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养小录
6070100000002

第2章 养小录序

尝读《诗》②至民之质矣③,日用饮食,曰旨④哉,饮食之道,所尚在质⑤,无他奇谲⑥也。孟子曰:“饮食之人,则人贱之⑦。”是饮食固⑧不当讲求者,乃孔夫子大圣“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又曰:“人莫不饮食也,鲜⑨能知味也”。夫、馁、败⑩,色恶臭恶,失饪之不食无论已,至不得其酱不食,何竞竞于味也。而孟子亦尝曰:“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刍豢之悦口,至比于理义之悦心。”是饮食又非苟然者。其在于诗,一曰“曷饮食之”,一曰“饮之食之”,一曰“食之饮之”,忠爱之心,悉寓于饮食,古人之视食饮綦重矣。至于味,则曰“或燔或炙”,曰“燔之炙之”,曰“之燔之”,曰“燔之之”。不曰“旨酒”,则曰“佳肴”;不曰“维其佳矣”,则曰“维其旨矣”,不曰“其肴维何”,则曰“其簌维何”;不曰“有其香”,则曰“有椒其馨”;甚而田间饷,亦必尝其旨否,古人之于味重致意矣。

“注释”

①养小:即保养身体。语出《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养小”、“失大”是说这种注重饮食的人只重视了饮食而失去了品格的修养。②《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③民之质矣:人民生活安定。④旨:甘美、香甜。⑤所尚在质:所崇尚的应当是质朴自然。⑥奇谲(jué):神秘、怪异。⑦饮食之人,则人贱之:只讲究吃喝的人,人们就看不起他。语出《孟子·告子上》。贱之,以之为贱。⑧固:本来。⑨鲜(xiǎn):很少。

⑩(yì)、(ài)、馁(něi)、败:陈旧、变味、鱼腐烂、肉腐烂。《论语·乡党》“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都是指食物因陈旧、时间长而变味。馁,指鱼腐烂。败,指肉腐烂。色恶:指食物因放置时间长而腐烂变色。臭(xiù)恶:指食物因腐烂而气味难闻。臭,气味。失饪:烹调不得法。无论已:且不说。已,同“矣”。不得其酱不食:没有合适的酱不吃。语出《论语·乡党》。酱,泛指调味品。竞竞于味:追求美味。竞,逐也。同嗜(shì):共同的嗜好。刍豢(huàn):指牛羊犬豕。刍,草食家畜,如牛羊等。豢,谷食家畜,如犬豕等。

悦口:使口高兴。意思是食物味道好。下文“悦心”是使心高兴。

曷(hé):何。疑问代词。饮之食之:即“喝啊,吃啊”之意。语出《诗经·小雅·蛮》:“饮之食之、教之诲之。”食之饮之:即“吃阿,喝啊”之意。语出《诗·大雅·公刘》:“食之饮之,君之宗之。”悉:全部。视食饮綦(qí)重:把饮食看得极为重要。綦,极其、极为。或燔(fán)或炙:或是烧肉或是炙肝。语出《诗·大雅·行苇》:“(tǎn)醢(hǎi)以荐,或燔或炙。”燔、炙,烧烤之意。(páo)之燔之:加火烧啊烤啊。语出《诗经·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炮”。即裹烧,将狗、兔等裹上泥在火上烧,用以去毛。燔之之:同上条注。不曰“旨酒”,则曰“佳肴”:不是说“美酒”就是说“佳肴”。《诗经》中提到“旨酒”“佳肴”的地方很多。如:《诗经·小雅·宾之初宴》:“笾豆有楚,肴核维旅。酒既和旨、饮酒孔偕。”《诗经·小雅·正月》:“彼有旨酒,又有佳肴。”不曰“维其佳矣”,则曰“维其旨矣”:不是说“味多么好啊”,就是说“食物多么美啊”。《诗经·小雅·鱼丽》:“物其多矣,维其佳矣。物其旨矣,维其偕矣。”后一句中之“维”应为“物”字之误。不曰“其肴维何”,则曰“其簌(sù)维何”:不说“席上的佳肴是什么”就说“席上的菜蔬是什么”。《诗经·大雅·韩弈》:“清酒百壶。其肴维何,鳖鲜鱼。其蔌维何,维及蒲。”不曰“有(bì)其香”,则曰“有椒其馨”:不是说“蒸出来米饭喷香”,就是说“饭菜的香味好芬芳”。《诗经·大雅·载芟(shān)》:“有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食物的香味。椒,《传》“犹也”。馨,芳香。

