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大肠癌的中医药防治
6076100000008

第8章 非药物内服疗法

1.灌肠法

(1)中医经典方法

汉·华陀《华陀神医秘传·卷二·华陀临症秘传》:“华陀灌肠神方,大便闭结,常用之法,为用下剂。惟久用则成习性,故兼用本法:豚胆一具,取汁入醋少许,取竹筒长三、四寸者,以半纳谷道中,将汁灌入。一食顷,当便。又以花椒,豆豉水煎。用橒根汁,麻油,泔淀三味合灌之,亦下。又以桃白皮,苦参,艾,大枣煎灌亦下。兼疗疳,及生恶疮者。特施术时,药须微温,勿过热,勿过冷。”

明·龚廷贤《万病回春·卷之四·大便闭·香油导法》:“治大便不通,腹胀,死在须臾。用竹管蘸葱汁深入大便内,以香油一半、温水一半同入猪尿胞内,捻入竹管。将病人倒放,脚向上半时,即顺立通。”

清·日本·丹波元坚《医賸(sheng)·卷下·药用后窍》:“新齐谐。载回回病不饮药。有老回回能医者。熬药一桶。令病者覆身卧。以竹筒插入谷道中。将药水乘热灌入。用大气力吹之。少顷腹中汩汩有声。拔出竹筒。一泻而病愈矣。”(2)现代中医自创方法及民间流传方法选粹

1)顾奎兴等临床用药:生大黄20g,黄柏15g,山栀子15g,蒲公英30g,金银花20g,红花15g,苦参20g。有腹痛、脓血便或便血甚者,易山栀为山栀炭,加罂粟壳15g、五倍子15g收敛止血;高热、腹水者加白花蛇舌草30g、徐长卿30g、芒硝15g。将上述药物加水800ml,煎至200ml。从肛门插入导尿管约10-15cm深,注药后保留1-2小时。每日一次,30日为一疗程。局部红肿热痛者可用上方适量加水给予坐盆。用于直肠癌放疗后局部炎症、疼痛、肿胀者;或大肠癌表现为湿热内阻者。

2)白花蛇舌草、败酱草、半枝莲,水煎至80m1,做保留灌肠,每日2次,每次40m1.

3)鸦胆子15粒,白芨15克,苦参、白头翁、徐长卿、乳香、没药各30克,加水1000ml煎至300~500ml,放至温热后用空针抽取,保留灌肠,每次50~100ml,隔日1次,3个月为1疗程,有清热解毒、化瘀软坚作用,用于肠癌治疗。

4)槐花、鸦胆子各15克,皂角刺、血竭各10克,白花蛇舌草、生大黄、败酱草各40克,加水煎汁200ml,灌肠保留1~2小时。具有清热解毒止血作用,用于肠癌便血。

5)黄柏、黄芩、紫草、苦参各60克,虎杖120克,藤梨根250克,乌梅15克,浓煎取汁500ml,每日睡前取30~50ml,保留灌肠1次。具有清热除湿、收涩止血作用,用于直肠癌。

6)5%大蒜浸液,每次取50~100ml,保留灌肠,具有消肿解毒作用,用于肠癌。

7)黄药子15克,甘草4.5克,煎汤凉温后灌肠,每次50~100ml,有化痰软坚止血作用,用于结肠癌出血不止者。

8)鸦胆子适量,研碎,水煎2次,浓缩液加乙醇处理,回收乙醇后浓缩,加水稀释至20%,分装成2ml安瓿,消毒后备用。每次4ml,用一段导尿管保留灌肠,注入瘤体上方,每晚1次。有清热解毒、蚀疮作用,用于中、晚期直肠癌。

9)败酱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水煎2次,共取80ml,每次取40ml,保留灌肠,每日2次,有清热解毒、消痈止痛作用,用于各期肛管癌。

10)鸦胆子15~20粒。打碎煎汁20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2次适用于肠癌。

1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左明焕等应用大承气汤加味治疗癌性肠梗阻取得满意效果。生大黄10g(后下),芒硝(分冲)9g,枳实12g,厚朴15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用第一、第二煎混合药液200~300ml作灌肠用,一般患者每日灌肠2次,每次100~150ml,药液温度以39℃-41℃为宜。插入肛管深度15~20cm,插入后快速将药液滴入,灌肠后,嘱患者先左卧,后右侧卧,最后平卧30min再起床,使药液均匀地分布在肠腔内,保留1h以上,利于药液充分吸收,更好地发挥作用。

2.纳肛法

宋·赵佶《圣济总录·瘿瘤门·卷第一百二十五·瘤》:“治诸瘤出血。黄芩散贴方(黄芩去黑心、黄蘗去粗皮挫、黄连、郁金各半两,右四味捣罗为散,入寒食面五钱匕水调贴之(按:可入肛)。”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二·秘结证治》:“蜜兑法:蜜三合,盐少许,煎如饴,出冷水中,捏如指大,长三寸许,纳下部立通。”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第六·大方脉杂医科·秘涩》:“蜜兑法:蜜三合,入猪胆汁两枚在内,煎如饴。以井水出冷,候凝。捏如指大。长三寸许,纳入下部立通。活人书单用蜜;一法入皂角末。在人斟酌用……一法入薄荷末代皂角用尤好。又或偶无蜜,只嚼薄荷,以津液调作挺,用之亦妙……煨蒜方:独头蒜煨熟去皮,以锦帛裹纳后部即通。”

元·朱丹溪《丹溪治法心要·卷五·大便秘结第七十二》:“论中有治腹胀而不通者,用杏仁、葱白、盐,于脐上摩之;又有皂荚、白梅肉蜜丸纳之;或用其汁入蜜熬为丸;或用汁和糯米炒,燥存性,以糖为丸;或止用蜜乌梅肉,皆可纳肛门中,皆开风热结燥之药故也。”

顾奎兴等药栓疗法:硇砂3,鸦胆子9g,乌梅肉15g,冰片1.5g,制成3个等量栓子,每日1-2次,每次1粒塞肛,用于直肠癌肠腔狭窄,大便困难

亦有载用硇砂3克,鸦胆子9克,乌梅肉15克,冰片15克,制成3个等量栓子,每日1~2次,每次1粒纳肛。有解毒消肿、软坚散结作用,用于直肠癌肠腔狭窄、大便困难者有效。该药有腐蚀作用,用时慎防大便出血。

蟾酥、雄黄各20克,白芨粉15克,癫茄浸膏5克,甘油明胶65克,甘油75克。取蟾酥、雄黄、白及粉之细末加癫茄浸膏、甘油研成糊状物,将甘油明胶烊化后,把上述糊状物加入、搅拌均匀,倒入已涂过润滑剂的栓模内,冷凝后取出蜡纸包裹备用。上药共制取100粒,用时嘱患者俯卧,将栓剂轻轻塞于肛门内约10厘米,俯卧30分钟,每次1粒,每日2次。具有解毒散瘀作用,用于直肠癌、肛管癌。

孩儿茶5.5克,乳香4.5克,没药4.5克,冰片7.5克,蛇床子2.1克,轻粉3克,蟾酥0.6克,硼砂6克,雄黄6克,血竭4.5克,明矾270克,三仙丹6克。上药各研细末,将明矾用开水溶化后加入其他药粉,制成片状栓剂。外用,再次1片,塞于体腔癌灶处,隔2~3日上药1次。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用于直肠癌,肛管癌。

3.熏洗法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第六大方脉杂医科秘涩》:“老人脏腑秘,可服宽润大肠之药。更用槐花汤(槐花、柏叶、荆芥穗、枳壳各等分)沐洗亦效。”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九疮肿科秘传十方》:“洗方(大柏皮、泽兰、莽草、荆芥、赤芍药、山大黄、土白芷、土当归、独活各等分,右药为粗散。用水一斗入葱白,大椒,橘叶同煎熏洗。)诸发已破未破皆洗。如成脓溃烂,最要洗净。去故肉,生新肉。洗后净干,再用角贴掺药,一日一次。”

新中国成立后,熏洗法也得到了一些发展,如采用苦参、五倍子、龙葵、马齿苋、败酱草、黄柏、土茯苓、山豆根、黄药子、枯矾、冰片、漏芦,煎水坐浴浸洗,每日2~3次。用于晚期直肠癌或肛门癌溃烂时。

苦参、五倍子、枯矾、蛇床子、白鲜皮、黄柏、水煎滤液,先熏后洗或温坐浴,1日2次。

蛇苦熏洗方:蛇床子、苦参各30克,薄荷10克。加水1000ml,煮沸后加入生大黄10克,煎2分钟,将雄黄、芒硝各10克放入盆中,将煮沸的汤药倒入盆内搅拌,乘热气上蒸之际蹲于盆上,熏蒸肛门处,待水变温后则改为坐浴,每晚1次。可燥湿止痒,适用于肛管癌者。

蒜鬼熏洗方:老鸦蒜、鬼莲蓬。捣碎,不拘多少,好酒煎沸,置盆内先熏,待汤温后洗之。有解毒散结作用,适用于直肠肛门癌者。

苣荬菜方:苣荬菜60克,煎汤熏洗患处,日1~2次,有化瘀消肿作用,适用于肛门癌患者。

鱼腥草方:鱼腥草100克,适量煎汤熏洗患处,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作用,适用于肛门癌者。

苦五熏洗方:苦参30克,五倍子30克,龙葵30克,马齿苋40克,败酱草30克,黄柏10克,土茯苓30克,山豆根20克,黄药子30克,枯矾3克,漏芦30克,冰片少许(后下)。上药浓煎后,用时坐浴浸洗患处,每日2~3次,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作用,适应于晚期肛管癌见局部溃烂、流水者。

苦五熏洗方2:苦参30克,五倍子30克,枯矾20克,败酱草30克,黄柏15克,白鲜皮15克,蛇床子15克。加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温浴,每日2~3次,或先熏后洗。具有清热燥湿止痒作用,适应于直肠癌、肛管癌。

4.敷贴法

(1)中医经典方法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第四十九卷治久积癥癖诸方》:“熨癥癖方(吴茱萸一升、川乌头二(或三)两。上药捣碎,用醋拌炒,令热。分作二包,更番熨之。)”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第六大方脉杂医科秘涩》:“敷药治闭结至极,昏不知人:生大螺一二枚,以盐一匕,和谷生捣碎,置病者脐下一寸三分,用宽帛紧系之,即大通;未效,乌桕木根三寸,研井水服亦效;就多研烂敷脐下亦可。”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第六大方脉杂医科胀满》:“敷药治腹紧硬如石:先用热水嚼甘草,后用(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等分)为末,醋调涂,或用白面和药,调一片敷肚上。”

元朱丹溪《丹溪治法心要卷五块第八十一》:“一方贴积聚块:大黄二两(一本一两)、朴硝一两各为末,用大蒜捣和成膏,贴之干后用醋调,再贴;千金硝石丸(硝石六两、大黄八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右为末,以三年苦酒三升,置瓷器中,以竹片作准,每入一升作一刻,柱竖器中,先纳大黄,不住手搅,使微沸,尽刻乃下余药,又尽一刻,微火熬,使可丸,则取丸如鸡子中黄大。每一丸米饮下。如不能大丸,作小丸,如桐子大,每三十丸。服后当下如鸡肝,如米泔,赤黑等。下后避风冷,啖饮粥将息之。)磨块;三圣膏(未化石灰半斤为末,瓦器中炒令淡红色,提出火,候热稍减,次下大黄末一两,就炉外炒,候热减,下桂心末半两,略炒,入米醋熬,搅成黑膏,厚纸摊贴患处。)贴块具有效。”

