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星称:“此次发现意义重大,首先证明了暴龙类早期的祖先类型是小型的,其后慢慢进化为巨大的暴龙。后来出现的暴龙,随着体形的增大和长出鳞片,羽毛就逐渐消失了;其次,帝龙覆盖着羽毛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了兽脚类恐龙和鸟类有着共同的祖先。”
家族档案
中文名称:帝龙
拉丁文名:Dilong
生存年代:早白垩世
化石产地:中国辽宁
体型特征:长1.6米
食性:肉食
种类:兽脚类
释义:恐龙之帝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在中国辽宁省北票市义县组陆家屯层发现了距今1.39亿~1.28亿年前早白垩世的早期暴龙类骨骼化石,该种恐龙是首次发现,是一个新的物种。化石保存极好,头骨基本是完整的,这极为难得,因为恐龙的头骨骨骼相当薄,难以完整保存。
徐星发现,恐龙的下颌和尾巴尖端周边有纤维构造物,其尾骨上的羽毛长约2厘米,并且向30度~40度的方向展开,古生物学家推测它可能存在羽毛,并起着保温的作用。
徐星将这个新发现的恐龙物种命名为“帝龙”,其属名乃中国的汉语拼音“帝龙”,意为恐龙之帝王;模式种名意为“奇异”,因为以前的暴龙类一般都相当巨大,有不少超过10米,帝龙则体形小,帝龙共有4具标本,最长一具约1.6米。
徐星称:“此次发现意义重大,首先证明了暴龙类早期的祖先类型是小型的,其后慢慢进化为巨大的暴龙。后来出现的暴龙,随着体形的增大和长出鳞片,羽毛就逐渐消失了;其次,帝龙覆盖着羽毛的事实再一次证明了兽脚类恐龙和鸟类有着共同的祖先。”
恐龙知识全接触
羽毛的进化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福成和周忠和曾经提出了早期鸟类羽毛进化的模式,即鸟类羽毛的进化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一、鳞片延长;二、鳞片中部增厚,出现羽轴;三、分化出羽支;四、长出羽小支和羽小钩等构造,最终形成现代鸟类这样的典型羽毛。此外,张福成和周忠和的另一个重要论点就是,廓羽和绒羽在羽毛早期进化阶段很快地分化,然后各自独立地进化至今。
而近年来,由于带羽毛恐龙化石的发现以及发育生物学的进展,有关羽毛起源及其早期进化的研究有了巨大进展。从化石保存的羽毛形态在已知系统树的分布情况来看,原始羽毛为简单的纤维状结构,出现在虚骨龙类进化的早期。随后的一个重要进化事件是羽轴和由羽枝与羽小枝组成的羽片的出现。从目前的化石资料来看,这一事件发生在手盗龙类进化的早期。最后,具有飞行特征的羽毛在真手盗龙进化早期出现。羽毛主要特征在鸟类起源之前都已进化产生,羽毛是定义包括鸟类在内的整个虚骨龙类的一个特征。这一进化图景得到了分子生物学和胚胎发育学资料的支持。
地层及单位
岩石(特别是沉积岩)常常是由老到新呈层状排列的,因而把这些排列在一起的岩石统称为地层。地层形成时,一般多呈水平或近于水平状态。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面,而后形成的新地层则覆盖在老地层的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称为地层层序律。此为确定同一组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最基本方法。而地层的单位有大有小,按其成因和时代及工作需要可把排列在一起的岩石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和系统。
根据1976年国际地层分类委员会公布的《国际地层指南》,根据岩层许多不同的性质,可以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划分,每类需建各自独立的单位。
岩石地层:其中组Formation为基本单位,组不一定要分段,也不一定组合成群。其单位依次是:群,组,段,层。如我们上文中提到的义县组,就是岩石地层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