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想教育好孩子,要想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相互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祖父母除了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树立权威之外,还要靠对方的支持。而最基本的支持就是互相赞美,而不是互相“拆台”。
案例再现
据王奶奶了解,孩子学习国学经典,既有利于培养他的德行、习惯,又有利于丰富他的内涵和学识,而且6岁前的小孩子对学习并无难、易的感觉,他完全可以从成人以为的最难懂、最难读的经典开始学习。
于是,王奶奶买了一本《易经》,开始教5岁的小孙女读诵经典。然而,老伴却认为孩子这么小就读《易经》是没有用处的。
有一次,王奶奶正带着孙女读《易经》,老伴就说:“读了也是白读,还是让孙女玩会儿吧!”
王奶奶解释道:“谁说读了等于白读了?她现在也许还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等她长大了,自然会受益。”
“这《易经》多么难懂啊,尤其这字,太嚼舌了,还是别做这无用功了。”
王奶奶有些生气,便说:“小孩子吸收知识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哪像你这死脑袋瓜子,读多少遍都白读。”
老伴对孙女说:“别听你奶奶的,她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王奶奶的嗓门提高了八度:“怎么就无稽之谈了?我不就是带着孙女学学经典吗?至于你这样……”
王奶奶和老伴你一句我一句地吵了起来,孙女吓得不知所措。
感悟反思在教孙女读诵经典这个问题上,王奶奶和老伴发生了争执,还互相“拆台”。由于年幼的孙女还不具备较强的是非判断能力,不能从爷爷奶奶的分歧中选择正确的做法,所以显得不知所措。
其实,王奶奶的做法是正确的,让孩子多读经典对她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自古就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说法。而且,当孩子慢慢熟读经典中的内容之后,自然就能领会书中的意思,正如古人常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孩子当时不必去理解经典的意思,因为他的记忆力很强,在他记忆力强的时候,就给他记忆的素材,日后他会慢慢理解的。而孩子日后理解之后,那些经典就会成为孩子一生的智慧、一生的财富。
在隔代教育中,爷爷奶奶总是互相“拆台”:一个严加管教孩子,另一个非要多加宠爱;一个严厉批评孩子,另一个非要百般袒护……这样不仅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还不利于我们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一旦我们在孩子面前没有了权威,教育孩子恐怕就会难上加难。
因为孩子很会察言观色,会从我们对待他的不同态度中,找到最合他心意的一方,然后利用我们的意见不一致来达到他的目的。比如,如果孩子觉得奶奶最合他的心意,他就会用奶奶的观点来反驳爷爷;如果孩子觉得外婆最合他的心意,他就会用外婆的意见来顶撞外公。
如果王奶奶和老伴能够就“孙女读诵经典”这件事达成共识,而老伴又能用实际行动支持王奶奶,比如,看到王奶奶带孙女读诵经典,就安静地待在一旁做自己的事情;读诵完毕之后,给王奶奶倒杯水,说句“辛苦了”……孙女自然会乖乖地跟着奶奶读书,也会从经典中收获良多。
方法引导
如果家庭到处充满着赞美声,孩子自然会感到温馨、和谐,而我们的权威也会在无形中树立起来。
第一,不对孩子说另一半的“坏话”。
有的祖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另一半的“坏话”,其本意也许只是为了发发牢骚,但是思想单纯的孩子也许会信以为真,从而对祖父母产生偏见。那么,祖父母势必会降低甚至失去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很容易造成家庭的不和谐。
因此,我们一定不要轻易去破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对他说自己另一半的“坏话”。
第二,祖父母之间要相互尊重、谅解。
由于夫妻是最亲密的关系,所以很容易忽略尊重、礼貌。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如果能达成共识还好,如果不能就难免会互相“拆台”。
因此,祖父母们要尽量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心态,要把互敬互爱、互谅互让的一面展现给孩子,比如,多使用礼貌用语,如“对不起”、“谢谢”、“请”、“劳驾”、“没关系”等;如果某一方身体不舒服,另一方要用心照料;如果彼此之间发生了矛盾,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懂得体谅、宽容,即使心中有怒火,也要克制一下,彼此各让一步,等等。如果我们真能这样去做,相信孩子就会感到非常幸福。
第三,多相互沟通教育孩子的问题。
当我们发现对方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不妥之处时,一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否定他,而是要在事后沟通,从而达成教育一致性。这样做不仅可以维护对方在孩子心中的权威,更容易让对方接受我们的意见。
除此之外,在平日里,我们要多沟通教育孩子的问题,从而避免互相“拆台”。如果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存在很大分歧,就可以请教孩子的父母,或者是看一些家教类的书籍,从中学习一些教育理论和方法,通过共同学习达到统一教育思想的目的。
第四,多赞美对方的优点,引导孩子向其学习。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各自不同的优点,而这正是教育孩子的大好资源。平日里,我们要多赞美对方的优点,然后引导孩子向对方学习。
比如,奶奶生活节俭,做爷爷的就可以当着孩子的面赞美对方的这一优点,然后引导孩子向奶奶学习,从而培养孩子养成节约的品质。这样一来,孩子会养成良好的品质,而我们也会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这真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