清张璐《张氏医通卷三诸气门上积聚》:“肠覃……外用良方阿魏膏,此膏熨贴一切痞积并效……脉弦而伏者,腹中有症,不可转也,不治。”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十七积聚门景岳全书》:“凡坚痞之积,必在肠胃之外,募原之间,原非药力所能猝至,宜用阿魏膏(羌活、独活、元参、官桂、赤芍药、穿山甲、生地黄、两头尖、大黄、白芷、天麻各五钱,槐枝、柳枝、桃枝各三钱,木鳖子仁二十枚,乱发如鸡子大一团,红花四钱,右用香油二斤四两,煎黑去渣,入发煎,发化仍去渣。)、琥珀膏(大黄、朴硝各一两,右为末,大蒜捣为膏,和匀作片贴之。)或水红花膏、三圣膏(石灰末化半斤、大黄一两末之、桂心半两末之)之类以攻其外,再用长桑君针法以攻其内,然此坚顽之积,非用火攻,终难消散,故莫妙于灸。”

清赵学敏《串雅内编卷三串药腹胁痞块》:“雄黄一两,白矾一两,为末,面糊调膏摊贴。未效再贴,数月必愈。”

清顾世澄《疡医大全卷二十一内痈部痞积癥瘕门主方》:“化痞膏(生大黄一两,半夏、荆三棱、苏木、穿山甲、陈皮、当归尾、全蝎、番木鳖、红花、陈枳壳、厚朴、蓬莪术、血余、大贝母、川乌、天南星、香附、赤芍药、草乌、坚槟榔各三钱,蜈蚣十条,巴豆仁五十粒,大鳖一个切四块,桃枝、杨枝、桑枝、槐枝各十寸,葱十根,水红花子五钱,白风仙根五根。用麻油三斤同煎,药枯去渣,再入铅丹二十四两收之成膏,取起冷定,筛入后药搅匀,摊贴患处。)治痞积癥瘕。”

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卷一翻花起肛(注:缸)治法》:“凡痈疽年久不敛,定致翻花,四围起硬肛。治之,取老蟾皮破腹连杂,以蟾身刺数孔,贴盖患口,轻者日易一次,重者日易两次。贴蟾之日,内服醒消丸(制乳香一两、制没药一两、雄精五钱、麝香三分,上研和,取黄米饭一两捣烂,入药末再捣为丸,萝卜子大,晒干,忌烘。每服三钱,热陈酒送下,醉盖取汗。待酒醒则痈消痛止矣。),每服三钱,陈酒送下,止其疼痛。三日后毒尽,再服醒消丸消其翻花,软其硬肛,功效不凡也。”

(2)现代中医用药方选

1)肠癌饼:血竭、乳香、没药、儿茶、冰片、蛇床子、轻粉、蟾酥、硼酸、三仙丹、雄黄、白矾,将白矾用开水溶化,将余药研末,调入白矾搅均,制成钱币大小药讲,为肠癌饼,敷贴癌灶,每次1个,2~3天换1次。用于直肠癌、肛门癌。

2)止痛抗癌膏:蚤休、三七、黄药子、玄胡各10g,芦根20g,川乌6g,冰片8g,紫皮大蒜100g,麝香适量。大蒜取汁,余药共为细粉,过100目筛。用大蒜汁将药粉调成膏剂;膏单位剂量为3g,贴于痛点或癌灶或经络压痛部位,隔日1贴,30分钟止痛,止痛时间2~21小时,无毒性不良反应。

3)蟾酥膏:用于癌肿疼痛,敷于腹部癌肿疼痛部位,24小时换药1次,7次为1疗程。于用药后15~30分钟见效。药物组成:蟾酥、生川乌、七叶一枝花、红花、莪术、冰片等熬制成膏(上海中药三厂生产)。

4)琥珀止痛膏(广州中医学院肿瘤研究室与广州敬堂药厂共同研制):琥珀、天南星、黄连、蟾酥、樟脑、冰片、斑蝥、马钱子、丁香、大茵香、石菖蒲、威灵仙、山柰等熬制成膏,敷于腹部肿块疼痛处,每日换药1次,可连用10~20天。

5)冰砂酊:朱砂、乳香、没药各15g,冰片30g,米酒500m1.将朱砂、乳香、没药、冰片捣碎后放入盛有500m1米酒的瓶内,密封浸泡2天,经沉淀后取少量澄清液装入小瓶内待用,使用时用棉签或毛刷等蘸药水涂于癌肿疼痛处,搽药范围比疼痛部位范围大些,稍干后再重复,连续3~4遍,一般用药10~15分钟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维持2~4小时,不等疼痛再发,可连续使用,次数不限。

6)马钱子适量,研末醋调外敷患处,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作用,用于肛管癌。孕妇禁用。

7)青黛15克、蝉蜕30克,冰片3克。共研细末,撒棉纸上贴患处,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作用,用于直肠、肛门癌脓淋漓,且痛痒者。

8)紫硇砂30~50克,调入100克的凡士林中成30%~50%的硇砂软膏,每次取适量外涂患处,有消积破瘀,软坚散结作用,用于直肠癌。

9)瞿麦根晒干为末,取适量撒于肿瘤创面,具有化瘀祛湿作用,用于直肠癌。

10)乳香6克,红花6克,赤芍12克,桃仁2克,生香附12克,乌药12克,阿魏45克。上药共研细末,以蜂蜜调成糊状外敷痛处,用纱布固定,24小时换药1次。有活血化瘀、理气散结作用,用于晚期结肠癌腹部剧痛者。

11)红大戟30克,硇砂30克,松香30克,雄黄30克,血竭30克,白芨30克,煅石膏30克,硼砂10克,红升丹10克,白降丹10克,白胡椒10克,蟾酥3克,孩儿茶20克。上药分别研成细末,将其混合均匀后备用。若肿瘤未溃破时,用香油或凡士林调成适量软膏外敷,隔日1次。有消肿散结作用,用于各期肛管癌。

12)煅炉甘石6克,黄连膏6克,干乳末3克,乳香3克,石膏3克,冰片0.6克,麝香0.3克。上药各研细末,混匀后用田螺捣烂取汁(或黄连汁)调糊,涂抹患处,每日1~2次。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用于各期肛管癌。

13)老葱500克,蟾蜍1只,麝香1克,斑蝥10个。先将斑蝥研末,老葱切碎炒热备用,后将活蟾蜍剖腹后,纳入麝香、斑蝥粉末外敷关元穴,再将炒热的老葱贴敷于上,上置热水袋以保持葱的温度。具有解毒消肿、破血散结作用,用于乙状结肠癌腹胀痛、大便不通者。

14)木鳖子50克,郁金50克,冰片适量。取前2味药共研细末,加入冰片少许,水调外敷患处,有消肿止痛、散结解毒作用,用于直肠癌肿溃不堪者。本方若加入熊胆调匀外敷,效果更好。

15)血竭60克,皂角刺40克,胡椒40克,冰片3克,蜈蚣30条,荆芥末60克。上药共研细末,用陈醋调糊装纱布袋内,外敷患处,贴敷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局部有过敏反应时,时间可缩短。

16)雄黄15克,明矾15克,硇砂15克,黄柏30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麝香2克,蟾酥2克,苦参30克,冰片3克。上药各研为细粉,合在一起,再研匀,用蛋黄油调成膏,敷患处,每日换药1~2次。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作用,用于肛管癌便血、排便时剧烈疼痛者。

17)黄连根40克,黄柏12克,黄芩根12克,紫草皮60克,葱白12克。将上药捣烂,外敷贴患处,有清热解毒祛湿作用,用于直肠癌属湿热蕴结型。本方用药以鲜品为佳。

18)取蟾酥和凡士林按1:10比例调制,将凡士林加温,按比例加蟾酥粉混合即成。外涂痛处。适用于肠癌及其他恶性肿瘤晚期剧烈疼痛者。注意事项:个别病人用药后局部起皮疹,洗净后几日内可自行消失。

5.倒仓法

元朱丹溪《传世藏书格致余论倒仓论》“肠胃为仓,倒者,倾去积旧而涤洗,使之洁净也……糟粕之余,停痰瘀血,互相纠缠,日积月深,郁结成聚,先哲治以万病丸、温白丸等剂,攻补兼施,寒热并用,期中病情,非不工巧,然不若倒仓之为便捷也。以黄牡牛肉一二十斤,切成小片,取长流水煮麋烂,滤滓,取净汁,再入锅内慢火熬至琥珀色,则成也。每饮一钟,少时又饮,如此积者数十钟。寒月则重汤温而饮之,任其吐利。病在上者,欲其吐多;病在下者,欲其利多;病在中及在上复在下者,欲其吐利俱多,全在活法而为之缓急多寡也。须先置一室,明快而不通者,以安病人。视所出之物,可尽病根则止。行后倦怠觉饥,先与稠米饮,次与淡稀粥。三日后,方可与菜羹。半月觉精神焕发,形体轻健,沉疴悉安矣。”

明吴昆《医方考卷之四积聚癥瘕门第四十四》:“以肥嫩黄牯牛肉三十斤,切成小片,取长流水煮烂,滤滓,取净汁,再入锅内慢火熬至琥珀色,则成剂也。令病者预先断肉食淡,前一日不食晚饭,设一密室,明亮不通风处,置秽桶盛吐下之物,一瓶盛所出之溺(小便)。病人入室,以汁饮一杯,少时又饮一杯,积数十杯,寒月则重汤荡而饮之,任其吐利。病在上者,欲其吐多;病在下者,欲其利多;病在中及在上复在下者,欲其吐利俱多,全在活法而为之缓急多寡也。视所出之物,必尽病根乃止。行后倦怠觉饥,先与稠米饮,次与淡稀粥。三日后,方可与菜羹。”

6.注射疗法

由于科学发展的限制,古文中鲜见注射治疗大肠癌的方法。大肠癌近30年来主要采用手术加化疗、放疗等方法治疗,但总的预后和治疗效果并没有显著的提高,至少有一半最终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我国发现的大肠癌绝大部分已进入中、晚期,许多患者因肿瘤转移不能做根治性手术切除。针对上述情况,有人采均中药制剂直接注射直肠癌及周围组织,经临床观察结果表明肿瘤明显缩小,粘液血便、大使次数明显好转。采用大肠癌的手术前注射、术后局部复发注射,以及对不能手术的晚期大肠癌可行多次注射,对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提供了中医药治疗新途径。

(1)FA867注射疗法

适应症:大肠癌手术的注射、术后局部复发注射;再行手术、不能手术的晚期大肠癌;多次注射,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禁忌症:诊断未明的盲肠部肿块,大肠癌厂泛浸润周围组织者,操作不熟练者,禁用或慎用本法。

注射药物:FA867液(五倍子等中药提取液),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提供。

注射方法:

两侧骨盆直肠间隙注射:选用22号长针头,先从肛缘左侧进针,经皮下、肛门外括约肌、提肛肌,入骨盆直肠间隙。另手食指在肠腔指诊确定针位于肠壁处,拔出针芯,将装有FA867液注射器套入针柄,呈扇状注射25~40毫升,同法再另行右侧骨盆直肠间隙注射。注射时在靠近癌瘤的肠壁外加大注射量和注射范围,使药液充满肠壁外的骨盆直肠间隙。

直肠腔内癌瘤周围组织注射:在肛门镜下,用装有FA867液的5毫升注射器配5号注射针头,在癌瘤周围正常组织的粘膜下和肌层注射,以全部包裹癌瘤为宜、注射量30~50毫升。

直肠腔内癌瘤实体注射:在肛门镜下,癌瘤实体中行多点注射,使药液充满癌瘤,注射量30~70毫升。

注射总量平均128毫升。

辅助治疗及术后处理:注射后2~3周可作手术切除。注射术前术后,可长期服用中药复方黄精水煎剂(黄精、花粉、鸡血藤等药)。注射术后可口服甲硝唑、复方新诺明等抗炎药物以预防感染。

