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现代战斗机传奇
6074700000055

第55章 印度ASP预警机

研制背景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印度就与预警机结下不解之缘。1971年11月21日第3次印巴战争爆发后,根据1970年签署的《苏印友好互助条约》,苏联把1架图-126“苔藓”预警机连同飞行员一起紧急租借给印度空军。12月3~4日图-126由苏联飞行员驾驶参战。在它的引导下,印空军攻击机深入巴军阵地纵深达185千米,多次精确锁定目标,对信德省和萨克加尔一线的巴空军基地实施威慑性打击,连续摧毁巴空军飞机37架(整个战争中巴飞机损失51架),的确帮了印度空军大忙。

图-126的出手不凡让印度尝到了甜头。然而真正促使印度下决心发展预警机的还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几场局部战争。

1982年马岛战争中,英军由于没有预警机,使得号称世界上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对低空来袭的阿军“超军旗”攻击机毫无防备。同年6~9月间,在叙、以贝卡谷地的大规模空战中,以军的E-2C“鹰眼”预警机大施神威,叙军的米格-21/23战斗机及萨姆-6地空导弹毫无招架之功。最后以军以3架飞机的代价摧毁对手19个萨姆-6导弹连和84架战斗机。

预警机的价值如此明显,对正忙于印巴对峙的印军触动很大。尽管经过10余年努力印度已在边界线上建立起完善的地面雷达监视网,但地面雷达作用距离有限,还存在监视盲区,不能满足其外向型攻势战略,何况海上防空系统还是空白。要想在对峙中占据主动,就必须拥有预警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购买预警机受挫后印度的预警机计划便浮出水面。不过不光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就是其盟友苏联也对这种将明显打破地区力量平衡的高技术装备非常敏感。求购无门,在空军和海军的强烈要求下,印度国防部下属的国防研究与发展局(DRDO)于1985年7月正式启动了“空中监视平台”计划。该计划代号“护卫者”,不久更名为“空中卫士”。

当时印度的国防工业在整体上尚处于幼年时期,对预警机这样复杂的高技术工程知之甚少,只能边摸索边发展。但印度的目标倒是雄心勃勃,要求ASP具有跨边界远程监视能力,并作为空基指挥和控制中心,成为印度空军米格-29、“幻影”-2000的“力量倍增器”;在性能上能够与美国同类产品抗衡,甚至超过E-2C“鹰眼”!

为此,DRDO拟定了43个计划,分别验证不同的概念和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系统任务计划书,确定具体概念,着手研发原型机。经过分析和对比,DRDO选中了印度空军的HS-748“阿弗罗”运输机作为平台,决定在其机身上方加装一个旋转雷达天线罩,内置监视雷达,机舱内安装航空电子、信号处理器及通信设备等,改装成ASP原型机。

在德国宇航公司的帮助下DRDO和印度斯坦航空公司完成旋转雷达天线罩的设计和制造。1989年5月24日,机身上安装支架(尚未安装天线罩)的ASP在HAL的坎普尔试验场首飞成功,紧接着就被送往班加罗尔,安装直径7.3米、厚1.5米的雷达天线罩。1990年11月5日ASP带着雷达天线罩飞上蓝天。

抢眼明星

带着天线罩的ASP一飞冲天,被DRDO的科学家亲切地称为“飞翔的薄煎饼”。然而这块“薄煎饼”仅仅是画饼充饥,因为天线罩的腹中空空如也,作为核心部件的机载预警雷达尚未研制出来。

DRDO的研制战略是循序渐进。采用模块化、低费用和低风险的办法,先行开发各子系统,单独进行技术验证,待各子系统技术成熟后再集成为一个大系统。1991年2月印度国防部成立了由拉姆昌德博士领导的“空中系统中心”(CABS),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航空电子学专家。CABS的职能是机载预警系统的开发和集成机构,主要负责预警机的航电子系统的设计、研发、集成和评估,取得技术成果后再转让给企业。同时,电子与雷达研究所(LRDE)和燃气涡轮研究所等机构也受命为ASP开发子系统。