田间(yè)饷,亦必尝其旨否:给在田间耕作的人送饭,(田官)也一定要尝尝做得是否好吃。《诗经·小雅·甫田》:“彼南亩,田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重致意:特别重视。

“译文”

我曾经读《诗经》,读到人民生活安定的句子,老百姓在日常饮食中常说:味道好啊!饮食的规律,所崇尚的应当是质朴自然,并没有什么神秘、怪异。孟子说:“只追求饮食的人,人们都会瞧不起他。”这样看来,饮食本来是不应当一味追求的。但是大圣人孔子却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又说“人没有不饮食的,但很少有懂得味道的”。像食物放陈变味,鱼肉不新鲜腐败了,食物因变质而改变了颜色,味道也难闻了,以及烹调不得法等等,孔子都不肯吃。这且不说,就是没有合适的调味品,他也不肯进食。为什么这样追求美味呢?而且孟子也说过:“人们对于食物的味道有共同的嗜好,那牛、羊、狗、豕使人的口高兴(因为味道好——编者),就像是理义使人的心高兴。”这就说明饮食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诗经》里是这样说饮食的,一例是“曷饮食之”,一例是“饮之食之”,一例是“食之饮之”,那忠爱饮食的心情,都包含在诗句中了。可见古人把饮食看得极为重要。至于味道,《诗经》中则说:“或燔或炙”,说“燔之炙之”,说“之燔之”,说“燔之之”。在诗中不是说“美酒”,就是说“佳肴”;不是说“味多么好啊”,就是说“食物多么美啊”;不是说“席上的佳肴是什么”,就是说“席上的菜蔬是什么”;不是说“蒸出的米喷香”,就是说“饭菜的香味好芬芳”。甚至于给田间耕作的人送饭,田官也一定要尝尝饭做得是否好吃。古代人对于饭菜的滋味,真是特别地重视啊!

《周礼》①,《内则》②备载③食齐④,羹齐,酱齐,饮齐,曰和⑤,曰调⑥、曰膳⑦(煎也)。各以四时配五味、五谷及诸腥膏⑧。酒正⑨以法式授酒材⑩。辨五齐四饮,笾人掌笾实,曰形盐(炸生鱼)、鲍(大脔)。鱼(以鱼于室中糗干之)、实脯(果及果脯)、糗(熬大米为粉)、饵(合蒸为饼)、粉(豆屑也)、(饼之曰)。醢人掌豆实,曰(肉汁)、醢(肉酱)、(音泥,无骨曰醢,有骨曰)、菹(腌菜)、酏食(以酒酏为饼)。糁(肉味合饼煎之)。诚详哉其言之也。

“注释”

