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历代经济简史(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6098600000012

第12章 元朝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元朝是游牧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封建国家,以畜牧业为主的蒙古族统一中国后,积极推行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大力提倡农业生产,实现了农业区与牧业区的相结合,促进了农牧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元朝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元朝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国家,统治集团以蒙古贵族为核心,被统治的人民以汉族为主体。在经济上,北方草原的蒙古族以畜牧业、渔猎业为主;西北各族也经营畜牧业和农业;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吐蕃藏族也有自己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云南大理白族等各族人民以从事农业为主。

元世祖忽必烈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统治者,他懂得只有保持汉民族原有的经济制度,才能成为统治全国的皇帝;只有恢复和发展经济,才能安定社会秩序,保证国库充实,使元王朝得以巩固。他当政后在诏书中说,国家以人民为本,人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因此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在重点发展原汉族区域农业经济的同时,蒙古族本身的畜牧业经济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和繁荣,而且全国尤其是华北、西北地区的畜牧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

蒙古建国后,牧区的人口不断增长。元世祖至元末年,从漠北流亡到今内蒙古、山西等地的人口达70万。武宗初年,从西北诸王归附的贫民有86多万户。到元朝中期,蒙古族的人口有较大增长。蒙古大汗属下的蒙古各千户军队,由于人口繁殖而增加了两倍。人口的增长,标志着畜牧业生产有了显著的发展。蒙古建国后,特别重视畜牧业。元朝第二个皇帝元太宗窝阔台指令在各千户内选派嫩秃赤(管理牧场的人)专管牧场的分配和使用。为了扩大牧场,元太宗经常派人在漠北打井,开发无水草原。国家为了保护牧场。颁布了严格的禁令:草生而掘地、遗火烧毁牧场,都要受到法律惩处。

元朝建立后,逐步建立了专门管理畜牧业的太仆寺机构,下辖十四个官牧场。“自上都、大都以及玉你伯牙、折连怯呆儿,周回万里,无非牧地。”牧场上的牧人称为哈赤、哈剌赤,按千户、百户组织管理,父子相承服役。太仆寺官每年秋季前去检查登记,造册备案。官牧场大多设在水草丰美的地区。上都官牧场规模很大,元政府经常从这里调运大批牲畜,以满足军需和民用。此外,政府还把一部分牲畜分拨在民间饲养,武宗时民间饲养的马总计达21万匹以上。除了朝廷直接掌握数额巨大的牲畜之外,元政府将一部分草原分给蒙古诸王、贵族,作为他们的牧地,当时北方不少耕地变成了孳养牲畜的牧场,蒙古贵族都占有很多牲畜,动辄以万计。有的贵族“善牧养,畜马牛羊累巨万”。

当然,元代草原畜牧业发展速度并非像想象的那么快,发展趋势也不稳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负面影响最大的是自然灾害。

总之,元朝通过国家力量,使部分农业区与牧业区相结合,大大改善了畜牧业的条件,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蒙古地区一向以畜牧经济为主,其所产马牛和骆驼等牲畜和皮毛,是中原和内地从事农业、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必不可少的工具和原料。元代蒙古地区不仅为政府提供了大量马匹,还为全国各地牧场提供种马和技术力量,同时又促进了国内各兄弟民族地区经济尤其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延伸阅读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又称元太祖,蒙古族,世界历史上最伟大和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统一蒙古各部,加号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西亚、中欧的黑海海滨。与札答阑部札木合等作战,败绩,史称十三翼之战。在攻占中都(今北京)病死于六盘山。至元二年(1265年)上庙号太祖。次年,追上号圣武皇帝,至大二年(1309)加法天启运圣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