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善心做人 凡心做事
6090000000109

第109章 讲求诚信,仁义经商

善恶一念,神魔一体。钱就是这么个东西。不义之财不贪不占,并不代表善良的人都跟钱有仇,相反,好人更有权利和资格去过物质充裕的好日子。只要心中有善念,通过合法经营,聚敛善财,那么,做为一个好人,你挣再多的钱也不为过。事实也证明,善良的人经商更能挣大钱,这也正好体现了老天对好人的偏爱。

虽说现在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时代,但坚持把“义”与“利”统一起来放在首位的企业家仍然占了绝大多数。例如,方正集团负责人张兆东虽然说“企业挣不到钱一切都是瞎掰”,然而他在赚钱求利的商业动机中一直坚持义利并重,“利”要符合“义”的规范。在张兆东眼中,这个“义”不仅指商业经营中的正当手段,还包括一种诚信、善意、积极为对方着想的经商态度。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仁中取利,义中求财,义利双收”的成功商人。他们常常被誉为“仁义之商”的楷模。

一个成功的商人必是视信誉为生命、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人。胡雪岩也深知“诚信至利,欺诈招害”的道理,在经商中坚持做到:

以质取“信”。在胡庆余堂创办之初,就亲自立下了“戒欺”匾,上书:“凡百货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悬挂店堂内侧,时时告诫员工。胡庆余堂制药所涉及的药材不下三千余种,全为在全国药材产区自设机构收购的药材上品,倘有假冒药材进店,概弃之。

以服务取“信”。一流的企业还应有一流的服务,对此胡雪岩也是十分较真的。他要求员工不但服务应热情、周到、诚实,还应精通业务。一次一湖州香客买了一盒“胡氏避瘟丹”,看后微露愠色,欲换之,不巧已售罄。胡雪岩再三致歉后即命三日后赶制出来,并给予免费在店膳宿。还有一在萧山县署当差的敖姓四川人,持五百两银子,走遍杭城钱庄,都说银质劣不予兑换,抱着最后一试的希望来到阜康钱庄,胡看后笑曰:“这是上等纹银,有何可疑?”敖生返署后赞不绝口,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声名洋溢,一时达官显贵都以存资阜康为荣,是年钱庄积资三千余万两银子。更为称奇的一件事是,一位即将上前线的驻浙绿营兵罗尚全,慕名登门存一万两银子,声称不要计息、不要收据,三年后来取,但不幸阵亡了。胡雪岩得知后,在毫无凭据的情况下,主动连本带息付予罗的家人一万五千两银子。

此外,胡雪岩还主张商人应当“重义不轻利”,讲究“仁义”是他的商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核心,以此取得民心,诚服员工。他有一句名言谓之“一碗饭,大家吃,花花轿儿人抬人”,这就是商事中的互惠“双赢”原理。他常主动给药农贷款,面对洋商刁难蚕农压价收购蚕丝时,敢冒风险以较高价购入。在人家有急难时敢于挺身相助,尤其在成为巨富后,更热心于赈善扶危、兴办公益事业。在清军攻克杭城后,饿殍遍地,饥民满街,他不但收葬残骸上万具,还捐米万石,施粥施药。那些年,旱涝灾频发,他先后捐助直隶、汉口、江苏、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灾民钱、物以及药材,总折价达二十余万两白银,还在杭城兴义渡,开义塾,由此博得了一个“胡善人”的美名。

在中国这个“人际关系高度暧昧”的商业背景下,经商如果太精于世故往往会适得其反的,“过,犹不及也!”可是天下有些商人却不能悟透其中的玄机关节,只想用最经济、最便宜的方式获取最完美、最广泛的结果。因此,他们便挖空心思,不择手段,他们认为只有自己才会想到这样的好办法,好路道。可惜,他们却错了,谁也不是傻瓜,小花招小聪明小伎俩迟早都会大白于天下。到时,任何商人都会为自己的所谓聪明付出代价。明明有规则,有些人以为自己可以打“擦边球”,可以在守规矩与犯规矩之间求得大利益。可是等擦出火花、引火烧身的时候,他才知道“远离禁区,永不违规”的人才是天下最聪明的人。

守义者“而富且贵。”

人生的意义如果在意金钱,没有了道义的支撑,金钱也就失去了它该有的价值。

有一位很想成为富翁的青年,到处旅行流浪,辛苦地寻找着成为富翁的方法。几年过去了,他不但没有变成富翁,反而成为衣衫破烂的流浪汉。

观世音菩萨被他的虔诚感动了,就教他说:“要成为富翁很简单,从此以后,你要珍惜遇到的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并且为你遇见的人着想,布施给他。这样,你很快就会成为富翁了。”

青年听后高兴得不得了,就手舞足蹈地走出庙门。一不小心竟踢到石头绊倒在地上。当他爬起来的时候,发现手里粘了一根稻草,便小心翼翼地拿着稻草向前走。突然,他听见小孩号啕大哭的声音,走上前去。当小孩看见青年手上拿着稻草,立即好奇地停止了哭泣。那人就把稻草送给小孩,孩子高兴得笑起来。小孩的母亲非常感激,送给他三个橘子。

