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面试胜经
6093100000012

第12章 败走“渣打”,我的三大面试教训

刘淑琳: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09届本科毕业生

从小学起,“时光匆匆,岁月如梭”之类的词就被我用了无数次,现在想来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当我真正体会到这些词的分量时,已经是大四上半学期了。到了节骨眼上,才蓦然发现自己对于找工作没有一点资本,没有一定的实习经历和求职经验却要投身于求职大潮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与多数同学大规模撒网的策略不同,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对自我的客观分析使我只选择了为数不多的公司作为目标:包括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美林证券和一些银行(外资、国内的都有)。听了几场宣讲会后,我自作聪明地认为宣讲会不过是各大公司作秀的一个舞台罢了,也就懒得继续和别人去挤场子,只向同学打听招聘流程就作罢了。

2008年11月底,同屋姐妹听完渣打的招聘会后,一脸兴奋:“渣打的海外培训计划十分诱人,每年都能出国哦!可惜全国才招几个人。”“有这么好的培训啊。”我非常渴望进入这样一个非常具有发展前途的外资企业,于是忙问同学:“怎么申请啊?”“网上投简历,不过得先通过一个据说很难的性格测试。”“天哪,又要性格测试!”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因为此前的性格测试如美林证券等,我都落败,可以说是心有余悸。总算“天无绝人之路”,这一次,我幸运地通过了网上的性格测试。接下去的能力测试就是测试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只要具备一定的英文能力和认真的态度就能通过。最后,是一大堆结构性面试问题,我把简历上的一些话复制过来,半小时就搞定了。

2009年1月,我刚回到江苏老家,正享受最后的寒假时,我接到了渣打的“一面”电话。虽说,回到父母的怀抱,整个人都松懈下来,但为了神往已久的工作,我重新打起精神,调整状态。按面试的约定时间,我坐火车匆匆赶往上海的招商局大厦。虽然不是上海人,但已经不是第一次到上海面试,事先我已经把路线搞得一清二楚,很顺利地从火车站赶到了浦东。

负责面试的经理美丽又和蔼,主要就简历上的经历提了一些问题,还问我平时看哪些书报杂志。我说比较喜欢财经类报刊,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BusinessWeek》等。

经理顺着我的回答,让我讲一则最近看的财经新闻,并谈谈自己的看法。这对于擅长演讲的我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谈了20分钟后,善解人意的经理问我是否回家过年。我点头回答是。她又很客气地问我,是不是急着坐下午的火车。虽然不好意思,但我坦然地承认了。我的渣打“一面”就这样匆匆地结束了。

走出招商局大厦时,我深吸了一口气,冷冷的空气让我感觉很精神。更让我欢欣的是“一面”顺利结束,似乎渣打的offer已经在向我招手。回到家,我过了一个舒坦年。

果然,过完年后,我就接到了第二轮面试的通知。此时的我已是信心十足,觉得渣打的面试不过如此。但是,这次出马的是部门总负责人。没料到的是,这回我成了幸运女神的弃儿。

2009年2月底,离开学的日子不久。我已经回到了学校。因为学校在北京,“二面”被安排在渣打北京办事处,巧的是也在招商局大厦。到了目的地,见到了总负责人。寒暄过后,面试官就单刀直入地问我为何要申请他所在的部门。我一下懵了,那不过是在网上申请的时候信手填上去的,还真没好好琢磨过。我只好硬着头皮,从自己的专业、兴趣分析,硬往那个部门的工作上靠。虽然思路没什么问题,但毕竟是临时抱佛脚,仓促而牵强。这也再次证明,充分的准备是面试成功的必备条件。

面试官显然对我的胡诌不甚满意,问我有没有去听渣打的宣讲会。当时的我有说不出的悔恨,只好说因为课程冲突,错过了宣讲会云云。

这点小伎俩显然瞒不过他,好在面试官也没有再追究,又开始就简历上的问题进行提问。忽然,他话锋一转,说:“我已经见了那么多申请者,你能给我一个理由让我录取你而放弃别人吗?”正当我“一二三四”地罗列自己的优点时,他打断了我的话,“这些优点好像别人也有,你能再讲讲自己的特点么?”这下,我又尴尬了,不记得自己说了些什么。与其说不记得,倒不如说确实没有思考过与别人不同的特点。就像某个师兄说的,大家简历上都写“团队精神”、“沟通能力”,我们自以为是优点,而对招聘者而言是毫无特点、千篇一律。你是“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别人也是。大家都觉得这些头衔了不起,但一堆这样的人放在一起,你如何说服招聘单位用你不用别人呢?

随便说了一通之后,那个负责人显然失去了继续面试我的兴趣,客套了几句就结束了面试。“二面”持续的时间并不久,而我的感觉却是“总算结束了”。这一次走出招商局大厦时,我的脑子一片空白,隐隐预感到了自己的失败。可是我当时还拼命安慰自己,以前那些没感觉的面试出来的结果也还可以,这一次或许也会不错。我抱着侥幸心理,没准大家都差不多水平,所以感觉糟糕是绝对,相对未必就输了。然而,“上帝是公平的”,这一次没感觉的面试结果是被“拒”。

事后想想败走“渣打”也绝非偶然。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对别人的招聘计划都知之甚少又如何能脱颖而出呢?

