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研究
6096600000016

第16章 美国东北亚战略的影响因素

美国东北亚战略的全球性影响因素

美国东北亚战略的全球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世界格局的状态与演变、全球机制的变化和大国全球性战略议程变化等三个方面,具体来看:

1.世界格局的演变

较之其他全球性因素,世界格局的演变更具有根本性,因为这是反映世界范围内各种主要力量之间相互关系状况的一种权势结构,因而也是地区范围内各国之间基本行为的一个基本参照系。

关于新的世界格局演变的态势,国内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冷战”后世界格局的解释,如复合的多极均衡模式、文明冲突模式、全球村、单极模式等等。在“冷战”即将结束之际,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查尔斯·克劳瑟默尔指出,“世界权力的中心是美国这一未受挑战的超级大国”,“如今只有一个一流大国,在不远的将来,任何别的国家也都没有指望去挑战它”。“冷战”后的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期,已经没有其他国家的军事力量可以与美国军事力量相比了。美国的军事能力与军费开支远远超过了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如查尔斯·A。库普乾提出,尽管美国现时居于世界中心地位,但国际秩序不可能永远建立在美国的霸权基础之上。大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趋发展的,由美、苏/俄、欧、日、中等五大世界性力量支撑的当代世界多极化潮流,在东北亚地区更是得到最为明显的表现。东北亚地区囊括了上述五大力量主体中的四个,这使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关系很大程度上成为世界性大国关系的一种缩影。

2.全球机制的变化

全球机制的变化同样会影响到东北亚地区安全格局。机制是客观存在的关系的一种反映。世界性格局的变化必然会反映到全球性机制的演变上来,因为随着格局的变迁,格局内各力量之间的互动态势肯定会发生变化,由此影响到各力量主体的行为,导致约定俗成的或集体制定的新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出现,这种行为规范或准则便构成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全球范围内,机制的演变肯定是伴随着力量格局的变化而随时发生的。“冷战”后,全球机制的演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冷战”后作为世界最主要的集体安全组织——联合国作用的降低;二是美国对双边军事同盟的强调;三是跨国组织,包括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各种多轨或双轨(即由政府和学者专家以及民间人士共同组成)组织,在数量上大规模地增加,包括军控、防扩散、环境、人权等各领域的机制和准则也逐渐诞生。

3.大国全球性战略议程的变化

大国全球性战略议程的变化,实际上因为各国整体对外战略的不同,肯定会显示出不同的情形。但相同的是,各大国必然都会制订出自己的全球性战略议程,区别出其中的轻重缓急,并根据时势的变化做出大小不等的调整。相对而言,大国必然在战略上拥有更多的优势资源,地区性国家则处于战略贫困的境地,尤其对于很多小国来说,战略毕竟还只是一种奢侈品。在这种情况下,主导性国家的全球性战略议程的变化实际上不仅仅在操作层面上的影响会波及到世界范围,而且这种战略的变化会直接作用于地区性国家,使得地区性国家在对外政策的制定上与大国亦步亦趋。无疑,在东北亚地区,这种现象非常明显。“9·11”事件以后,反恐在美国的全球性战略议程上占据了首要位置,这种战略的确定对东北亚地区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而其他国家如朝鲜,虽然不同于韩国和日本,但由于处在美国势力的深深影响之下,与美国打交道实际上一直是朝鲜外交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战略变化自然也就是朝鲜对外政策谋求变化的重要契机。对于中国、俄罗斯这种大国来说,在全球性战略议程的制订上,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国家利益来进行安排的,对于所面临的战略环境,无论是全球性的还是地区性的,也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也就是说,能够通过自身的对外战略及其作为来对全球性或地区性的战略环境施加影响,或加以改变,或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某种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向而变化。

美国东北亚战略的地区性影响因素

地区因素相对于全球因素而言,其作用范围有限,但更为具体,也更有针对性,对于美国东北亚战略的具体措施的影响更为明显。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1.东北亚地区安全格局及环境

东北亚安全格局,是指由东北亚地区内各国之间在安全关系上的力量对比与互动所构成的一个基本结构。具体来说,东北亚安全格局总体上由美、中、日、俄、韩、朝等国家构成。而在各大主要力量主体中,美国拥有世界性的主导地位,且通过美日、美韩同盟以及在日、韩的驻军对东北亚地区发挥着主导性作用,而日本与韩国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独立作用则因此明显受到抑制;中国以其历来追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大国形象立于东北亚,并且通过朝鲜战争维护了其在东北亚地区的关键的国家安全利益,“冷战”结束以来遵循睦邻政策的中国对东北亚更是保持着持续的关注,因而中国在东北亚地区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独立的、建设性的力量;俄罗斯虽然从近代以来一直到“冷战”期间都对东北亚地区有着极大的抱负和力量存在,但由于“冷战”结束后其国力的衰退使其暂时处于力量收缩状态,对东北亚的关注力度也暂时减弱。因而在东北亚的各大力量主体中,目前真正起到建设性作用的独立力量无疑只有美国和中国,中美关系便构成了东北亚安全格局的主体部分。

2.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

东北亚各国间有着非常密切的互动,有必要通过机制的角度去加以规范和引导,确立一种有序的结构,这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此外,东北亚地区还充斥着很多矛盾,需要通过这种安全机制加以协调和解决,这些矛盾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冷战”遗留的问题,如朝鲜半岛的南北分裂;二是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一些新的安全问题,如核武器和导弹的扩散问题、反恐合作中的协调问题、移民问题以及其他争端,如中韩在高句丽古文化遗址有关历史归属问题上的争执等;三是领土纠纷,如日俄间的北方四岛问题、韩日的竹(独)岛之争、中日间钓鱼岛的主权争端以及东海大陆架的划分问题、中韩之间的黄海大陆架划分问题等。

东北亚各国都对建立次区域的安全合作机制提出过种种设想。美国在强化双边同盟的基础上,主张进行由其主导的多边安全对话:一是建立“美日韩三边安全机制”,将朝鲜半岛安全对话和地区安全列为重点研究课题;二是在美日中三国间建立包括学者、政府官员和军事官员在内的半官方性质的三边定期安全对话;三是六国进行民间和半官方性质的多边安全对话;四是建立东北亚危机预防中心,中国对于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持积极参与的态度。

美国东北亚战略的非传统安全影响因素

对于非传统安全影响因素的分析将在下篇中具体分析与讨论,在本处,书中仅就非传统安全中的经济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进行分析。

1.经济因素

同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关系必然在美国东北亚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日益密切的经贸关系使中美安全关系向更为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而这种日益密切的关系也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成熟的争端调解机制。

2.意识形态因素

意识形态因素是影响到东北亚安全格局中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非传统安全因素。意识形态因素在当代主要体现为美国强调民主价值观和人权因素,意图改变中国、俄罗斯、朝鲜的社会制度,这种意识形态上的矛盾和斗争经常会对东北亚局势产生很大的负面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