(2)痔上动脉注药疗法

适应症:晚期大肠癌,局部固定或侵犯不能切除,无或少有远隔脏器转移。或老年体弱不能手术者。

禁忌症:诊断未明的大肠内肿块,早期大肠癌可以手术治疗者;操作不熟练者,禁用或慎用本法。

操作方法:术前充分估计肿瘤能否切除。如探查后不能切除时,先用5-Fu500毫克加生理盐水30~50毫升肠腔内注入,暂时阻断近端肠管,解剖痔上动脉,注入5-Fu500毫克后,随即注入TH胶5~8毫升,再分离结扎双侧骸内动脉,将乙状结肠双筒外置,以备手术后肠腔内化疗或放疗。最后以5-Fu250毫克加生理盐水500毫升浸泡并冲洗腹盆腔。术后拍X光片观察栓塞情况,以后视病人情况酌情辅助治疗。

术后处理:常规抗炎治疗。对症处理其它合并近,局部换药。可服用复方阿胶浆等扶正药物以恢复正气,促进伤口愈合。

(3)腹壁下动脉插管注药疗法

适应症:晚期大肠癌,无恶病质及肝肾功能障碍,白血球3500/mm3以上,均可运用。对无法切除或仅行姑息性切除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而又不能放疗及全身化疗者尤力适宜。

禁忌症:对诊断未明的有肠内肿块,早期大肠癌可以手术治疗者,操作不熟练者禁用或慎用此法。

操作方法:划出标志,确定导管插入深度,要求导管插到肠系膜下动脉开口处。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到脐,为腹壁下动脉之表面标志,两髂连线中点,相当于肠系膜下动脉开口处。该点至腹壁下动脉起点之长度即为应插入之长度。考虑到血管为斜行,有角度,故在此长度上再加2~3厘米更为适当。长度确定后,在导管上作一标记,经动脉造影证实。采用本法测定,导管应插人长度是可靠的。在腹股沟韧带内1/3交点上方1~2厘米作长横切口,分开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到腹膜外,即可触及髂外动脉搏动,在其内找到腹壁下动脉,将其游离3厘米,结扎远端,近端用线固定提起,剪一斜口,选用内径为l~1.5毫米之塑料管,充以肝素稀释液,逆行插入1~2厘米后,剪断腹壁下动脉远端,将导管同动脉向下牵拉,使其角度消失,导管即可向上顺利插入髂外动脉。插至预定长度后,结扎固定导管。在切口外上方5~6厘米处另戳一孔,导管经皮下潜行,由戳孔引出。再缝合固定,用直血管钳钳夹在导管末端、再消毒敷料包扎并固定在腹壁上。

注药方法:注药前压迫两侧股动脉,暂时阻断下肢血流,以提高盆腔药液浓度。检查导管回血良好即可注药。注药店再以肝素稀释放2毫升封管。5分钟后解除股动脉之压迫。

术后处理:坚持每次注药后用抗凝剂封管,并迅速用血管钳夹管防止血液回流至管内,下次注药时,先消毒导管,用无菌剪在钳夹处近侧剪断0.5厘米导管,安平头针头注药。导管应固定牢靠,血管钳连同导管均用消毒敷料包扎好,固定在腹壁上。嘱病人在下床活动时,活动度不能太大,注意保护好导管和血管钳,防止扯脱。动脉灌注丝裂霉素4毫克、长存新碱1毫克,交替应用备6~8次为疗程。开始每周各用一次,观察患者无明显反应,改为隔日灌注一次。可同时口服呋喃脲嘧啶100毫克,一日一次。

(4)内窥镜下注药疗法

适应征:晚期大肠癌,局部固定或侵犯不能切除者,或老年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

禁忌症:诊断未明的大肠内肿块,或大肠癌有肝脏转移者。

操作方法:常规清洁肠道,按肠镜操作常规进镜达病变部位,观察病变情况,并镜下摄像和取活检。将OIvm-PUSNm-K型注射针经纤维结肠镜活检钳通道插入。药物选用5-氟脲嘧啶125毫克+丝裂霉素。2毫克+无水乙醇2毫升,稀释为7毫升。根据肿瘤形态及狭窄情况以四点四壁环形注射分4~8点注药,每处0.5~1毫升,对肿块型病变除在四周边缘注射外,尚需在瘤体中央垂直注射,每周注射1次,5次力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视病情缩小情况。间隔15~30天,再进行第二疗程。

术后处理:注射后可口服抗炎药物,如复方新诺明片,或甲硝唑片。术后注意观察大便次数,排便是否通畅有无便血等情况。

(5)精制消痔灵注射疗法

适应症:直肠中下段、中晚期直肠癌,不能手术的中晚期大肠癌。

禁忌证:诊断未明的直肠内肿块,立肠癌广泛浸润周围组织者,操作不熟练者,禁用或慎用本法。

注射药物:精制消痔灵注肘液(吉林省集安制药厂生产)。

注射方法:患者取侧卧位,肛周备皮,碘伏消毒。行局麻或腰俞麻醉,肠内用0.1%新洁尔灭棉球反复消毒,在150瓦双孔冷光源自动扦开器下带头盔放大镜,用6号10厘米的细长针头,10毫升注射器,抽吸1:1精制消痔灵注肘液(精制消痔灵液:1%盐酸普鲁卡因)具体操作如下:

A、直肠腔内癌体注射:直肠腔内用0.1%新洁尔灭棉球反复消毒,指扩、指检和镜检癌体的大小、形态和周围关系等。用备好的消痔灵液,在癌体的最低部位的边缘边进针边注药至癌体的另一边缘,退针至进针处,分别向左右扇形注射,使药液充盈癌体,使癌体弥漫肿胀为度,按癌体大小酌情用药,一般用量为30~60毫升。

B、癌体周围注射:直肠腔内癌体周围的粘膜下层和肌层注射,以包裹癌瘤为宜。

C、双侧骨忿直肠间隙注射:先从肛缘左侧进针,经皮下、肛门外括约肌、肛提肌、入骨盆直肠间隙内,左手食指在相应的肠壁粘膜下作引导,注入备好的消痔灵液20~30毫升。同法注射右侧骨盆直肠间隙。

D、重复注肘:直肠癌通过首次硬化注射后,小管时间的长短,术前的症状均有重复出现的可能,如便次增多、粘液血便等,还可多次注射,注射到出血点及粘膜破损处。

中医药辅助治疗:中药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扶正赔本为主,若芍药甘草汤、凉血地黄汤、止痛如神汤、补中益气汤随症加减。并加黄药子、半边连、蚤休、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抗癌药。西药以抗炎、抗癌、抗感染、止血为主。如5—氟脲嘧啶、争光霉素、抗生素、止血药等。

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采用中药为主的注射液及其持殊局部注射方法,应用于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前15天。然后再行手术切除,这项研究证实中药注射疗法对癌组织周围呈纤维性包裹,抑制瘤细胞DNA的合成,促进癌细胞坏死和退行性变,从而使癌组织明显回缩,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经临床42例病例分析已取得满意结果。

7.手术鼻祖

(1)麻醉

汉华陀《华陀神医秘传卷二华陀神方秘传》:“华陀麻沸散神方(羊踯躅[即闹羊花])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两、菖蒲三分。水煎服一碗);华陀琼酥散神方(蟾酥一钱、半夏六分、羊踯躅(羊蹄)六分、胡椒一钱八分、川乌一钱八分、川椒一钱八分、荜拨二钱。右为末,每服半分,陈酒调服。如欲大开,加白酒,药一丸。)专治病人腹中症结,或成龟蛇鸟兽之类,各药不效,必须割破小腹,将前物取出。或脑内生虫,必须劈开头脑,将虫取出,则头风去。服此能令人麻醉,忽忽不知人事,任人劈破,不知痛痒……华陀外敷麻药神方(川乌尖、草乌尖、生南星、生半夏各五钱、胡椒一两、蟾酥四钱、荜拨五钱、细辛四钱。成细末,用酒调敷。)本剂专为施割症时,外部调敷之用,能令人知觉麻木,任割不痛……华陀解麻药神方(人参五钱、生甘草三钱、陈皮五分、半夏一钱、白薇一钱、菖蒲五分、茯苓五钱。右药以水煎成一碗,服之即醒。)施剂以后,换皮后三日,诸症平复,急宜用解之使醒。”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十八正骨兼金镞(本意:箭头)科麻药》:“草乌散(猪牙皂角、木鳖子、紫金皮、白芷、半夏、乌药、川芎、土当归、川乌各五两、舶上茴香、坐擘(bo,大拇指)草(酒煎熟,出江西吉安永丰县,各本草上未载)、草乌各一两、木香三钱。伤重刺痛手近不得者更加坐擘、草乌各五钱及曼佗罗花五钱入药。右并无煅制,为末,诸骨碎骨折出臼者,每服二钱,好红酒调下)治损伤骨节不归窠者,用此麻之,然后用手整顿。麻倒不识痛处,或用刀割开……可用此麻之,后用盐汤或盐水与服立醒。

清祁坤《外科大成卷一主治方》:“麻药类方。川乌尖、草乌尖、生南星、生半夏各五钱,胡椒一两,蟾酥四钱,一加荜拨(等分)、一加细辛(为君),共为末。用烧酒调敷。候麻木。任割不痛。”

清叶天士《种福堂公选良方卷四麻药》:“麻药方:此系外科动刀针不痛之药。白芷、制半夏、川芎、木鳖、乌药、牙皂、当归、大茴香、紫荆皮各二两,木香五钱,川乌、草乌各一两、俱生用。共为细末,每服一钱,好酒调下,麻木不知疼痛。若人昏沉,用盐水饮之即解。”“又方:名孙武散。荜拨、生半夏、南星、肉桂、乳香、没药、胡椒各一钱,川乌、三七、蟾酥、草乌各两钱,丁香八分、麝香少许,花蕊石二钱半,风茄子三钱。共为细末,入磁瓶内,临用敷之。”

清赵学敏《串雅内编卷二截药外治门》:“开刀麻药,草乌、川乌、半夏、生南星、蟾酥各一钱,番木鳖、白芷、牙皂各三分。药共为末,临时水调,敷一饭时,开刀不疼。”

民国王慎轩《中医新论汇编第六篇方剂中国麻醉剂麻沸散之应用》:“(甲)麻沸散之处方:曼佗罗花八分、草乌头二分、白芷二分、当归二分、川芎二分、炒南星一分不用亦可。右六味细挫,投于热汤内,煮一二沸后,频加搅拌,去滓,乘温热服。(乙)麻沸散应用时之注意:(一)患者从来虚弱,颜色苍白,四肢羸瘦,或微热往来,饮食无味,其气不顺者,不可与之。(二)脱血后,元气未复,或心下有蓄饮,而痰喘哮吼,动作短气者,不可与之。(三)心常悸动,或满闷吐水,或嗳气吞酸者,不可与之。详查右三项,而资禀壮实,如有上列之症,可先投主剂,俟诸症退后,与之无害。(丙)用麻沸散后麻醉之状态:(一)与麻沸汤半时许,患者小便频囘(古同“回”),脉渐浮数。(二)虚里(即心脏部)之动高,唇舌干燥。(三)面色如醉,瞳孔散大。”