1.面试要知己知彼

因此,此次我面试失败的一个最重要教训就是,面试要知己知彼。

知己中的“己”是你简历中的“闪光点”。有过工作经历的人,你准备的重点应当是你的经历中最摆得上台面的内容。而刚刚出校门的毕业生,你简历中的获奖项目、担任的社会工作、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则是面试考官最关心的方面。因此,在准备面试时,应当把这作为准备的重点,甚至还可以把有关的旁证材料也一同带上。既然你把这些闪光点写进了简历,那么最失分的就是在面试时吞吞吐吐讲不清楚。如果由此给人造成有意夸大或作假的印象,那么你的面试也就到此打住了。

“知彼”中的“彼”,主要指应聘单位、应聘岗位的基本情况。重点是你应聘岗位的工作内容、岗位要求、工作职责。因为面试中,让你谈谈对新岗位的看法、对新工作的设想一般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你去应聘销售员,当然要了解该企业的产品、销售对象,和他们目前采取的销售方法等等,只有对这些有一定的了解,才可能谈出你的新道道来。在这里给后来人几句真心话:招聘单位的宣讲会能听则听,里面还是有一些重要信息的。如果实在无暇参加,最好仔细问一下听过的同学,了解一些招聘中的重点问题,免得像我这样承受不必要的损失。

另外,“知彼”还有的重要一环,就是面试前的笔试。不少大公司招聘时,在面试前还要加上笔试,笔试是面试的一次预选,从中你应当确切了解招聘单位的经营现状、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等等。因此,在笔试时,你不妨做个有心人,尽可能地记住关键考题,从中进一步了解对方的“底”,然后再作精心准备,那么,十有八九你能顺利通过面试。

2.要突出自己的名、优、特,并与所求职位相关

在面试过程中,必须明显地突出自己的“名、优、特”,尤其要强调自己的特点,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优点,这是吸引考官最重要的方面。

所谓“名”,即名气。在同班同学中,你的名气如何?取得了哪些骄人的业绩?别人是如何评价的?可用一两个事例概述一下你在学校的业绩、名气、表现,包括你的个人研究、研究成果、发表的理论研究文章、获得的荣誉证书等。可以说,你的名气越大,带给单位的社会、经济效益也越大,招聘单位就会抢着要你,并为你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

所谓“优”,即优点、长处、别人所没有的而招聘单位又需要的本领、技术特长与优势。包括工作、生活、团队精神、职业道德、工作纪律、钻研精神等方面的优点,主要突出别人所没有的优点。一个人的优点越多,他就能将工作做得越好。任何一个单位都要求员工能按要求完成交给的工作,但任何一个单位都希望员工能将工作完成得比要求的更好。如果你有这方面的优点,不妨表现出来,肯定受人欢迎。

所谓“特”,即特别的专长、特别的本领,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别人没有的素质,你有;别人没有的研究成果,你有;别人不能想出来的方法、技巧,你能设计出来,这就是“特”。因为你有与众不同的技术、本领,你就能为单位带来与众不同的效益,带来别人所不能带来的效益,你当然会大受欢迎,最好用一二件事例来说明。

此外,没有拿到offer前千万不要自鸣得意,如我这般放松对“二面”的警惕,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多和同学探讨一下面试经历,多上网站上搜寻一些面试问题,终归是有益无害的。

3.注重每一个面试细节,谨慎提薪水要求

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学生,往往会有一种自视才高的错觉,面对面试官只顾滔滔不绝地展示自我,很少去观察别人的脸色。如果有机会多看看面试官的眼睛,你可以从那里发现很多东西。

当面试官有不愉快或者疑惑的表情时,不要犹豫,立即做出解释或调整。千万别忽视面试的最后几分钟。这个时候,很多人经历了刚才精神高度集中的时段,见面试官面露微笑、言语也客气了很多,便不由得放松了,讲话和动作也随意了很多,这是很危险的。

诚实、坦率、自信、冷静都是无形的东西,它们要靠你的语言,以及你的身体语言表达出来,所以,身体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既可以为你添砖加瓦,也可以使你功亏一篑。比如,在你进门的一刹那,如果你“砰”地一声关上门,把面试官吓了一跳,那你就要小心了,他们是否还有好心情接待你。如果你实在想不起该用什么样的身体语言,那就记着,无论你坐着、站着,举手投足,任何动作都要有礼节,不要太突然。

有的人在讲话时,手的动作太多,上下挥舞,让人看了头都发晕。这时候,不妨手里握着点东西,比如水杯、杂志、资料等,让动作幅度小一点。一个好的办法是,带着纸和笔去,适当把对方讲的话记下来(因为,面试本身也是个学习的过程),也好让手有点事做。

当面试官询问你还有什么问题时,不要以为你如果说不出什么会显得自己水平低。如果没什么问题,就直接告诉他们没有好了。其实,他们每次都会这样问被面试的人,所以他们大致知道你会问哪些方面的问题。如果你的问题在大致范围之内,一定要在情理之中;如果例外,就一定要新颖,让他们感觉到你的确与众不同。但千万别认为你的问题可以“惊天地”,毕竟他们才是专家,而你需要的是诚实。

面对薪水的提问,我不是很在行,每当人家问我的时候,我都实实在在地讲出我的期望数字。有人据经验认为,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要先了解该职位在整个市场的行情、目前的平均水平,然后再根据公司的规定以及自己的能力,综合衡量。还有人说,其实很多大公司的某个职位的薪水都是有个固定范围的,不会高出或低出很多,没有太多谈判的余地。有的人说民营企业灵活性大一些,可以把各种福利待遇打包,做个整体的计划。

我的建议是,求职主要看这个公司是否是你真正想为之服务的公司,如果是,薪水差不多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要看自己在这个公司有没有发展。有了发展,薪水自然就会上升,这不是主要的问题。但是,如果你在这个公司做了几年,还是原来的职位,而你的同事大都升迁了,那就成问题了。

希望我失败的面试经历和简单的经验总结会给大家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