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婚俗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099000000024

第24章 被政治谋略挟持的婚姻——和亲政策

“和亲”是利用婚姻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政治策略,在客观上曾起到了抑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作用。这种超越民族和国界的联姻对我国民族文化和婚俗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亲,即指两个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之间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它不同于一般的同等门第间的联姻,它是一种超国界的联姻,决定其出现的历史条件乃是政权的分裂状态。真正意义上的“和亲”,应是统治者送自己的亲生公主出嫁,但是出于个人感情考虑,很多统治者却屡屡将与自己无直接血缘关系或无血缘关系的女子以“公主”之名送出嫁,但是这不能改变和亲的本质。

虽然和亲的动机和形式不完全相同,但从整体上来看,都是出于避战求和、保持和睦的目的。而从长远来说,和亲政策足以增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以及经济繁荣。

和亲政策的历史发展

汉朝首创了“和亲”政策,“昭君出塞”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之一。中国的“和亲”,以汉唐两朝最为集中。汉初,汉朝在与匈奴的对抗中处于下风,统治者用和亲作为两国停战的策略。西汉中期,儒家正统思想日趋稳固,民族偏见逐渐加强。但汉政府为达到瓦解匈奴势力的目的,仍然采取了与乌孙和亲的政策。唐代时,由于统治者本身即具备少数民族血统,民族偏见意识相对淡薄,特别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对所有民族恩威并重,一视同仁,还被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因此,“和亲”原来带有的政治妥协色彩也褪色了,其反而变成了是大唐王朝主动与边疆少数民族建立友好关系的一项政治举措,这样,唐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和亲也就更加频繁了。

清代,满蒙之间的联姻又开创了中华婚俗文化史上新的局面。满蒙和亲多是统治集团高层间的持续通婚,多累世交叉进行,通婚人数多,范围也已深入到整个满蒙贵族阶层,使清廷与蒙古贵族建立了复杂的亲属关系。满蒙联姻还被作为统治者奉行的基本国策被传承下来,在清统一东北、入主中原、建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程中这种婚俗都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和亲政策的意义

综观历次和亲,本质上都是统治集团想通过与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之间的联姻来稳定其政治统治的策略。虽然这是一种谋求和平的权宜之计,但从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和亲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第一,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婚姻,对于突破中国古代封闭型的嫁娶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交通不发达和社会风俗有限制的古代,它开创了不同民族、人种之间联姻的先河。第二,和亲给落后的民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第三,和亲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和亲在中国婚俗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不仅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同时也在中国婚俗文化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透过和亲政策的变化和发展,我们不仅能看到中华婚俗文化的变迁,更能看到民族融合和朝代变迁的历史画卷。

延伸阅读

源于和亲的典故——秦晋之好

春秋时期,诸侯割据。这些诸侯国互相征战

杀,夺取霸权,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各自的政治利益。彼此之间,时而联合,时而对抗。

当时,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秦国地处今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地区,在戎狄中发展壮大。因秦人在和戎狄的交往中融合了戎狄的习俗,因而受到华夏诸国的歧视,被称之为“秦戎”、“狄秦”等。但经过不懈努力,秦国势力比较强大,而当时的晋国已经是中原的强国。

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主动与晋国结好。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嫁给了秦穆公,这即是历史上所说的“秦晋之好”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