综上所述,中药麻醉起源甚早,汉代医药家华陀之麻沸散为历史上最早之麻醉剂,比西方1847年麻醉剂的发明早1600余年。古代中药麻醉多为复方,明代以前麻醉方剂中多以羊踯躅、川乌、草乌、蟾酥、曼佗罗花等为主;明代以后其组成以川乌、草乌、南星、半夏、曼佗罗花、蟾酥、细辛等具有毒性的药物为主。羊踯躅又叫闹羊花,功效驱风、除湿、定痛,可用作手术麻醉。《中药大辞典上册闹羊花》载:闹羊花有镇痛作用。通过电击小鼠尾巴法,证明各种制剂均有镇痛作用,其镇痛指数与阿片相似,所不同者为阿片剂量增加则镇痛作用加强,而闹羊花剂量增加,镇痛作用反而减弱。曼佗罗花又叫洋金花,为阿忒罗品属,功效麻醉止痛、祛风解痉。《中药大辞典下册洋金花》载:洋金花含有生物碱,主要成分为东莨菪碱,东莨菪碱对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某些部位主要是产生抑制作用,使意识丧失,产生麻醉,能麻醉中枢神经及末稍神经,并能弛缓气道管壁肌膜抽缩作用。川乌、草乌,二乌同类异种,具有散寒止痛、祛风除湿的作用。《中药大辞典上册川乌》中载:草乌1%溶液有局麻作用,效力相当于可卡因的2倍。其镇痛有效成分为乌头碱类生物碱,镇痛作用表现为中枢性。其有效成分能够刺激局部皮肤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先兴奋并有瘙痒与灼热感,后麻痹并丧失知觉。蟾酥乃蟾蜍前脑近眉棱处毒液,有强心之力,功效开窍、止痛、解毒。《中药大辞典下册蟾酥》载:蟾酥80%乙醇提取液及所含成分有表面麻醉作用。《临床中药学附篇麻醉药》记载:“细辛的挥发油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镇静、镇痛效果较好,细辛配生南星可用于局麻。”《中药大辞典下册草乌头》载:“草乌与洋金花合用作为全身麻醉剂,似有相互抵消副作用及增强麻醉效果的作用。”由此可见古代的麻醉方剂符合现代药理,极具科学价值及实用价值。

(2)手术

汉华陀《华陀神医秘传卷二华陀临症秘传》:“华陀治脏腑痈疡要诀:药用麻沸,脏腑可割,既断既截,不难缝合。孙思邈按:先生治斯类险症,常先令服麻沸散(羊踯躅三钱、茉莉花根一钱、当归一两、菖蒲三分。水煎服一碗),既昏罔觉,因割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涤洗。已而缝合,五、六日而创合,月余而平复矣。”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卷三十六金疮病诸侯金疮肠断候》:“夫金疮肠断者,视病深浅,各有死生。肠一头见者,不可连也。若腹痛短气,不得饮食者,大肠一日半死,小肠三日死。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即推内之。肠但出不断者,当作大麦粥,取其汁持洗肠,以水渍内之。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稍作强糜食之,百日后可进饭耳。饱食者,令人肠痛决漏,常服钱屑散(煅落铁屑四钱、鹿角八钱、真轻粉八分、狗头连齿骨八钱。上药为细末,用猪脂调敷。)……若肠腹月册(大网膜)从疮出,有死者,有生者,但视病取之,各有吉凶。月册出如手,其下牢核,烦满短气,发作有时,不过三日必死。月册下不留,安定不烦,喘息如故,但疮痛者,当以生丝缕系绝其血脉,当令一宿,乃可截之。勿闭其口,膏稍导之。”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卷三十六金疮病诸侯金疮成痈肿候》:“凡始缝其疮,各有纵横,鸡舍隔角,横不相当。缝亦有法,当次阴阳,上下逆顺,急缓相望。阳者附阴,阴者附阳。腠理皮脉,复令复常。”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八备急方治被伤肠出不断方》:“作大麦粥,取汁洗肠,推内之。常研米粥饮之,二十日稍稍作强糜,百日后,乃可瘥。”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八治疮肿伤折》:“若牛觗肠出不损者,急入内,细丝桑白皮尖茸为线,缝合肚皮,缝上掺药(花蕊石散:硫黄四两、花蕊石一两。上为末,密封。用三十斤炭煅,冷却后取出),血止立活。如无桑白皮,用生麻缕亦得,并不得封裹疮口,恐作脓血。”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第十八正骨兼金镞科肠肚伤治法》:“肚上被伤,肚皮具破,肠出在外,只肠全断难医;伤破而不断者,皆可治疗。肠及肚皮破者,用花蕊石散(硫黄四两、花蕊石一两。上为末,密封。用三十斤炭煅,冷却后取出)傅线上。轻用手从上缝之,莫待粪出,用清油润活,放入肚内。肚皮裂开者,用麻缕为线或桑白皮为线。亦用花蕊石散傅线上。须用从里重缝肚皮,不可缝外重皮,留外皮开。用药掺待生肉……伤破肚皮用药法:如肠孔大,肚肠与脂膏俱出,放入内则用缝;如孔小只有膏出,先用清心药与服,用手擘去膏,不用缝。此膏出者已无用了,不可复入肚中,反成祸。只需擘去不妨,此是闲肉,但放心去之。肚肉被伤者,专用退利大小肠,不可待秘,恐成重患。”

明朝鲜郑敬先《医林撮要历代医学姓氏明医(注:医极其明者也)华佗》:“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破肠洗浣,缝腹摩膏,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悟,一月间即平复矣。”

清胡廷光《伤科汇纂(编辑)卷之六肚腹》:“《保婴撮要》曰:腹破肠出者,急复纳入,以麻缕缝合,外敷花蕊石散。如肠已出,急以手取去而缝之;如已出而复推入,则内溃害命矣。若肠出干燥者,煮大麦粥取汁洗湿推入,不时少以米粥研烂饮之,二十日外始饮薄粥,百日乃瘥,切勿令惊,惊则杀人矣。注云:用桑皮线尤佳。”“顾氏澄曰:凡肠出,可令病人手搭在医人肩上,随其左右收起,先以麻油润疮口,整入腹。若肠破裂有小孔,以灯火照之。肠中有气射灯,则不治。”“《得效方》云:伤破肚皮,肠与脂膏俱出,先用汤药如活血散、佛手散(即芎归汤)与服,用手劈去脂膏,此是闲肉,放心去之,然后推肠入内,用线缝之,仍服通利药,勿令二便秘涩。又云:肠及肚皮破,麻缕为线或桑白尖茸为线,以花蕊石散敷线上,从里缝之,肠子则以清油拈活,放入肚内,乃缝肚皮,不可缝外重皮,留皮开,用掺药,以待肉生。又云:肚破肠出在外,若肠全断者难医,不断者可治。”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杂证汇参积聚》:“肠胃之络伤,则血溢肠外,与痰沫相搏,复遇外寒,凝聚而成积矣。居于皮里膜外,苟非剖腹割肠之技,何能涤除?但不妨碍饮食,惟宜养胃补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七卷外伤甚重急救方》:“又乙丑季夏上旬,曾治刘衣福,年过四旬,因分家起争,被其弟用刀伤脐下,其肠流出盈盆,忽然上气喘急,大汗如雨。经数医诊治,皆无把握,因迎生速往诊视。观其形状危险,有将脱之势,遂急用生黄芪、净萸肉、生山药各一两,固其气以防其脱。煎汤服后,喘定汗止。检视其肠已破,流有粪出,遂先用灰锰氧冲水,将粪血洗净,所破之肠,又急用桑根白皮作线为之缝好,再略上磺碘,将其肠慢慢纳进,再用洋白线将肚皮缝好,又用纱布浸灰锰氧水中,候温,复其上,用白士林少调磺碘作药棉,复其上,用绷带扎住,一日一换。内服用《医学衷中参西录》内托生肌散,变为汤剂(生黄芪四两,天花粉四两,粉甘草二两,丹参、乳香、没药各两半),一日煎渣再服,三星期痊愈。”

综上所述,汉代著名医家华佗已开展了治疗“肠胃结聚”的手术,其用酒服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并在麻醉下进行腹部肿瘤摘除以及肠吻合术等。开创了外科治疗的先河。显示了当时麻醉及手术的高超水平,比国外开始胃肠手术早1600年以上。隋巢元方在《诸病源侯论》书中记载了肠吻合术、大网膜结扎切除术等外科手术方法和步骤,其技巧娴熟,与现代手术方法基本相同。宋代开腹手术广泛开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中记载了大肠回纳术,并总结出了“不得封裹疮口,恐作脓血。”的术中注意事项。元代腹部手术进一步发展,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一书中详细记载了术中“须从里重缝肚皮,不可缝外重皮,留外皮开,用药掺待生肉。”及术后“专用退利大小肠,不可待秘,恐成重患。”的开腹手术处理经验。说明当时的外科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这在我国外科手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明清时期外科手术在肠道疾病方面的记载多为总结性记录,以摘录引用明以前医家的手术记录为主,如明·朝鲜·郑敬先《医林撮要》中有华佗治疗“肠胃结聚”的手术记载;清·胡廷光《伤科汇纂》曰:“若肠出干燥者,煮大麦粥取汁洗湿推入,不时少以米粥研烂饮之,二十日外始饮薄粥,百日乃瘥。”这可见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八备急方治被伤肠出不断方》一书;《伤科汇纂》还摘录了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第十八正骨兼金镞科肠肚伤治法》一书中关于肠吻合的手术过程及术后处理的记载。在总结的同时,这一时期外科手术又有一定的发展,如清胡廷光《伤科汇纂》提出术后“切勿令惊,惊则杀人矣”,强调术后需安静休养;又提出“若肠破裂有小孔,以灯火照之。肠中有气射灯,则不治。”这种方法延用至今。清·程杏轩认识到胃肠积聚应以手术治疗为主,认为“居于皮里膜外,苟非剖腹割肠之技,何能涤除?”民国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八卷外伤甚重急救方》中详细记载了由于外伤致肠穿孔后的处理过程,并强调外科手术加中药内服促进术后恢复。由此可见明清至民国早期肠道外科手术有自己的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手术方式(包括微创术式)亦多种多样,日新月异,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8.针灸疗法

(1)中医经典选载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第十一坚癥积聚第五》:“积聚坚满,灸脾募百壮,穴在章门季肋端……癥瘕,灸内踝后宛宛中随年壮,又灸气海百壮。”

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七灸诸胀满及结气法二十二首》:“疗胀满绕脐结痛,坚不能食法:灸中管百壮,穴在脐上一寸,一名水分……疗五脏六腑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法:灸三焦俞随年壮,穴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宋·赵佶《圣济总录针灸门卷第一百九十三治癥瘕灸法》:“胸满腹胀,积聚痞痛,灸肝腧百壮,三报;积聚坚大如盘,冷胀,灸胃脘二百壮,三报之,穴在巨阕下二寸;中极主少腹积聚如石,小腹满;藏府积聚胀满,羸瘦不能饮食,灸三焦腧,随年壮。”

宋·赵佶《圣济总录针灸门卷第一百九十四治痔疾灸刺法》:“五痔骨蚀。商丘主之。”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第六大方脉杂医科秘涩》:“腹胀满,绕脐结痛,坚不能食:灸中管穴百壮,在脐上一寸,一名水分;胀满瘕聚,滞下冷疼:灸气海十壮,穴在脐下一寸五分。

明·李梴《医学入门内集卷一经络经穴起止》:“太白,足大指内侧核骨下陷中。针入三分,灸三壮。主……泄有脓血,腹痛、腹胀、肠鸣,热病烦闷,大便难。”“公孙,太白后一寸陷中。针入四分,灸三壮。主……腹胀、腹鸣、泄泻、里急,肠风下血,五积痃癖……”“三焦腧,十三节外一寸半。针三分,灸三壮。主……腹胀、腹痛,吐泻食不化,肠鸣,腹中积聚如石。”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一针灸直指长刺节论》:“病在少腹有积,刺皮腯(肥壮之意。)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旁四椎间,刺两髂髎(针灸穴位名)季胁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卷八腹痛胀满门》:“腹坚大:三里、阴陵、丘墟、解溪、冲阳、期门、水分、神阙、膀胱俞。”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卷八诸般积聚门》:“腹中气块:块头上一穴,针二寸半,负二七壮。块中穴,针三寸,灸三七壮,块尾一穴,针三寸半,灸七壮。”“结气上喘及伏梁气:中脘。”