①周礼:儒家经典之一。原名《周官》,也称《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该书是搜集周王朝官制和战国时代的各国制度,添加儒家政治理想,增减而成的汇编。②内则:《礼记》中的篇名。杂记古代贵族妇女侍奉父母、舅姑(公婆——编者)的礼节,也兼及贵族子弟侍奉尊长的礼节。③备载:全部记录、详细记载。④齐:通“剂”,指调味品。《礼记·少仪》:“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郑玄注:“齐,谓食、羹酱饮有和者也。”⑤和:即调和味道。⑥调:调味。在周代“调”与“和”是有区别的。“调”是“和”之后的一道工序。“调”要在菜肴中加上“滑”、“甘”一类的东西。古人认为,“甘”为五味之首,总调其余四味;“滑”的功用是“通利往来”,也能调和其他四味。⑦膳(shàn):指饭食,文中用作动词,指“煎”,也是一种烹调方法。⑧腥膏:动物油脂。⑨酒正:酒官。⑩酒材:酿酒的器材。五齐:古代按酒的清浊,分为五等,叫“五齐”。《周礼·天官·酒正》:“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缇(tí)齐,五曰沈齐。”四饮:指清、医、浆、酏(yī)四种饮料。笾(biān)人:掌管笾的官员。笾,古代祭祀和宴会时盛果脯等物的竹器,形状像木制的豆。笾实:装在笾中的东西。形盐:把盐块做成老虎的形状。(hū):古代祭礼时用的大块鱼肉。作者自注为炸生鱼。鲍:指大鱼干。作者自注“大脔”应为误记。鱼(sù):干鱼。作者自注“以鱼于室中糗干之”,可能有误,按《周礼》郑玄之注,“析干之”。实脯:把水果和果脯装到“笾”中。笾人掌管的“馈食之笾”装的是枣、栗、干梅、榛子等。“加笾”装的是菱、芡(鸡头)、栗、脯等。糗(qiǔ):据郑司农云:“糗,熬大豆与米粉也。”古人解释与今人不同,“糗”现在的释义为炒熟的米、麦等谷物,有捣成粉的,有不捣成粉的。“糗”为“羞笾”所盛之物。饵(ěr):由稻米、黍米粉合蒸而成的饼。为“羞笾”所盛之物。粉:豆子磨成的粉。(cí):“糍”的异体字。是用稻米、黍粉加豆粉做成的饼。醢(hǎi)人:掌管制作肉酱的官员。醢,肉酱。豆实:把食物装进豆里。豆,古代食器,形似高足盘,有的有盖。《周礼·天官》:“醢人掌四豆之实”。肉酱的汁。(ní):带骨头的肉酱。菹(zū):酢(cù)菜,腌菜。

酏(yí)食:酒酏所做的饼。酏,酏酒所用的薄粥。《周礼·天官》“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掌其厚薄之齐。”糁(shēn):取等量的牛、羊、猪肉丁一份,加二份的稻米粉调和后煎成的饼子。诚:真是,的确。

“译文”

《周礼》、《礼记·内则》中详细地记载了饭食、羹汤、酱类、饮料等的调味方法,叫作“和”、“调”、“膳”(煎)。都是按照四季的变化来调配五味、五谷和动物油脂。酒官按酒的做法把酿酒的器材发给操作人员。严格地分辨“五齐”和“四饮”。掌握“笾”的人负责把食物装入“笾”中。在各类“笾”中摆放着做成虎形的盐块,大块鱼肉(炸生鱼)、鲍鱼干(大脔)、鱼干(把鱼放在室中糗干)、水果和果脯(果及果脯)、大米熬成的粉(熬大米为粉)、稻米与黍米合蒸的饼(合蒸为饼)、豆粉(豆屑)、米粉、黍粉合做的饼(饼子被称为)。掌管肉酱的官员负责安排“豆”中的食品。在各种类型的“豆”中,装满了肉酱的汁子(肉的汁子)、肉酱(用肉做的酱)、带骨头的肉酱(没有骨头的叫醢,有骨头的叫)、腌菜、酒酏做的饼、油煎的肉饼(牛、羊、猪肉和米粉煎成的饼)。他们说的的确详细啊!

余①谓饮食之道,关乎性命,治之之要②,惟洁惟宜③。宜者五味得宜,生熟合节④,难以备陈⑤。至于洁乃大纲矣,诗曰:“谁能烹鱼,溉⑥之釜⑦。”能者具有能事克宜⑧也,能事具矣。而器不洁,恶乎宜,故愿为之洁器者,诚重其能事也。器必洁,斯烹之洁可知,正副其能事也。夫禽兽虫鱼,本腥秽也,洁之非独味美且益人⑨。水米蔬果本洁也,卤莽焉则不堪。由斯以谈,酒非和旨,肴非嘉旨,奚以“式燕且喜,式燕且誉”为⑩。

“注释”

①余:“我”,第一人称代词。②治之之要:掌握它的关键。治,掌握。第一个“之”字是代词,代替“饮食”,第二个“之”字是助词,相当于“的”。要,关键。③宜:适宜,合适。④合节:合乎规律。⑤备陈:完全说清楚。⑥溉:洗涤。

