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青少年一定要了解的文化艺术:中国篇
6093800000032

第32章 文坛斗士鲁迅

五四运动前夕,由于辛亥革命半途而废,

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了。

广大的农民依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鲁迅像

封建阶级依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在这种形势下,鲁迅以他敏锐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示了彻底的反抗。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投向封建礼教的一颗重磅炸弹,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剂。

鲁迅(公元1881~1936年),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904年夏,鲁迅进入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选择学医,一方面如他自己所说:“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更重要的是,鲁迅认为日本的维新既然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那么医学也就能够促进中国的革命。他学医学的很认真,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原本可以做一个很优秀的医生,但两年后的一件事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初衷。

鲁迅在仙台学医的时候,正值日俄战争爆发,中国成了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势力范围的主战场。有一次,鲁迅在幻灯片上看到了他久违的同胞,其中一人因替俄军做侦探而被日军砍头示众,而一群体格并非不强壮的中国人,却无动于衷、呆板麻木地围着“赏鉴这示众的盛举”。讲堂里的日本学生拍掌欢呼起来,刺耳的“万岁”声似利刃绞割着鲁迅的心,使他的内心受到巨大的伤害和震动。事后,鲁迅陷入了痛苦的思索之中,他觉得对于中国来说,医学倒还不是一件紧要的事,医治、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实在比医治他们虚弱的肉体更为重要,否则中国人体格就是再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而要想医治和改变人民的精神,鲁迅当时认为莫如文学。于是鲁迅毅然决定弃医从文,从振兴中华的需要出发,抛弃了血肉的外科,从事改造人灵魂的“内科”。

1906年3月,鲁迅从仙台医专退学,回到东京,正式开始了他的文艺生涯。弃医从文促使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杰出的作家,这不是个人的一时冲动,而是时代召唤的结果。从此以后,鲁迅成了一名文坛斗士,创作出了《呐喊》、《彷徨》等惊世之作,终身以思想启蒙、唤醒民众为己任,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礼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学作品。

鲁迅惜时

鲁迅的整个一生都是在拼时间。他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正的。鲁迅习惯以各种形式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在鲁迅的卧室里墙上挂着勉励自己珍惜时间的对联及最崇敬的人。鲁迅曾说:“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