明·吴昆《针方六集卷之五纷暑集腹入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下脘一穴:主胃胀羸瘦,腹痛坚硬,气寒谷不转化,不嗜食,小便赤,癖块连脐,厥气动摇,翻胃。”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二十三积聚》:“积块在上者,宜灸:上脘、中脘、期门、章门之类。积块在下者,宜灸:天枢、章门、肾俞、气海、关元、中极、水道之类。凡灸之法,宜先上而后下,脐腹之壮用宜稍大,皆先灸七壮,或十四壮,以后渐次增加,愈多愈妙。以上诸穴皆能治痞,宜择而用之。长桑君针积块癥瘕法:先于块上针之,甚者,又于块首一针,块尾一针,讫,以艾灸之,立应。”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十八积聚门》:“中枢,主小腹积聚,坚如石,小腹满。”“中脘,主腹胀不通,疰(有灌注和久住之意,多指具有传染性和病程长的慢性病,主要指劳瘵)大便坚,忧思损伤,气积聚腹中甚痛,作脓肿,往来上下。”《卷一百八十五胸腹门针灸》:“高曲,(一名商曲)主腹中积聚,时切痛。”“胃脘及三焦腧,主小腹积聚,坚大如盘,胃胀,食饮不消。”

清·吴亦鼎《神灸经纶卷之三身部诸病灸治》:“腹硬,期门。”“痞块闷痛,大陵、中脘、三阴交。”

(2)民国以来方法选编

金哲秀认为针灸两步法(即先针刺二间、阳溪调寒热,再用艾灸调虚实)是治疗大肠癌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顾奎兴: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止痛:取双侧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及丰会穴,进针后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得气为宜,留针15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保护骨髓功能,提升白细胞:主穴为足三里、三阴交、骨、血海、膈俞;配穴为太冲、太溪。行多补少泻手法,每日或隔日针刺一次,6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1-3疗程。穴位注射:用20%-50%胎盘注射液分别注入足三里、大椎穴,每穴3-5ml。每日或隔日1次,15日为1疗程。用于肠癌疼痛。

1)体针

取穴:早期:天枢、关元、内关、下巨虚、大肠俞、足三里、内庭;中期:足三里、三阴交、天枢、关元、大肠俞、小肠俞、下巨虚、合谷、太冲;里急后重加气海,粘液便加阳陵泉、三阴交。方法:中期用平补平泻法。早期用泻法。取26~28号毫针1~2.5寸,针刺待产生续、麻、胀感后,用中强刺激持续捻针2~3分钟,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每天可针2~3次,也可加用电针。

选穴天枢、神阙、足三里、大肠俞。配穴:盲俞、合谷、内庭、委中、四缝。用毫针刺入后,产生针感,持续捻针2~3分钟后出针,每日1次。

取天枢,曲池,足三里穴,便脓血甚者,可加肘尖穴,用平补平泻法,即以左手食指按穴,右手持针速刺进针,用等速匀力提插或捻转找到酸胀感后,留针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便脓血时并用灸法灸法灸大肠俞、二白或肘尖穴,每穴灸5~10分钟,每次灸1~2穴。适用于大肠癌。但应注意,体弱的虚证用艾卷温和灸,体壮的实证用骑马灸或瘢痕灸法。

取截根、长强穴,可配三阴交、大肠俞、天枢、足三里。每次分别取主穴及配穴2~3个,取毫针针刺得气后提插捻转,中等强度,留针15~45分钟,隔日针刺1次(每周3次)。适用于直肠癌。

取足三里、三阴交穴,采用国产DBJ-1型微波针灸仪治疗,进行微波针灸时,先将一般针灸用的1.5存毫针扎到预定的足三里和三阴交穴,得气后,在毫针上套上微波针灸天线,然后打开微波发生器,并调节仪器,使其输出不同能量的微波,通过毫针和天线,辐射到人体的穴位里。输出功率一般从10~20W。调至患者有针感无痛为度,每次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适用于直肠癌术后的白细胞下降者。

取穴丰会、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可配大椎穴。针刺丰会、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穴,并以20%~50%胎盘注射液14~16毫升,分别注入足三里、大椎穴,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治疗15日为1个疗程,休息3~5日再行下一疗程。适用于肠癌及其他恶性肿瘤晚期疼痛者,有止痛作用。

取利尿穴、膀胱穴,可配曲骨、中极、关元、气海、肾俞、次髎等穴,每次根据病情取穴2~3个,辨虚实以确定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日1次,适用于直肠癌根治手术后尿潴留者。注意事项:每次针后酌情用小茴香30克开水泡茶频饮,琥珀粉6克分3次在1日内用小茴香冲服。

便秘:选穴大肠俞、支沟、照海为主。配穴合谷、天枢、大横、行间、气海、足三里、肾俞、三阴交。腹部穴用徐徐提插手法。余穴用提插捻转手法,间歇行针30一60分钟,均日针1次。

腹泻:选穴以天枢、神阙、足三里,大肠俞、八髎为主,酌加肾俞、合谷、内庭、委中、四缝、中院、胸俞、肾俞、气海、四缝穴点刺;委中穴挑出血;余穴用刮针捻转刮针手法,重时持续行针至症状减轻或消失后,轻时再间歇行针30分钟,日针2~3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神阙用艾条灸30~60分钟,日灸1次。

2)灸法

取大椎、膈俞(双侧)、脾俞(双侧)、胃俞(双侧)、肾俞(双侧)等穴,用灸法将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半个红枣大小的艾炷,把鲜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约为0.2~0.3厘米的姜片,施以隔姜灸,当艾炷将燃尽,患者感到灼痛时,易去艾炷再灸,每穴灸3壮,灸完后以局部皮肤红润但不要起泡为度,每日1次,连续用7~9日。适用于防治肠癌及其他肿瘤病人化疗、放疗期间白细胞减少。

3)水针疗法

取天枢、合谷、关元、大肠俞、下巨虚、足三里,用2%当归或红花注射液,穴位注射,每穴0.5~1.0ml,每日1~2次,每次2~4穴。

4)耳针疗法

取神门、交感、皮质下、大肠、直肠下段、小肠、腹点、胸,中等刺激,留针20分钟或埋针。每日1~2次。

9.食疗

顾奎兴等:药膳食疗:黄花菜30g,木耳15g,红枣30枚。血余炭6g。先将黄花菜、木耳和红枣煮约一碗水后,冲血余炭服,每日一剂。功效:益气养血,和血止血。适用于肠癌便血。红藤莲子汤:红藤30g,莲子50g,白糖适量。将红藤切薄片,加入清水500ml左右,先用大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熬30分钟,弃去药渣,澄清药汁。用此药汁以文火煮莲子至烂,加入食糖即可。功效:补中益气,清热解毒。适肠癌右下腹疼痛者。首乌粥:生何首乌60g,粳米100g,红枣5枚,红糖或冰糖适量。将何首乌煎取浓汁,去渣,同粳米、红枣同入砂锅内煮粥,粥将成时,放入红糖或冰糖少许以调味,再煮1-2沸即可。每日服1-2次,15日为1疗程;间隔5日再服。功效:补益气血,解毒通便。适用于大肠癌瘀毒结阻便秘者。

药酒:黄药子300g,白酒1500g,浸24小时,盛于瓶内,封瓶口,放入水中加热到60~70℃2小时,再放入冷水中浸泡3天,每日100ml,分数次内服。

猕猴桃根酒:猕猴桃根250g,白酒适量,将猕猴桃树根切成小段,洗净浸入酒中,1周后可饮用。每日3次,每次15—30mI,常服见效。

三宝粥:生山药30g,三七6g,轧细,鸦胆子50粒去皮,先单煮山药两三沸,约得粥一大碗,即用其粥送服三七末及鸦胆子。

珠玉二宝粥:生山药60g,生薏苡仁60g,柿饼30g,先把薏苡仁煮至烂熟,而后将山药捣碎,柿饼切成小块,同煮成糊粥,每天分2次服食,5~7天为一疗程。用子肠癌术后调理。

参芪粥:炙黄芪30~60g,人参3~5g(或党参15~30g),白糖少许,粳米10~30g,先将黄茂人参(或党参)切成薄片,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入炒锅煎沸,后改用小火煎成浓汁,取汁后,再加冷水如上法煎取二汁,去渣,将一、二煎药液合并,分两份于每日早晚同粳米加水适量煮粥,粥成后,入白糖少许,稍煮即可。人参亦可制成参粉,调入黄芪粥中煎煮服食。服粥期间,最好不食卜、茶叶,用量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3~5天为1疗程,间隔2—3天后再服,主要用于结肠癌术后,接受放化疗气血两亏、体质虚弱的病人。

人参3~5g(或党参15~20g),白茯苓15~20g,生姜3~5g,粳米100g,先将人参(或党参)、生姜切成薄片,把茯苓捣碎,浸泡半小时,煎取药汁后再煎取汁,将一、二煎药汁合并,分早晚两次同粳米煮粥服食。用于肠癌后期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大便稀薄,食欲不振。

乌龟500g,猪蹄250g,人参15g,乌龟杀后切方块,猪蹄洗净,上物与人参放锅内加水适量,用慢火煮至熟,用盐调味后,即可食用,用于肠癌放疗后贫血、短气、体虚乏力者。

藤梨根、瞿麦、瘦肉共煮,食肉饮汤。

花生米、小枣,用水煮,熟时加入洗净的大米或小米煮成粥,食用前拌入洗净切碎的西红柿,每日1~2次。用于肠癌手术后,体质虚弱者。

芦笋200g,水发香菇100g,加人味精、盐等调料一起炒食。

土茯苓炒乌龟:土茯苓200g,乌龟1~2只(去杂洗净),加入酒、姜、盐等调料一起隔水炖煮后,饮汤食乌龟肉。

鹅血木耳:鹅血200g(已凝固),水发黑木耳500g,加入味精、盐等调料一起煮汤。

糖醋胡萝卜洋葱头:将胡萝卜、洋葱洗净切条,猪油煎炒至七成熟时,加入麻油、盐、糖、醋调味,佐饭食之甚宜,用于直肠癌早期相恢复期。

生大蒜汁半匙,炒陈皮末半匙,加冰糖l匙,拌入糯米粥内,一次吃完。

甲鱼500g(或猪瘦肉100g),黄芪50g,枸杞30g,油盐适量。将黄芪切片,用纱布包扎,将枸杞洗净,甲鱼去内脏后切细。上物放锅内,加水适量,炖熟,去药渣,用油盐调味即可食用。用于肠癌放射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出现眩晕贫血,或白细胞减少,疲乏无力者。

大山楂(连核)10g,三七2g,粳米50g,煮浓粥,加蜂蜜一匙,早餐食用。可健胃利肠,抗癌通瘀。

雪梨汁1份,甘蔗汁2份,葡萄汁l份。将三者混合调匀,即可服用,可冷服亦可加热后温服,用于肠癌放射治疗期间出现烦躁口干、恶心纳呆、便结尿黄者。

用糯米碾粉以白糖拌和,再加入胡椒粉少许,以开水冲服。

牛奶,加入甘蔗汁或再加芦根汁,以及生梨汁或新鲜的龙眼汁,少量生姜汁,炖熬成膏加入蜂蜜,随以开水冲服。

马齿苋50克,鸡蛋1个(或瘦猪肉50克),炒食或煨汤,常年服用。对大肠癌者有辅助治疗作用。

黄花菜30克,木耳15克,血余炭6克。将黄花菜、木耳浓煎汁取300毫升,冲服血余炭,也可用鲜无花果常食之。对肠癌便下血者有治疗作用。

黑木耳30克,红枣30枚。共煮烂,日食之,适用于肠癌并合明显贫血者。

薏苡仁12克,芡实10克,菱角50克,莲子10克等或香菇20克,平菇20克,口蘑15克,黑木耳15克,银耳15克等,煮粥或佐餐,常食之。适用于放疗或化疗后白细胞减少者。能提升白细胞,增强机体免疫力。

