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隔代教育须注意的100个细节
6095700000050

第50章 读懂孩子的肢体语言、言外之意

孩子和我们一样,常常用肢体语言、言外之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然而,很多祖父母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这种表达方式,结果无法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从而难免会使彼此之间的沟通产生隔阂。

案例再现

在宋奶奶接7岁孙女放学回家的路上,她们会路过几家冰淇淋店。一天,由于天气非常热,孙女很想吃冰淇淋。

于是,当她们走到第一家冰淇淋店的时候,孙女拉了拉奶奶的手,并对奶奶说:“外面怎么这么热啊!”

宋奶奶没有反应过来,只是应和着:“是啊,到家就好了。”

“可是,我现在真的很热啊!”

“乖,再坚持一下,一会儿就到家了。”

听到奶奶这样说,孙女嘟起了小嘴,没再说什么。

当她们走到第二家冰淇淋店的时候,孙女放慢了脚步,说:“这时候,要是能吃上冰淇淋就好了。”

“冰淇淋又不能让人一下子感到很凉爽,回家后,奶奶把空调打开,你一会儿就会感到凉快了。”

当她们走到最后一家冰淇淋店的时候,孙女自言自语道:“这已经是最后一家了。”

“说什么呢?这就快到家了。”

直到最后,宋奶奶也没有读懂孙女想吃冰淇淋的心思。

感悟反思

宋奶奶的孙女通过拉奶奶的手、放慢脚步等肢体语言,希望引起宋奶奶的注意;又通过“天气热”、“能吃上冰淇淋就好了”、“最后一家”等言外之意,希望宋奶奶读懂她的心思。遗憾的是,宋奶奶并没有领悟到孙女的“弦外之音”。

其实,从孩子出生之后,他就开始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了。比如,婴儿期的时候,他可能会用哭泣来告诉我们他饿了;少儿期的时候,他可能会时时表现自己,希望引起我们的关注;青春期的时候,他可能会通过怪异的打扮或叛逆的行为,告诉我们他已经长大了……

而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或是出于顾及他人的感受,或是出于自尊心的考虑,他可能不愿意直接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他又希望我们能够理解他的真实想法,于是,他就会以婉转的方式暗示我们。

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读懂孩子的肢体语言、言外之意,自然就能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并根据他的想法做出令他感到满意的行为。那么,我们和孩子之间就会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进而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方法引导

读懂孩子的肢体语言、言外之意,是我们必修的一门学问。如果我们能够读懂孩子的“秘密语言”,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一,时刻提起教育敏感度。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便不在意他的某种异常表现或看似不搭边的言语。这样做很容易忽视或误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使我们与孩子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沟通屏障,从而影响祖孙之间的关系,甚至会影响教育的效果。

因此,在平日里,我们要多观察孩子,在和他一起聊天、做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教育敏感度,注意他的表情、眼神、动作等肢体语言,品味他说的每一句话,从而挖掘出他想要表达的潜在意思。

第二,解析孩子的肢体语言和言外之意。

平日里,我们要善于通过观察孩子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洞察他的内心世界,想想他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比如,孩子的眼睛不敢直视我们,而是一直躲躲闪闪,可能是做错了事情,也可能是说谎话了;孩子对我们说“星期六去公园玩”,可能是想试探我们是否能陪他一起去公园玩玩或是允许他去公园……

不过,我们要想正确解析孩子的肢体语言、言外之意,还是要建立在认真倾听和冷静思考的基础上。否则,我们很可能会错解了孩子的心思。

第三,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说出真实想法。

当我们解析了孩子的肢体语言、言外之意之后,尽量不要盲目下结论,而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他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探明他的动机。

比如,我们可以把自己解析的情况讲给孩子听,然后问“你是这么想的吗”、“你是要表达这个意思吗”……我们不要担心自己会说错,因为这也是沟通交流的一个过程。如果第一次没有猜对,我们就可以再猜一次。

再比如,我们可以询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这种方式好吗”、“你有没有更好的想法呢”……如果孩子表达得不够完整,我们可以做一些补充;如果孩子表达得有偏差,我们可以及时给予指正。

总之,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读懂孩子的肢体语言和言外之意。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隔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