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现代家庭幸福生活指南
6074400000022

第22章 把握多重角色的身份,用心经营幸福

我们现在的孩子是父母眼中的宝贝,老人眼中的太阳。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所有事大人都喜欢一律代劳。其实,家长把一切都包办替代了,孩子在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下生活,看似幸福,背后却有隐忧,即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不利于将来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作为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学会善于将包办变为鼓励。

认识包办与鼓励

我们现在的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父母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孩子的教育也就越来越重视。对于我们家长自己从小吃过的苦,走过的路,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经历一次。

于是,我们有的家长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包办孩子的一切。从小时候的穿衣打扮,到毕业后的工作去向,都毫无例外的替孩子做好了决定,完全不去问一问孩子有没有自己的想法,不想知道孩子自己想干什么。

更有甚者,我们有的家长连孩子的婚姻问题都要强加干涉,要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计划轨道走,不去顾虑孩子的感受,体会孩子的心情。到最后往往闹到我们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沟通越来越难。家长认为自己的做法是为了孩子,而孩子却不体谅自己的苦衷,孩子则认为家长不理解他们的想法,不给他们一个自己作决定的空间。

我们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从家长的出发点来看是好的。以前的生活条件和现在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再加上家里兄弟姐妹又多,不管是在教育还是在其他方面,都不会有很大的满足。所以现在的家长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好像看到了重生的希望,把自己以前想做却因为条件的限制而没有做的事情,都一股脑的推到了孩子的身上。

孩子在小的时候可能一般会屈从父母的想法,顶多用哭闹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家长一使用暴力威吓手段,孩子就不敢再抗议了。但是等他们渐渐长大,尤其是到了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以后,这种迫使孩子听从自己安排的手段就不奏效了。

于是,我们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战争”就爆发了,如果家长不及时和孩子沟通,想用冷战逼迫孩子低头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只会加剧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裂痕,让孩子的心离家长越来越远。

即使孩子屈从了,我们想过没有,孩子一直都是在自己的安排下学习和生活,甚至连婚姻和工作都不能自己决定,那等我们老了,我们不能或是不敢替孩子作决定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将何去何从呢?

奉劝总是喜欢包办孩子一切的家长,适当的给孩子一个自由呼吸的空间,放手让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自己默默地站在孩子的背后支持他、鼓励他,对于家长来说可能会有一些担心和不舍,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你们的开明让他们拥有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不管将来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不会埋怨你们,反而会记得你们对他的支持和鼓励。

克服包办的方法

我们事事包办,这对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信心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而且还会严重扼杀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活动能力、交往能力等,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畏缩不前,从而为消沉、懒惰、无能、自卑埋下了祸根。我们该如何改变自己包办孩子一切的习惯呢?

(1)理解心理

婴儿不到1岁就抢着抓碗筷,试图自己动手吃饭,尽管弄得满脸是饭粒,但却表明他的愿望。

到了两三岁,随着自我意识的萌生,独立的愿望更加强烈,什么都想要自己做,自己穿衣,自己开电视。

年幼的孩子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总是在反反复复中感受着独立做事的快乐。这是一种良好的发展过程,在我能做的过程中,促进了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同时建立起自信心。

(2)学会放手

孩子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如果我们过多地做了,就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能力及自信心。

我们家长要认识到,让孩子锻炼,不要怕他们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对于孩子独立去做的事,只要他们付出了努力,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信心。

如果从这时开始,我们父母能因势利导,放手锻炼并支持、鼓励与帮助,孩子的独立性便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不能心软

为了孩子的未来,我们家长不能一见孩子哭就心软,有时需要下狠心,别管孩子,这样才能培养孩子克服困难,迎接人生各种挑战的心理素质和实际能力。当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建立在了解孩子的能力范围、尊重他的情感的基础上。

我们平时应该要求4岁至5岁的孩子培养自己动手的习惯,如:洗自己的手绢、袜子,整理自己的房间、玩具,倒垃圾、叠衣服等,因为这些小事正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和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

(4)鼓励自主

幼儿时期是各种能力初步发展的时期,我们家长应抓住这个时机,耐心细致地培养和训练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技能技巧,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给他们一定的自我决策和选择的权力,尊重他们的合理意见和要求,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自由,不过分限制他们的活动,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7.树立正确的长幼关系,做幸福的一家三代人

做父母的一方面要克服自己为孩子包办一切的想法和做法,另一方面,还要经常鼓励自己的孩子,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自己孩子的成长。我们平时该如何鼓励自己的孩子呢?