整个20世纪90年代,雷达天线罩、高功率发射机。天线。信号处理器、用于消除杂乱回波的次处理器及雷达数据处理器等子系统的研究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ASP马上满足作战需求,它的主要使命是验证相关技术。

1994年LRDE和巴拉特电子公司合作开发的机载预警雷达完成,并安装到机载平台上。至此,ASP初具雏形,真正成为“空中监视平台”。

用作ASP平台的HS-748“阿弗罗”机体较小,航程有限,在飞行性能上与E-2C“鹰眼”相差较远。它的机长20.42米,高7.57米,翼展31.23米,翼展面积77平方米,空重13.2吨,正常起飞重量21.92吨,最大起飞重量23.89吨,机内载油6551升。其动力系统为2台罗尔斯“标枪”RDa。7 Mk536-2发动机,单台功率1677千瓦,巡航速度450千米/小时,航程2630千米,空中持续巡逻时间6小时,实用升限7620米,作战航程1455千米,机组3人。

不过DRDO表示,选择什么样的平台将由使用者印度空军决定。事实上,开发出雷达后DRDO已解开始寻找更大更好的平台,包括俄罗斯伊尔-76运输机或波音的客机。

安装了天线罩的ASP在印度国家航空实验室(NAL)进行了静电分析、地面测试和计算机模拟。旋转雷达天线罩由复合材料和铝合金部件构成,天线罩内的高功率天线为边波瓣槽式波导平面天线阵,重160千克,在方位角上波束宽度很窄,平均功率超过3.3千瓦。雷达探测距离达到300千米,可以提前10分钟探测到超音速目标,可同时对付50个不同目标。天线罩内还装有敌我识别天线。为了实现360度全方位覆盖,天线罩由液压助力操纵装置驱动作旋转运动。ASP最初计划在2003年前正式投入使用。

机载雷达处理器(ARDP)负责根据主雷达(PR)和二次监视雷达(SSR)等传感器的数据对目标进行扫描和跟踪,不断将扫描获得的目标诸元联系起来,就能形成目标航迹图,以保持对目标的不间断跟踪。它还能把二次监视雷达的信息与主雷达的跟踪信息结合起来,确保精确锁定目标。

机载导航系统包括惯性导航系统和多普勒导航系统,能为ASP提供长时间持续飞行所需的导航精度。印度国防部还计划增加GPS导航,以增强系统可靠性。

1996年12月初,ASP在班加罗尔的首届印度航展开幕式上公开亮相并进行飞行演示,立即引起巨大轰动,成为航展上最抢眼的明星。1998年8月DRDO用ASP为海军进行了空中监视试验,在机载雷达分析、杂波抑制以及综合导航等方面部取得了成功。

飞机失事

1999年伊始,ASP连续多次出动。在泰米尔纳德邦阿科纳姆附近的拉贾航时突然发出求救信号。事后发现,它已经坠毁在维洛尔和坦巴兰之间阿图尔村附近的密林中,距拉贾里海航基地约5千米,机上4名科学家和4名空军机组人员全部遇难。阿图尔村的村长介绍说:“飞机翻了两个筋斗,然后急速转向,以避免撞击电线和伤及村民,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发生更大的灾难。”

根据目击者叙述,ASP的雷达天线罩很可能坍塌,造成方向舵失控。但这种可能性令CABS的科学家难以置信。更多的反应指责DRDO选择了不可靠的HS-748“阿弗罗”飞机,指出该机的两台涡轮螺桨发动机和老旧的机身根本经不起安装天线罩。

ASP的坠毁使整个项目倒退3年。虽然CABS准备再制造一个雷达天线罩,并安装在备用的HS-748“阿弗罗”飞机上,但国防部要求放慢进度,进行重新审查。知名航空科学家罗达姆纳拉西姆哈强调,坠机事件表明印度国内技术尚未达到成熟的水准,机载系统必须进口。

2001年1月印度政府决定放弃ASP项目。长达15年之久的“空中卫士”计划终于画上了并不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