大蒜反各种葱类。单独食用,或为佐料,宜常食之。有预防及治疗肠癌的作用,对肠癌腹泻者更宜。

藤梨根20克,瞿麦20克,瘦猪肉20克。将上药与瘦猪肉一起煮熟后,食肉喝汤,早晚各食一半。适用于各期直肠癌。

蜗牛30~50只,瘦猪肉100克,将上述蜗牛及瘦猪肉洗净,共水煮至熟。每日1次顿服。适用于各期大肠癌。

木棉树皮干品100克,瘦猪肉100克,将其加水2250毫升共煮,久煮取200毫升,分2次温服之。适用于大肠癌。

扁木灵芝(须生长在皂角树上者)50克,猪心1个,猪肺1具。将其一起久炖,分次服完。适用于大肠癌。

乌骨鸡1只,草豆蔻50克,草果2枚。将乌骨鸡洗净,草果烧存性后与草豆蔻一起放入鸡腹内,扎定煮熟,空腹食鸡。适用于肠癌术后体弱伴腹泻频繁者。

黄花50克,皂角刺50克,大米适量。将黄花、皂角刺分别用布包加水、米适量,煎熬后去渣。每日服此粥。适用于肠癌术后有轻度粘连性肠梗阻者。

菱角10个,薏苡仁12克,鲜紫藤条(切片)12克。一起水煮服,每日3次或数次。适用于大肠癌偏脾虚湿热者。

大山楂(连核)10克,三七2克,粳米50克,蜂蜜适量。将粳米淘洗干净后,将山楂、三七同置于锅内,加清水适量,煮成稠粥,离火时加入蜂蜜即可。每日早餐温热食之,15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大肠癌。

紫茄子1~2个,粳米100克,油、盐各少许。将紫茄子洗净,连皮切碎,与粳米置于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成稀粥,粥熟后加入油、盐少许服食。每日2次,供早、晚餐食用。适用于大肠癌便血者。

鲜大蒜100克,鲜鹅血250毫升,油、盐、味精各少许。将大蒜洗冲切碎,鹅血放人沸水中烫熟,切成厚块;起油锅入大蒜加油少许炒片刻,加清水适量煮汤,汤将沸时加入鹅血煮至沸,再加油、盐、味精等佐料,即可食用。每日1次,也可隔日1次。适用于大肠癌。

大黄鱼30克,乌梅6克,油、盐各少许。将大黄鱼洗净切碎,与乌梅置于锅中,加水适量慢火煮汤;待汤沸鱼熟后再加入油、盐调味食用。每日1次、趁热食之,适用于大肠癌便溏者。

昆布30克,海藻30克,黄豆200克,食盐、白糖各适量。昆布、海藻用水洗净、黄豆用温水浸泡片刻,捞出;同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慢火煲汤,待黄豆熟透后加入食盐或白糖调味。喝汤吃豆,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大肠癌。

鲜猴头菇100克,鲜椰菜花150克,大葱花15克,蒜苗15克,花生油、食盐、酱油各适量,将鲜猴头菇用水泡发,洗净切片;鲜椰菜花也洗净,切细,一起放入油锅中加入油、盐稍炒片刻,加水适量烧煮至将熟时,倒入大葱花、蒜苗和酱油同烧沸,加味精少许再烧煮片刻后,即可食之。每日1次,连食5~7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大肠癌。注意:椰菜花不耐高温,烹煮时不宜烧煮过久。

猴头菇100克,兔肉250克,盐、味精、香油、酱油、葱段、生姜丝各少量。将猴头菇浸泡15分钟,捞出用手捏干,切成薄片;兔肉洗净切片;起锅放入香油烧热,入葱段、姜丝炸香,放入兔肉共炒片刻,加适量清水,慢火煮至兔肉将熟时,再放入猴头菇慢火煨至熟后,投入盐、香油、味精、酱油少许,即可食用。每日1剂、连食数日为1疗程。适用于大肠癌。

海带200克,猪排骨500克,植物油、黄酒、食盐各适量。将海带入清水浸泡,洗淡咸味,切成粗丝;排骨洗净,切成小块;起油锅故入植物油烧热后,放进排骨炒片刻,加黄酒和水少许翻炒至出香味时,与海带一起倒入砂锅内。加水浸没,慢火煨至熟,加食盐、黄酒少量再煨至海带、排骨酥软即可食用。每周2~3次,连续食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大肠癌。注意:海带性寒,脾虚胃寒、大便溏泻者,不宜服用。

红薯250克,粳米200克,白糖适量。将红薯洗净切成小块、与粳米同入锅内,加水适量煮粥,待粥成加入白糖调味服之,每日早、晚各1次,温热服食,可常食之。适用于结肠癌,直肠癌。糖尿病者忌食。

浸发海带250克,豆腐丝100克,酱油、盐、白糖、味精、香油、姜末各少许。将浸泡的海带洗净,用开水烫过,捞出切成细丝,放在盘中;把豆腐丝及全部调料倒入盘中,加入少许香油搅匀即可食。供凉食。不拘时数食之,防治大肠癌,尤伴大便困难者。注意:海带性寒凉,凡脾胃虚寒及妊娠妇女不宜多食。

鲜羊乳1杯,白糖适量。羊乳隔水炖熟,加白糖调味饮之,每日l~2次,顿服。适用于结肠癌。注意:羊奶不宜与酸性食物同食。凡脾胃虚寒便泄泻及老年肥胖病患者不宜服食。

鲜大蒜苗240克,猪瘦肉100克,面粉500克,油、盐、酱油各少许。先将大蒜苗洗净,切成极细末;猪肉洗净、剁成肉糜;起锅烧热片刻,倒入大蒜、猪肉和油、盐、酱油少许,同炒熟制成馅备用;再将面粉加水适量,慢慢揉合,搓成条,以蒜苗、肉馅做成包子,然后上蒸笼蒸熟食之。供早、晚餐食用。适用于大肠癌。注意: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目疾、肝病者不宜久服。

鲜苹果500克,蜂蜜200克,将鲜苹果洗净,去果柄和果核,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至七八成熟烂,当水将耗干时加入蜂蜜,再以小火煎煮熟透、收汁待冷,放入瓶罐中贮存备用。每日饭前或饭后各服适量。须常食用。适用于大肠癌。注意:慢性病人或脾胃虚寒者,宜烧热后食用。

乌龙茶叶6克,乌梅12克,蜂蜜适量。将前2味加水煎汤,取汤液,再加入适量蜂蜜饮服。每日1剂,煎2次分服,长期饮服。适用于直肠癌。注意:健康者宜常饮服,有防癌之功。癌症患者饮之,有辅助治疗之效。

香菇30克,薏苡仁30克,菱角(带壳切开)90克。将以上食物混合后,加水共煎成浓汁,去渣后饮汤汁,每日1剂,早晚各煎服1次,连服1个月为1个疗程。适用于大肠癌术后。

肥猪肉60克,菝葜根500克。先将菝葜根用清水1000毫升浸泡1小时,连同浸液以文火煎煮3小时,去渣后加入肥猪肉再煮l小时,待浓煎汤液约为500毫升饮服之。每日1剂,汤液于1日内多次饮服。适用了直肠癌。注意:菝葜根必须配肥猪肉煎汤,否则会出现呕吐,切忌菝葜单味服用。

猴头姑30克,薏苡仁60克,赤砂糖适量。将猴头菇洗净、切碎,与薏苡仁同入砂锅中,加水煎汤,吃时加赤砂糖调味。每日1剂,分2次饮服。应坚持常服。适用于大肠癌。注意:猴头菇多为野生,易与毒菇混淆,采集时要认真鉴别,确认是无毒后方可食用。

紫草15克,绿豆30克,白糖适量。先将紫草加水煎汤,煮沸10分钟后滤出头汁,再加水适量煎沸15分钟后,滤出二汁。将头汁、二汁混合,放入绿豆同煮,待绿豆烂熟时,加入白糖调味,饮汤,吃绿豆。汤液分2次饮服,绿豆当点心吃。每日1剂,常服。适用于大肠癌。注意:本方药性偏寒,脾胃虚寒,大使溏泄者不宜服用。

生蚌500克,大蒜10克,葱10克,橘皮少许,花椒、料酒、酱油、米醋各适量。将生蚌洗冲后掰开,把蚌中的分泌液(蚌泪)倾入碗中,再以温开水把蚌肉淋洗2~3次,把大蒜、葱洗净分别切成丝,把蚌肉与葱丝、橘皮丝拌匀,再加花椒、酒调和,蘸酱油、米醋辅以生大蒜食之。适用于大肠癌。

胡萝卜500克,猪肉250克,食油50克,葱姜丝、食盐、酱油、醋、味精、香油各适量。把胡萝卜洗净,切成三角块,猪肉切小方块;然后锅内加油烧热,葱姜爆锅,再放胡萝卜和肉块煸炒,再加盐、酱油、醋、清汤,用小火炖熟,加味精、香油即可。供膳食用,可长期服用。适用于大肠癌。

海参15克,黑木耳15克,猪大肠1段,鸡汤200克,佐料适量。将大肠洗冲后,加水适量煮烂;将海参、木耳用水泡开、洗净,把海参加入鸡汤中煨极烂,再加黑木耳,然后把大肠、海参倒入一起,加佐料适量,稍炖即可食用。可用于大肠癌属阴虚火旺、肠燥便结者。

臭椿树根皮200克扎为大把,大茴香1粒,木耳200克,雄猪肚1个。猪肚洗净,将药装入肚内,扎好煮烂,去椿皮,只吃肚子、木耳,连汤吃完。可用于大肠癌偏脾肾寒湿者。

鲜弥猴桃,生吃,每日半斤,连服月余。

10.调摄与导引

(1)中医经典选载

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卷十九积聚·病诸候六论》:“养生方导引法云:向晨去枕,正卧,伸臂,目闭口不息极张腹两足,再息顷间,吸腹仰两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复为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荡涤五脏,津润六腑,所病皆愈。腹有病积聚者张吸其腹热乃止;癥瘕散破即愈矣。”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九·食治》:“果实第二核桃仁……破瘀血……消心下硬……破癥瘕”;“菜蔬第三芜荑……能化宿食;昆布……破积聚”;“谷米第四生大豆下瘀血,散五脏积聚内寒;秫米……主寒热,利大肠,除热;酒……令人肠结。饮酒者腐肠烂胃……多饮水及酒成痞癖。”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第十九·杂疗第八》:“蒜齑(捣碎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儿)食脂一升,疗癥瘕。”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第四·息积》:“治积日频年,医所不治,久则荣卫停凝,旦败浊溃为痈脓,多致不救用导引法:以两手拇指压无名指本节,作拳按髀趺坐,扣齿三十六,屏气二十一息,咽气三口,再屏息再咽,如是三作,以气通为效。遇子午卯酉时则行。”

明朱橚《普济方·卷三十七·大肠腑门导引法》:“养生方云,偃卧直,两手捻左右胁,除大便难、腹痛、腹中寒,口纳气,鼻出气,温气咽之数十,病愈。”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卷之一痈疽门·痈疽治法总论第二》:“饮食何须戒口,冷硬腻物休餐。切要不可太过;惟忌者,生冷伤脾,硬物难化,肥腻滑肠,故禁用之,余随便用也。”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十八积聚门》:“保生秘要曰:痞块导引法,以左手向前上伸,以右手向后下伸,闭气一口,抽身转项,左右换转各七十回,俟后内微觉响声身热,乃止,兼行后功。”

清日本丹波元坚《杂病广要内因类积聚调摄法》:“平补之外,更能断厚味,节色欲,戒暴怒,正思虑,庶乎万全。”“不澄其源,而欲其流之清;不加其薪,而欲其汤之沸;不断厚味,而欲其积之可消,此不可得之数也。”“服药,最忌厚味发气之物。”

