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经典《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可见,善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也就是说,人天性是善良的。但是,如果孩子富有爱心的善良本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这股爱的火焰就很容易在不经意间被熄灭。
案例再现
一天,奶奶带着7岁的荷荷乘坐公交车去少年宫学舞蹈。因为车上人不多,所以一上车,奶奶和荷荷就坐上了座位。过了几站之后,一位70多岁的老人上了车,刚好来到她们身边。这时,售票员招呼,希望有人可以给老人让个座。
荷荷刚想站起来给老爷爷让座,奶奶就瞪了她一眼。正在荷荷犹豫怎么办的时候,后排的一位年轻阿姨起身给老人让了座。
下车之后,荷荷忍不住问奶奶:“奶奶,为什么不能给爷爷让座呢?”
“我们的路那么长,如果让座了,你要一直站着,那多累啊!”奶奶说道。
感悟反思
很多孩子就像荷荷一样,富有爱心的本性比我们成年人表现得更为明显。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爱心是孩子的天性,婴儿1岁之前就开始对他人的情感作出相应的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泣,他也会随之哭泣;当婴儿2岁的时候,看到有人在哭泣,他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安慰对方……
然而,奶奶的做法却传递给荷荷一个错误的认知:付出爱心是有条件的,必须保证自己没有任何损失。当我们给孩子的爱心附加了这种条件的时候,爱就变质了,不仅会玷污孩子原本纯净纯善的心灵,甚至会让孩子逐渐失去爱他人之心。
因此,我们要保护孩子那颗纯净纯善的爱心,并对他进行“爱”的熏陶和教育,培养他爱的行为,让他懂得爱父母、爱长辈、爱老师、爱同学、爱祖国、爱万事万物。
方法引导
“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心,并引导他把爱心传递给身边的每个人。
第一,做孩子的爱心“播种者”。
对孩子爱心的培养是一个由外在到内在、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我们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我们唯有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爱、如何去爱,才能让他懂爱、会爱。
首先,从孩子出生之后,我们就要给孩子最单纯、最真实的爱。比如,当孩子高兴的时候,我们分享他的快乐;当孩子伤心难过的时候,我们要在第一时间来到他的身边;我们要时常陪伴在孩子身边,和他一起做游戏、看书、下棋等……当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之后,他自然也会把这份爱传递给我们。
其次,长期地给孩子营造充满爱和温情的家庭氛围。比如,家庭成员之间多使用礼貌用语,如对不起、谢谢、劳驾、再见;不要计较太多,要多为他人着想和付出;如果彼此之间有了矛盾,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而是尽量在私下解决,要懂得宽容、体谅对方,等等。
当孩子时刻看到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场景,感受到自己生活在爱和温情的家庭氛围中时,那颗仁爱的种子自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洒在他的心间。
第二,引导孩子用心感受他人的需要。
爱的繁体字是“愛”,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受”,一个是“心”,即“用心感受他人的需要”。孩子只有用心感受到他人的需要,然后,再根据他的能力去帮助周围人,才算是真正的“爱”人。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引导孩子用心感受他人的需要。比如,遇到老人或盲人过马路,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想想他们当下最需要什么,然后,鼓励他引导老人或盲人过马路;看到电视、报纸、网络上报道贫困山区的情况,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想想那里的小朋友最需要什么,然后,鼓励他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总之,我们要告诉孩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用心感受周围人的需要,一旦发现有人需要帮助,就要义无反顾地伸出援手。当然,我们也应该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教他事先进行是非判断,以免被坏人利用,上当受骗。
第三,懂得呵护并赏识孩子的爱心。
著名教育家卢勤曾经说:“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我们要想拥有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就要懂得呵护并赏识他的爱心。
平日里,我们要多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旦发现他有付出爱心的想法或行动,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并给他提供帮助,从而呵护他的爱心。此外,我们还要懂得赏识孩子的善心善行,从而让他体会到关爱他人的快乐。不过,我们要把握好赏识孩子的尺度,要多赏识他行为的过程而非结果,否则他可能会因想得到他人的赞扬赏识而行善,这就失去了行善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