⑦釜(xiú):釜和都是烹饪器具。⑧能事克宜:具有操作(饮食)的能力并且能做到做事合适。⑨益人:有益于人。⑩奚以“式燕且喜,式燕且誉”为:怎么能使宾客说“赴宴好高兴啊,宴会真丰盛啊”呢!“奚……为”,“怎么……呢”。奚,怎么,何。燕,通“宴”。式,发语词。誉,赞誉,称赞。

“译文”

我认为饮食的问题,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掌握它的规律的关键,只有清洁与适宜。所谓“宜”,就是指五味要调得合适,生熟要合乎规律,这是难以完全说清楚的。至于清洁,这是饮食的大纲。《诗经》说:“谁有能力烧好鱼,我情愿为他洗干净锅灶。”“能”是什么?“能”就是具有操作能力并且做得很合适。能力具备了,但是器具不清洁,就不可能做到合适。所以那愿意为他洗干净器具的人,真正是重视他的技能呀。要求器具必须干净,那烹饪出来的食物的干净就可想而知。这与他的技能也是相符合的。禽、兽、虫、鱼,本来是腥臭污秽的东西,把它们处理得干干净净不仅味道很美而且对人身体有益处。水、米、蔬、果,本来是很干净的东西,但如果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地处理,后果也是不堪想象的。由这点来看,酒如果不是好酒,肴如果不是佳肴,又怎么能做到使宾客们说“赴宴好高兴啊!宴会真丰盛啊”呢?

然则①孟子所称“饮食之人”,即孔子所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人,故贱之,而非为饮食言也。且夫饮食之人,大约有三。一曰“②之人”,秉量③甚宏,多多益善,不择精粗;一曰“滋味之人”,求工烹饪,博及珍奇,又兼好名,不惜多费,损人益人,或不暇计④;一曰“养生之人”,务洁清,务熟食,务调和,不侈费,不尚奇⑤。食品本多,忌品⑥不少,有条有节,有益无损,遵生颐养⑦,以和于身,日用饮食,斯为尚矣。

“注释”

①然则:但是。②(bǔchuò):泛指吃喝。食也。祭祀时以酒酹地,这里是“喝”的意思。③秉量:指“饭量”、“食量”。④不暇计:没有时间考虑。⑤尚奇:追求奇异,猎奇。⑥忌品:因其有害而不予食用。⑦尊生颐(yí)养:遵循养生的规律、保养身体。

“译文”

然而孟子所说的“饮食之人”,其实就是孔子所说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人,所以瞧不起他们,其实并不是指“饮食”而言。那讲求饮食的,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种叫作“之人”,这种人饭量很大,吃东西多多益善,不选择粗细好坏;一种叫作“滋味之人”,他们要求烹调精细,还要广泛地搜寻奇珍异味,加上喜好虚名,炫耀自己,不吝惜多花钱。至于对人体有害处还是有好处,他们是没有工夫考虑的;还有一种人是“养生之人”,他们对饮食的要求是:必须干净,必须吃熟食,调和一定要得当,不奢侈浪费,不崇尚奇异。食品本来很多,忌吃的食物也不少,只要做到有条理有节制,就对人的身体有益无损。能够遵循养生的规律,就能保养身体,就会给身体带来益处。日常饮食,这样要求和这种做法才是最好的。

余家世耕读,无鼎烹①之奉,然自祖父以来,蔬食菜羹,必洁且熟,又自出就外傅②,谨守色恶臭恶之语,遂成痼癖③,管子④曰“⑤食者不肥体。”余真其食者,宜其为山泽癯⑥也。

“注释”

①鼎烹:原意为列鼎而食的豪门贵族。这里是比喻生活奢侈。

②外傅:古代称管教导学生的师傅为“外傅”,管教养的为“内傅”。

③痼癖(ɡù pǐ):很难改变的习惯或嗜好。痼,原意是病经久难治,比喻长期养成不易克服的嗜好、习惯。癖,积久成习的嗜好。④《管子》:书名。相传是春秋时期管仲所撰,实系后人托名于他的著作。共二十四卷,原本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内容庞杂,包含有道、名、法等家的思想和各种知识。⑤:应为(cí)。嫌食,不爱吃。⑥癯(qú):“瘦”的意思。