(1)注意孩子的感悟力

我们不要认为孩子还小,看不出个阴晴冷暖来,其实人的感悟力和交流能力天生就存在了。也许小宝宝还不会说话,但他已经可以通过你的语音和表情来感知喜悦还是忧伤,比如笑脸和高昂快速的声音一般都代表快乐的情绪,当宝宝感受到愉悦的信息时,他也会感到快乐。

(2)多元化的表达方式

宝宝的年龄越小,我们给予他鼓励的方式就越要多元化,这样他才能从感官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接受,比如鼓掌、微笑、拥抱、眼神的交流、涂鸦绘画,并且要说“你真棒”等,动作和语言相结合的话,效果会更好,因为宝宝会感觉到更大力度的鼓励。

(3)鼓励孩子要有诚心

虽然鼓励并不需要额外花费什么,但是请记住,所有的鼓励和赞美都要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鼓励,一味地鼓励个不停并不一定都是正向的积极的鼓励,反而可能让孩子对大人产生质疑和不信任感。

(4)满足孩子基本需求

对于婴幼儿而言,满足他的基本需求是最重要的。生理上的需要只要马上处理,就可让宝宝立即得到满足,而心理上的需求则比较耗费时间,这就要求大人要不间断地频繁地出现在宝宝身边,随时向宝宝传递这样的信息:“宝宝,我在乎你。”

(5)随时给孩子个拥抱

当宝宝需要拥抱时,记得要随时张开双臂,全身心地将宝宝抱在怀里。要知道,宝宝要求拥抱是在寻求安全感,是想通过和爸爸妈妈的身体接触来获得一种亲密的感受。拥抱之时交流的不仅仅是体温,更重要的是无形的情感交流。

(6)摸摸孩子的小脑袋

用温暖的大手摸摸宝宝的小脑袋,这是带点溺爱意味的行为,通常这种单纯的肢体行动会伴随着语言一起出现,比如爸爸可以抚摩着宝宝的脑袋说:“好,做得好!”当宝宝情绪沮丧的时候,摸摸他的头还带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安慰意义,宝宝肯定能真切地感受到。

(7)给孩子甜美的微笑

和宝宝亲密接触的时候,甜蜜的微笑就能让宝宝感到快乐。当宝宝开始学习走路的时候,爸爸妈妈记得要用微笑鼓励他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摔疼了,就给他安抚和呵护,跌倒了,就让他自己站起来,或者帮助他站起来,切记不要保护过度,这样不利于孩子养成坚强的性格。

(8)多让孩子自己做主

两三岁的宝宝凡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爸爸妈妈总是问他“行不行”、“好不好”的时候,他一般都会回答“不行”或“不好”,因为在小小孩的心目中要以“否定”来肯定自己的存在。

了解了孩子的这种心理之后,我们不妨在一些小事情上让宝宝来做一次主,比如玩什么玩具,画什么样的简笔画,穿什么鞋子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宝宝自己去判断、去决定一些事情,并且从中获得成就感。

(9)鼓励孩子不畏艰难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我们要让孩子懂得这个道理,而且学会克服困难,就要让孩子不畏艰难。我们不仅让孩子经历克服困难的全过程和体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同时还强调让孩子经受可能失败的磨练。

(10)鼓励孩子多多说话

说话可活跃孩子的思维,为孩子提供获取许多宝贵信息和知识的机会,还可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由此可诱发孩子的灵感和创新能力。

(11)鼓励孩子好奇心

好奇心将引导儿童通向智慧之门,应该好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对孩子处于好奇心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我们家长要有问必答,或加以引导,或提出反问。

(12)鼓励孩子多动手

动手比单纯地看书学习带来的益处更多,动手不仅可以避免孩子成为书呆子,培养孩子勇于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益于身体健康。

(13)鼓励孩子多运动

运动带来的益处不单纯是身体素质上的,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个人体质,而且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更有进取心。

(14)鼓励孩子爱自然

爱大自然,让孩子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接受新鲜的空气、感受泥土的气息,既陶冶了性情,又让孩子从小培养了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