆术中的一部巨著,书前有管辂的自

序。其实,这是后人伪托于管辂所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