“译文”

我家世代耕读,没有过过奢侈的生活。然而自从祖父以来,凡是食品,即使蔬食菜羹,也必须要干净、烧熟。加上我到外面担任外傅,就严格地遵守孔子不食颜色变坏、气味发臭的腐烂食物的话语。时间长了,就养成了难以改变的习惯。《管子》说:“爱挑剔食物的人,身体长不肥。”我就是这样的人,适合做一个山泽中的瘦人。

尝著《饮食中庸①论》及臆定②饮食各条,草藁③未竟④,浪游⑤十余载,传食于公卿⑥。所遇或丰而不洁,惜其暴殄天物也;洁而不极丰,意念良安⑦耳;极丰且洁,则私计⑧曰,是不当稍稍惜福⑨耶。岁戊寅⑩游中州,客宝丰馆舍,地僻无物产,官庖人朴且拙,余每每食,诚恐不洁与熟,非不安淡泊也。适广文杨君子健,河内名族也,有先世所辑《食宪》一书,余乃因千门杨明府,得以借录其间,杂乱者重订,得复者从删,讹者改正,集古旁引,无预食经者置弗录,录其十之五,而增以己所见闻十之三,因易其名曰《养小录》,并述夙昔臆见以为序。序成,反复自忖,诚饮食之人也。浙西饕士中村顾仲漫识。

“注释”

①中庸:儒家的处世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的态度,认为这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人的一切行动都有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都是恶行的特征,只有中庸才是美德的特征。顾仲作《饮食中庸论》,意思也是要对饮食采取中庸的态度,既不过分,也不能不及。②臆(yì)定:主观制定。③草藁:即草稿。“藁”同“稿”。④未竟:没有完成。⑤浪游:到处游历。⑥传食于公卿:辗转于公卿中受人供养。公卿,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⑦良安:很安心,安慰。⑧私计:私下认为、心中暗想。⑨惜福:指节省。古人认为爱惜东西就是积福。爱惜自己的福气,就是要节省,故曰惜福。⑩戊寅:指康熙三十七年。中州:指现在河南一带。客:客居,旅居。

馆舍:即今之旅馆。朴且拙(zhuō):朴实而且笨拙。淡泊(bó):恬淡寡欲。适:适逢,刚好碰见。河内:河南黄河以北地区被称为“河内”。名族:指名门望族。

《食宪》:书名。千门:官职名。讹(é):错误。

集古旁引:把旧的内容收集起来,旁征博引。无预食经者:不涉及饮食之道的。弗录:不予采录。与饮食无关的内容,《养小录》一概不采用。易其名:改了原来的名字。夙(sù)昔:从前,往日。自忖(cǔn):自思自想。忖,思量。

饕(tāo)士:专门讲究饮食的人。中村:顾仲的号。

“译文”

我曾经写过《饮食中庸论》,并且根据自己的想法制定了几条饮食应注意的事项。草稿还没有完成,却到外面游历了十来年,辗转于公卿之中受人供养。所遇到的饮食,有的很丰盛,但是不干净,可惜他暴殄天物、糟蹋了东西;有的干净但并不丰盛,我的心里感到很安慰;如果是极其丰盛而且干净的,我心中暗想,他们是不是应当稍稍节省一些。戊寅年,我游历中州,住在宝丰馆舍。那里比较荒僻,没有什么好东西。官府里的厨师朴实而且笨拙,我经常挑拣食物,唯恐不干净,没有烧熟。倒不是不安心于淡泊。刚好碰见一个叫杨广文字子健的人,他是河内的名门望族。家里有前代所辑录的《食宪》一书。我便凭借千门杨明府的关系借来观看抄录,对书中杂乱的地方重新订正,重复的地方予以删除,错误的地方加以改正,把旧的集中起来,再加以旁征博引,不涉及饮食之道的内容一概弃置不采用。结果采录了原书的十分之五,而增加了自己关于饮食的所见所闻,占全书的十分之三。于是换了书名,叫作《养小录》,并且还叙述了自己从前的一些主观见解,作为本书之序。序写成之后,反复地思考,原来我真是一个“饮食之人”啊!

浙西饕士中村顾仲漫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