民国王慎轩《中医新论汇编第六篇·方剂中国·麻醉剂麻沸散之应用》:“(癸)手术后之调理:与人参养荣汤。其处方如左。柴胡、桑白、人参、桔梗、贝母、杏仁、松实、荷叶、五味、大枣、阿胶。右水煎服。”

民国曹炳章《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卷上正编·积聚病诸侯》:“又云以左手按右胁,右手极形,除积及老血。”“又云闭口微息正坐,向王气张鼻,取气逼置脐下,小口微出十二通气,以除结聚。”“又云,向晨去枕正偃卧,伸臂胫,瞑目闭口不息极,张腹两足再息,顷间吸腹,仰两足倍拳,欲自微息定复为,春三夏五秋七冬九,荡涤五藏,津润六腑,所病皆愈。腹有疾积聚者,张吸其腹,热乃止。症瘕散破即愈矣。”

(2)导引法

1)内养功:以两手前后如探鸡状,又前后左右进步行动,向左行气九口,向右运气九口,再以脚相交相立,两手直垂,将谷道夹紧,用力上捏以至无数。又将小腹抹起,须闭目行之。两脚与肩等宽,两眼微闭,舌抵上腭,全身放松,排除杂念,两手在胸前与小腹间做抱球状。用鼻吸气,同时意想“静”,腹部逐渐向外凸起,并提肛,十趾抓地,吸到不能再吸时,用口呼气,要呼尽。同时意想“松”字,腹部随着逐渐凹陷,松肛,十趾也放松。呼吸控制到每分种10一12次,反复进行30~40分钟最后意守丹田或意守病灶区,默念肿癌消失30~60分钟,然后收功。每日4~6次,每次60~120分钟。

2)摩腹功:患者取仰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施于中脘、天枢、气海、关元、大横诸穴5分钟;然后顺时针方向摩腹约10分钟。先按照海、支沟两穴各1分钟;然后两膝屈曲、使腹壁放松,顺时针方向摩脐周及下腹部3分钟;按大横穴1分钟;最后在腹部两侧自上而下抚摩50次。

3)桩功:直立,两脚与肩同宽,两眼平视前方,两脚跟靠拢,脚尖分成八字形,意守丹田,用逆呼吸,口微张,细深吸气。吸气时脚跟上抬,吸满气后闭口,将气向肚内吞下,然后闭气,两掌向上,小鱼际紧贴小腹两侧,待呼气时两拇指靠肚脐两侧,然后渐渐由鼻呼气,两脚跟渐渐下落着地,如此反复做10~16次,每天早晨行功1次,每次约半小时。

4)揉腹功:全身放松,精神集中,自然呼吸,做到心至手到。第一节:两手中三指按剑突下,由左顺揉团转21次;第二节:两手中三指由剑突下顺揉而下,揉至耻骨联合处;第三节:两手中三指由耻骨联合向两边分揉而上,揉至剑突下两手相交为度;第四节:两手中三指由剑突下直推至耻骨联合21次;第五节:右手由左绕摩脐周21次;第六节:左手由右绕摩脐周21次;第七节:左手放于左肋缘处拇指向前,四指托后轻捏,用右手中三指自左乳下直推至中跟,共21次;第八节;右手放在右肋线处拇指向前,四指托后轻捏,用左手中三指自右乳下直推至足跟,共21次;第九节:揉摩毕,盘腿坐定,两手握拳分按于两膝上,两足十趾稍勾曲,胸部自左向右转21次,再自右向左转21次,摇转时以各动作至极限最佳,但要自然摇转,不可用力和过急,以自然摇转为妙。

5)新气功治癌功:

A、预备功

松静站立:两脚平行分立,与肩同宽,其身中正;两臂自然下垂,心静神安,双目轻闭,舌舐上腭,百合朝天,垂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收腹,提肛收臀,轻扣齿36次,再用舌和腮在口内作鼓漱动作,生津液后分3口咽下,送人丹田(脐下1.5寸)。

三个呼吸法:接上势,双手轻缓地由体侧向腹前聚拢,开始时两手心相对,移至腹前,两掌心转向腹部,两掌相叠,在下之手(男左女右)的虎口放在肚脐处,使劳宫按于丹田(肚脐向下、向里各1.5寸处)。用鼻吸口呼法,先用鼻吸、后用口呼(为泻法;如体虚者也可用先呼后吸之补法)。呼吸时做到轻、缓、长、深。呼气时,注意松腰、松胯、松膝,并屈膝微下蹲,下蹲的高度应视体质情况而定。吸气时,不要急于上升,应待吸定后再慢慢地上升还原,共做3息,即3个气呼吸。

丹田三开合法:接上势。将双手从“抱丹”式向体侧慢慢分开。开时两手手背相对,掌心向外,手指并拢,开的宽度略宽于自己的身体,开后翻手,手心向对,双手慢慢向腹前丹田处聚拢,此为合。合到手快接触时,再翻手使手背相对,再做第二个开合,如此做3次。

B、收功

转意念法:准备收功时,不论意守何处,都要把练正功自己所意守的任何事物都放掉,把要收功的意志转移到丹田,把气缓缓向丹田集拢,即“气息归元”。

收功法:放掉操练正功时的意守思维活动之后,将要收功的意志转移到丹田处,在这转意念归来的同时,向手轻轻地由体侧(或接正功末式)向腹前移动,移至腹部之后,双手的手指末稍相距约2厘米,成相对状态,掌心内里,再沿上体前面的中线〔任脉)向上提至膻中穴,进行点按。在此基础上,连做3个长呼长吸。呼吸完毕,再将两手慢慢地自然下垂,落于体侧,自然站立,然后慢慢将眼睛睁开,收功完毕。

C、中度风呼吸法自然行功

迈步法:做完预备功后,眼微睁开,即可象散步一样向前行人。一般先迈左脚(也可按男左女右迈脚),迈左脚步时,脚跟先轻轻着地,脚尖跷起,脚掌自然竖起,身体重心向左脚移动。左脚步自然放平后再开始迈右脚步,动作同左脚步,如此一步一步地向前行。步行时要松腰、松胯,双目平视前方,排除杂念,舌舐上腭,头要随身体动作而轻柔地向两面转动。

摆臂法:与左脚着地的同时,右臂摆至中丹田前方,左臂自然摆向侧后方。迈右脚时,左臂摆至丹田前方,右臀自然摆到侧后方。两臂如此配合迈步向前行进。摆臂时要注意,左脚跟着地时,方可开始缓缓摆臂,在脚掌放平时,手心才对丹田。手与丹田相距约1拳。行进时要有节律,不拿劲,轻松愉快;要做到圆、软、远的要求,腋下始终要留有空隙,以促进内气远行。

呼吸法:自然行作用的调息功法是属风呼吸祛。用鼻吸鼻呼,先吸后呼,吸气时略带“风”声,风声大小,以自己刚能听到为度,不要太大。自然行功的风呼吸法以两吸一呼为一息,即在一脚着地时立即做(吸、吸)两个连吸功作,另脚迈出着地时做一个呼的动作。两个吸吸的时间与一个长呼的时间大约相等。练自然行功时,也可采用“忘息”(即忘掉呼吸、使呼吸自然而然地进行)。风呼吸法与忘息法互相配合,交替使用,效果也较好。

收功法:恢复松静站立,双目闭合,站—会儿。依法做丹田三开合和三个气呼吸。然后做叩齿咽津功。将练功中产生的津液集中起来,分3口或9口徐徐下咽,过喉头关、胃脘,直至丹田,然后将眼慢慢睁开,平视片刻,收功。

D、中度风呼吸法定步行功

左侧定步式:当做完预备功丹田三呼吸和丹田三开合的最后一个开合时,两手放于身体两侧,然而重心移至右脚,左脚放松向前迈出一步,脚跟着地,脚尖向前上方跷起,成斜丁步,腰胯放松,重心向左脚转移,待身体重心落于左脚时,左脚也随之放平,右手松缓地提至丹田前,但手不要贴着身体,手与丹田的位置距离10厘米左右为宜;同时,左手轻松地摆在左胯之外下方,双手摆动时,腰、头、颈、身躯均随之转向左侧。在此姿势基础上,当左脚跟着地时连做两个吸、吸,紧接着,身体重心向前移,落于左脚上,右脚跟自然提离地面,脚尖点地,身体转向右侧,左手摆在丹田前,右手摆于右胯外,同时做呼的动作。这样重心前后移动,身体左右旋转,呼吸与肢体运动相互配合,反复做9次。收回左脚,松静站立,做—个丹田三开合和一个丹田三呼吸。收功。散散步后,再做右侧定步式。

右侧定步式:同左侧定步式,方向相反,做9次后收功。

E、中度风呼吸法一步行功:此功有两种练法,其预备功均同前法。

跟吸掌呼一步行功:动作和要领,与定步呼吸法基本相同,只一脚迈出,脚跟刚着地(脚尖跷起)时即进行两个吸,接着脚掌着地,即进行一个呼,这样迈一步要完成二个吸一个呼,即吸-吸-呼。由脚跟一着地吸,脚掌一着地即呼。每练20分钟左右,收功后,休息几分钟,叫做一轮。每日早晨一般可练2轮。但此法强度较大,“攻”强于“守”。适于体质较强者,体弱者也可少练。

跟吸掌呼点步行功:做法与一步行功基本相向,只是一脚迈出做两吸一呼之后,另一脚要上一步(跟进一步)脚尖点地,靠近前脚内踝处,稍作停顿之意,叫做“平”气。这时采用“歇息”的自然呼吸方法调整呼吸,吸、吸-呼-平为调息的一个全过程。接着点地之脚向前迈步,方法同上,动作相反。

此功有助于使体内产生“内气”。其升降开合,快慢有节,通经络,快而稳,调气血,无偏差。是调整人体阴阳的最佳功法之一。

F、中度风呼吸二步行功:此功动作相要领等与定步呼吸法基本相同,只是每向前迈二步,在第二步脚跟落地时做两个吸,接着另一脚跟上一步,脚尖点在前脚内踝处做一个呼,这样,前进两步配合两吸,然后跟进一步再一呼,其呼吸成为吸、吸-呼-平的—个过程。

此功强度较缓,但吸气足,具有“攻守均衡”之持点,适合体质较差的患者进行锻炼。

G、中度风呼吸三步行功:此功法功作和要领与定步呼吸法基本相同,只是迈第一步脚跟刚落地时吸一次气,接着另一只脚迈第二步脚跟落地时再吸一口气,再换脚迈第三步脚跟刚落地时开始呼气,接着后脚跟进一步,脚尖点地,靠近前脚内踝处,做一个“平”气(即歇息)。其呼吸为吸-吸-呼-平。如此反复进行。

此功法“守”强于“攻”,适用于病弱体虚者练,特别体虚者练此功时可闭着眼睛练。

H、风呼吸快步行功:此功分为三种,适合于体质较强的早期或中期癌症患者练。体质很弱的晚期癌症患者,必须练其他功法,体质增强后再练此功法。

弱度风呼吸法稍快行功:做完预备功后,一脚前迈一步,脚跟刚落地,做二次短吸气,另一脚前迈一步脚跟着地时做一次短呼气。这样,一步二吸,另一步一呼,如此前行。行走时配合呼吸的强度不要太大,可以略为弱一点。

中度风呼吸法中快行功:做完预备功后,一脚前迈一步,脚跟着地时做二个吸气,脚掌着地时做一个呼气,这样,在一只脚的过程中,配合一个完整的“二吸—呼”调息导引法。其他动作均同行功。此功呼吸的强度可稍大些,速度可适当快些。

