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古文明
6068600000035

第35章 人类的直接祖先之谜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有关人类的祖先从何而来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直到19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后,才使这个问题得到了科学的解答。达尔文认为: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但是,有关人类进化的具体过程却不得而知。

尽管人类进化之谜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但是目前许多人类学家最为关注的还是人类的直接祖先究竟是谁。几十年来,这一人类进化之谜成了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研究和探索的目标。大部分人类学家都同意这样的观点:人类是由某种古猿进化而来,然后沿着能人、直立人、智人这一直线进化到现代人。在我国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就属于直立人。

由于人类祖先生活的年代距今十分遥远,人类学家用来确定人类祖先与古猿的亲缘关系的主要依据只能是世界各地发掘到的化石。化石的地质年代、解剖学特征以及产地的地质史,都成了研究的重要线索。几十年来,人类学家在世界各地相继发现了古人类的颅骨化石、肢骨化石。其中,尤以东非和南非的发掘成果最为引人注目。在研究人类直接祖先的问题上,主要涉及到四种古人类化石,它们分别是非洲南猿、粗壮南猿、鲍氏南猿和阿法尔南猿。

非洲南猿最初是由南非解剖学家雷蒙德·达特于1925年发现和命名的。这具化石既像猿又像人,年约6岁,脑容量达500毫升左右。达特认为,这具化石代表了现存类人猿和人之间已灭绝的猿类。达特还认为非洲南猿已具有直立行走的能力,并进一步推论它在行走时,双手已摆脱行走的功能,从而发展了操作的能力。数十年以后,苏格兰古生物学家罗伯特·布鲁姆在南非斯特克方丹的石灰岩山洞中,又找到了非洲南猿的成年个体的头骨,从而进一步证实了非洲南猿能直立行走的推论。

1938年,罗伯特·布鲁姆在同样的地方又找到了另一具破碎的头骨。经复原发现,它的形态与非洲南猿大不相同,要粗壮得多,所以布鲁姆将其称为粗壮南猿。根据地质测定:非洲南猿生活在距今300万~200万年之间,而粗壮南猿则距今150万年,甚至更晚。

鲍氏南猿是由英国人类学家路易斯利基夫妇于1957年7月17日在坦桑尼亚的奥尔杜韦峡谷发现的。发掘时已碎成400多块,后经修复粘合成一具只缺下颌的颅骨。这具颅骨与粗壮南猿的形态基本相似,但显得更粗大,尤其是牙齿很粗壮,利基将其命名为鲍氏南猿。鲍氏南猿生活在距今175万年前。

1974年11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多纳尔德约翰森等研究人员,在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地区发掘到距今30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这具化石保存完好,根据其骨盆形态判断,是一个年仅20岁的青年女性,身高1米以上,约翰森给她取名为“露西”。这个少女的骨架尽管残缺不全,但十分珍贵。它第一次提供了研究远古人类身体结构情况的依据。少女的腿和骨盆都证明她已能独立行走。到1977年为止,人类学家在哈达地区先后找到了65个个体的人骨化石,它们生活在距今300万年前。约翰森将这些化石另立新种,称其为“阿法尔南猿”。然而这四种化石,究竟哪一种才代表人类的直接祖先呢?

20世纪70年代前,人类学家普遍认为非洲南猿在解剖特征上既保留了古猿的特征,又有许多早期人类的特征,因此是人类的直接祖先。而粗壮南猿和鲍氏南猿属于同种类型,它们都是由非洲南猿进化而来,并形成的与能人并列的一类。但是自从阿法尔南猿被发现以后,这种传统观点就开始受到怀疑,有关人类直接祖先的争论再次成为热点。

发现阿法尔南猿的人类学家约翰森认为:阿法尔南猿是人类的直接祖先,同样也是非洲南猿的祖先,而粗壮南猿和鲍氏南猿则是由非洲南猿进化而来的。肯尼亚国立博物馆馆长理查德·利基认为人类的直接祖先既不是非洲南猿,也不是在哈达地区发现的阿法尔南猿,而是一种至今还未发现的类似阿法尔南猿的未定种。

最新的一种假设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斯凯尔顿和麦克亨利于1986年提出的。他们认为:人类的直接祖先是非洲南猿,而阿法尔南猿是非洲南猿的祖先。

尽管各种假设纷繁复杂,但是它们仍有一致的地方——几乎所有假设都排除了粗壮南猿和鲍氏南猿为人类直接祖先的可能性。它们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人类的直接祖先或者是非洲南猿,或者是阿法尔南猿,或者是某种还未发现的种类。

产生这种争论的原因是因为确定各种化石之间关系的主要依据是化石的解剖学特征。而每种化石的解剖学特征都是数百个,甚至上千个。因此,人类学家所依据的解剖学特征不同,就可能得出截然相反的推测和假设。至于为什么要选取这个特征,而不选取那个特征,人类学家各有自己的观点。

目前,学术界对现存的这几种假设,究竟孰是孰非,还没有做出明确的结论,还有待于新的化石发现来解决这些争论,应该相信科学家最终是能够解开人类直接祖先究竟是谁这一科学谜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