他拿着橘子继续上路,不久,看见一个布商蹲在地上喘气。他走上前去问道:“你为什么蹲在这里,有什么我可以帮忙吗?”布商说:“我口渴得连一步都走不动了。”“这些橘子就送给你解渴吧。”

他慷慨地把三个橘子全部送给布商。布商吃了橘子,精神立刻振作起来。为了答谢他,布商送给他一匹上好的绸缎。

青年拿着绸缎往前走,看到一匹马病倒在地上,骑马的人正在那里一愁莫展。他就征求马主人的同意,用那匹上好绸缎换那匹病马,马主人非常高兴地答应了。

他跑到小河边提了一桶水给那匹马喝,没想到才一会儿,马就好起来了。原来马是因为口渴才倒在路上。

青年骑着马继续前进,在经过一家大宅院的门前时,突然跑出来一个老人拦住他,向他请求:“你这匹马,可不可以借给我呢?”

他立刻从马上跳下来,说:“好,就借给你吧!”

那老人说:“我是这大屋子的主人,现在我有紧急的事要出远门。等我回来还马时再重重地答谢你;如果我没有回来,这宅院和土地就送给你好了。你暂时住在这里,等我回来吧!”说完,就匆匆忙忙骑马走了。

青年在那座大庄院住了下来,等老人回来。没想到老人一去不回,他就成了庄院的主人,过着富裕的生活。这时他领悟到:“呀!我找了许多年能够成为富翁的方法,原来这样简单!”

求取财富的道路不是靠无尽的索取,而应该是善意的施予,施予人方可得到他人的帮助,你的财富也才会逐渐积聚。倘若你只是一味地索取,最终只会断了财源。这就是佛法中所讲的因果报应。所以积聚财富的过程还应该是一个积聚人格的过程。

世界十大首富之一的李嘉诚因为秉承父亲遗训,立身处世,要求自己做到诚信、谦让、孝悌、宽恕。对钱财的观念,就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李嘉诚仗义助人,世所共知。只要能够对其他人有所帮助,使其他人得到快乐,他自己受损失也在所不辞。

1973年,世界发生了石油危机,当时物价指数大升,通货膨胀剧烈。其时李嘉诚的塑胶生意已经不是他的主要生意。李嘉诚已经在20世纪60年代将地产业作为主要的投资方向。但因为他的公司仍然是塑胶行业中营业额最多的,所以他被推举为该行业工会的主席。而此时,长江实业的地产业务,其收益已经远远超越塑胶行业。1973年的石油危机,发生得很突然,百物腾贵,塑胶的进口原料价格暴涨近十倍。不少工厂没有买入足够的原料,但它们早已经接了其他客户的订单,如果没有原料生产,它们可能会被追索赔偿,最终导致清盘破产。此时塑胶原料的价格飞升得厉害,他们根本负担不起。即使买入原料生产,因为成本价涨了这么多,生产后一样是血本无归。很多塑胶厂的业主进退两难,只有坐以待毙,不知如何是好。

李嘉诚作为行业工会的主席,联合所有塑胶生产商,组成统一阵线,一同买入塑胶原料,以打破其他大洋行的垄断。结果塑胶原料价格回落。不过,因为很多塑胶生产商当时在原料高价时不敢入货,现在时间紧迫,交货期限迫在眉睫,如果到期不能完成生产工序及付货给客户,他们一样会有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渡过这个难关呢?仗义助人的李嘉诚当时是全香港最大的塑胶生产商,甚至在全世界,他的塑胶生意也是数一数二的。当时李嘉诚的塑胶厂有一批原料存货。这些原料存货对李嘉诚的大企业可能只是适量的、不致过多的存货而已,但对一些小规模的生产商来说,这些原料已经足够他们多年的生产。李嘉诚义不容辞地将他手中的原料以低于他买入的成本价一半的价格,出让给同业的厂家。各厂家因此解决了当时原料不足的问题。李嘉诚这样做,对自己毫无利益可言,买入的原料,只以一半成本价转让给其他同业,毫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只要其他同业能够生存,只要他们能够渡过难关,李嘉诚就感到快乐。这种真诚待人,不计较自己利益,以他人利益为先,以公义为先,即使追寻富贵,也先讲公义的精神,赢得了同业的敬重。像李嘉诚义助同业的例子,在以利为先的商业社会,并不容易找到。

李嘉诚先生的事例给人的启示就是,钱财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心之所安。而心之所安正是因为能够帮助其他人,使其他人快乐,使社会能够添一些温暖,使国家的经济能够因此得益,使民生能够因此进步,这是李嘉诚先生人生中最大的乐事。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是做人的一种胸襟。也是一种禅境的领悟。当一个人真正领悟之后并做到了视富贵如过眼云烟,积累财富却能摆脱财富的束缚,那么,他就能够成为人中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