强度风呼吸法特快行功:做完预备功后,松静站立,凝神静气,意寓无我,周身飘然。一脚前迈一步,脚跟落地,即开始吸气,同时向前平视,不要低头,放松颈项,垂肩松胯。行气时,躯体、头、颈、手、眼、心、法、步要密切协同动作;这样一步一吸,一步一呼,两脚交替起步,反复迈步前行。此功呼吸的强度可加大,速度可加快,但要认真掌握火候,不可操之过急。每前进五步、七步或九步时,呼吸的配合可略作歇息,平一平气,然后改出另一脚前行。如此反复进行,最后依法收功。

I、升降开合松静功:升降开合松静功本身是一项具有很好作用的正式功目,也可以作为具有中度内气运行的其他功目的预备功。由于它有升、降、开、合四个方面的形体动作,可使内气有上、下、内、外四个流向(人体升降屈伸活动促使气血的上、下交流;而双臂开合活动,则促进气血的内外交流),由这四个流向组成了内气的纵、横两个循环。内气的纵横循环,在松静良好时循环率就高,治打效果也明显。

升降开合在具体操练时是按:“升-开-合-降-还原”的顺序进行的。

升式:接预备功。以先出左脚为例: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出脚时脚尖先着地,出脚后两手自身体两侧向丹田合拢。当两手中指快要接触时,两手沿腹、胸的正中线缓缓向上提升。上升时,以手带动手腕及肘部上升。双手提升时,一般高指标的病人(如高血压、高眼压等)垂腕,掌心由向里逐渐转为向下,而且提升时要快,避免把气血导引上来。双手上升时,身稍向前移,重心放在前脚上,后脚跟提起,但身子不要向前倾斜,不要耸肩。双手从丹田上升到膻中穴时,变换手式,改成指尖向上、手心向里,上升至头部,然后两手心由向里转为相对;再双手向外,准备做“开”的动作。低指标病人做升式时,两于心向上,两手平着向上升,而且上升速度宜慢,以便导引气血上升。

开式:接上式。双手在印堂穴处将掌心转向外,外劳宫

穴相对,双手向外开肩,直到双手略灾于双肩为止;随着手做开式,上身稍向后倾,重心移至后腿,前脚变虚,脚尖点地。心脏病和肝脏病人开的宽度要小一些,不可勉强或故意开大。

合式:当做完开的动作后,接着缓缓地转动双腕,使掌心相对,指尖向上;在转手的同时,前脚跟着地,双手慢慢地向印堂穴前方聚拢,边合边把身体向前移,并将重心移至前脚,后脚变虚。当双手合至印堂穴处,掌心相对,中指尖将相接。

降式:接上势。当双手在印堂穴前相合,小指将要相接(心脏病患者应相接)时,双手开始下降。高指标病人一般应手心向下,双手平按下降。从印堂穴降至膻中穴,再降至丹田。与双手下降的同时,身体的重心先是由前脚转至后脚,前脚变虚,后脚变实;并且使身躯下沉,渐成蹲式。双手和身躯的下降速度要慢而轻松,越慢越轻松。降压效果越显著。蹲时保持上身正直,不要前俯后仰,只要注意松腰就能达到这个要求。下蹲一直进行到前腿大腿放平为止。此时双手降至与膝盖平。初练者也不必勉强去蹲平,能蹲多少蹲多少,练久了自然可以蹲平。蹲平后,双手在膝盖前时,做一开一合,然后准备还原。

以上是高指标病人的降式功法。低指标病人从印堂穴下降时,应沿着脸部双侧下降,同时先翻手使虎口向上,并逐渐转为向前;手心内向里逐渐转为向上,直至双手降至丹田和膝盖前。此时,双手指尖不要笔直下垂,而要略呈弧形。且在下降和下蹲的过程个,其速度应比高指际病人快。双手手心应始终保持向上。

妇女经期不要做下蹲动作,可以练不下蹲的升降开合功。

还原:接上势。双手在膝盖外侧做一个开合后,两手趁势上提,垂腕。高指标者手心相对、上介速度要快,同时用腰带动双腿站起来。低指标者手心向上,而且提升和站起的速度要慢些。身体重心渐渐移至后脚,前脚变虚,双手随身体的上升而提到膻中穴时,翻手,双手中指相接,手心向下,身体重心在翻掌的同时移至两腿中央,然后两手慢慢降至丹田前,再自然下垂,放在身体两侧。

每轮转换方向:从升式、开式、合式、降式到还原的全过程,称为一轮。如此共做四轮。在前三轮,每轮做毕要转换一个力向,在转换的过程中,可以松腰松胯,以利调整。第一个方向的选择,应与下一步行功的计划相反。如行功计划向东走者,四轮的方向依次为“西-南-北-东”(即向左、向后、向右转)。四轮做完,即可接着做行功。

J、治癌疗程

第一个疗程:共3个月。一般第—个月先练升降开合松静功,以解除身心的紧张状念,接着练定步风呼吸法和强度风呼吸法快步行功。最好是每日早晨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练功,时间和次数要循序渐进,逐渐增多,但每日不得少于90分钟。第—疗程的目的是使患者心情镇静下来,创造条件,以便下一步对癌发起攻势。

第二个疗程:共3个月。每日清晨在日出之前,在空气清新的环境中,练l小时中度风呼吸法快步行功(可分2次练完,一次半小时)。一般在第二个疗程中患者症状就会大减,信心更大,身体也强壮起来,这时可练中度风呼吸慢步行功和各种对症的吐音法,以帮助患者更加入静,发动内气,攻克病灶。

第三个疗程:经过2个疗程半年练功,精神面貌会改观。病情会显著好转。这时除仍练中度风呼吸法快步行功外,还可增加三吸两呼配合点穴的弱风呼吸法行功。这种功一般是在患者练功9个月后才酌情加练。这时,可配合使用或交替使用多种功法(如气呼吸慢步行功、各种气功按摩及必要的吐音法等),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上述三个疗程的目的不同,所以只要能达到其目的,具体功法、时间等均可灵活掌据,因人而异。

6)空劲功法

A、马步站桩功法

起势:放松站立,两脚分开基本与肩同宽,足尖稍向内,脚趾稍抓地。两臂松垂,两手和手指松直,掌心向体侧,曲膝下蹲,站立角度为30度左右,膝盖不越过脚尖,曲肘抬臂,上臂略向前仰,手心向下;然后双臂外翻,翻转指尖向下,掌心向体侧。翻转双手,掌心向上,手指向前,慢慢向前推出双臂,再翻转双小臂,使掌心向下,手指成为梯形式。上体不挺胸、不驼背,腰背、颈部、肘部、腕部须放松,全身力求做到上虚下实,即肚脐以上各部位须放松,虑灵;肚脐以下各部位要求充实站稳,自然用力,不必用意。呼吸自然。

收势:慢慢站立,双于虚握拳,曲肘慢慢向前胸提起至锁骨处。在起立与收拳的同时,用鼻深深吸足气,然后缓缓将气从嘴吐出,同时使两空心拳松开下沉,恢复原来的站立姿势。收功时,吸气须深而慢,吐气应细而匀。

开始练站桩功时、时间可短些,一般以15~20分钟为宜。以后逐渐增加至45分钟左右。站桩姿势正确,一般经4~5次锻炼,肢体即可山现下述明显感觉:

热:手掌、腿部发热,并逐渐向全身扩散;

麻:手指及手掌有麻感,有对会有针刺感;

胀:手指和手掌有发胀、粗厚感,掌心有异物感;

酸痛:双膝出现酸痛,膝盖有裂开感。

以上各种感觉,在练功中自然产生,不可人为追求。

B、双臂榄月:双臂慢慢向前揽拢,右臂在上,左臂在下,双臂基本平行。右手中指对淮左臂曲池穴,左右臂相距10厘米左右,右臂与肩平,上臂与小臂成90度角,手指为梯形式。稍停,十指松直,15秒钟左右,手指复原梯形式,连续3次完毕后,两小臂慢慢向胸内翻转,掌心向体内,右臂在外,左臂在里。沉肘关节成十字手,左掌大鱼际肌对准天突穴,停留30秒钟左右,十字手慢慢向前推出再慢慢拉回原处。稍停,两掌往两侧沿肩前拉开,双小臂翻转同时下沉,于掌心向下,恢复原来站桩功法。3~5分钟后,做下面双臂报球动作练习。

C、双臂抱球:双小臂慢慢靠拢交叉成十字手。手掌心向下,右臂在上,原位翻转小臂,成阳掌十字手,双小臂向身体靠拢,距胸胁约10厘米,同时翻转右掌,使两掌相对(劳宫穴相对),两掌相距23厘米左右,两掌上下慢慢拉开,右掌与小臂同时平行抬起,到天突穴止;左于掌下到关元穴止,约1分钟,两掌同时合拢到相距23厘米处,两掌再次拉开。合拢可以做1~2次的练习。两掌合拢至相距23厘米,转动双掌,同时,双小臂向前伸些,使指尖向前方,两掌左右慢慢拉开,成阴阳掌,双臂放松情况下,左手阳掌翻转成阴掌,右掌不动,恢复原来马步站桩姿势。在做双臂抱球时,肘、肩、腕都要放松,双掌劳宫穴须对准。即可感到双掌似抱一充气的球体,或感到有一气柱将两掌分升的感觉。

上述功法会做后可以连起来做,其顺序为:起势马步站桩(5分钟),双臂揽月(5分钟),马步站桩(3~5分钟);双臂抱球(5分钟),马步站桩(3~5分钟);收势前站桩(5分钟)。整套动作共需25分钟,包括动作之间的间隔时间在内。

D、手指扳动法:掌心向下,二指松直。从大拇指至小指依次扳之,扳动某手指时,指尖向下放松,其他手指都要松直,不能跟随下去。手指扳下时宜慢,扳足后须略停片刻,指起来时也宜慢,还原松直位后,十指恢复原梯形式。扳每一指都要进行这一来回过程。扳动每一指法,时间一般为45~60秒钟为宜。本法一般在上述功法练习4周后,每次加练全套手指扳法,再站桩5分钟左右收功,效果最佳。各手指具体扳法如下:

大拇指:掌心向下,十字松直。大拇指向外侧拉开,慢慢地向下扳动,扳至与食指相平,大拇指尖向下,扳足后,略停,再慢慢地恢复原状,成梯形式。

食指:掌心向下,十指松直。食指略向上抬一点,然后慢慢地向下扳动。扳足后,略停,再慢慢地恢复原状,成梯形式。

中指:掌心向下,十指松直。中指慢慢地向下扳动;扳足后,略停,再慢慢地起来回原状,成梯形式。

无名指:掌心向下,十指松直。无名指慢慢地向下扳动,扳足后,略停,再慢慢地起来回原状,成梯形式。

小指:掌心内下。十指松直。小指慢慢地向下扳动;扳足后,略停,再慢慢地起来回原状,成梯形式。

E、防癌扳指法:掌心向下,十指松立,小指扳动复原,中指扳动复原,大拇指扳动复原,食指、无名指同时扳动复原为1遍,连续扳动8遍,再马步站桩10分钟收功。

7)呼吸调气治痢法:坐位或站位,身心放松,舌舐上腭。入静后,以鼻缓缓吸气入下丹田,要自然,不要憋气,气吸足后,用口慢慢吐气,吐气时要发“吹”字音,但勿令耳闻其声;如此反复练24~36息,脾虚湿热者,适宜加练本功法。

8)服精温阳法:站住,两脚分立,与肩同宽,松静,调匀呼吸,排除杂念,面对太阳方向;早晨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时,微闭双目,但尚可以望见柔和微红的日光。然后以鼻吸气,收温热光华之气令满一口,随呼气慢慢咽下,以意送至丹田则为1次,如此9咽。最后意想温热发光的太阳在丹田煦煦发热,并透发全身,邪气尽被蒸化,从周身毛孔驱出体外;脾肾寒湿者,适宜加练本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