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夏洛特·梅森家庭教育法(精典教育)
6066500000031

第31章 了解习惯的成因

可以这样说,就好比是火车轨道跟火车的特殊联系一样,习惯跟生活也是相同的,这样的联系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并且有很重要的作用。

火车轨道的主要作用就是让火车安全地行进,努力让火车变得稳当,这个作用跟习惯对孩子的作用是一样的。

我们遵照之前的惯用模式进行教育,孩子就能开心简单地生活,不过假如我们不按照这个模式进行了,那么就会有很多的阻碍以及痛苦。

换句话说,在父母眼中,给孩子创造一个正确的没有障碍的轨道就是他们的一个承诺,这个不能违背,必须要仔细认真地对待。父母一定要努力思考,什么样的轨道才可以让儿童简单快乐地走下去,并且让他们吸取到更多的知识。

在选择的这个轨道中,把这条路上的所有阻碍都扫除干净,然后让儿童在这个轨道上高速运行,也不需要管怎么面对之后的岔路。

假设一个行为一直重复地、不停地做上20或者是40遍的时候,就会变成一个无意识下就能直接做出来的行为。在这之后,就会变为习惯,可以储存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变成我们没有办法甩掉的第二个与生俱来的东西。

经过不断的重复,在过了很久之后,习惯就可以爆发出更强烈的能量,假如这个时候我们要完全改掉这个习惯,那么我们就需要很大的努力了。

假如真的跟上面讲的一样,我们就可以让孩子建立某些习惯。比方说工作、讲话还有思维模式以及感知的习惯,这个时候儿童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习惯得到自己渴望的事物了。

不过假如我们真的这么做了,是不是妨碍了儿童的自主发育,让儿童成为了一种拥有固定模式的机器,一种可以按照既定的模式进行操作的机器呢?

更重要的一点,儿童几乎全部的生活都要依赖于习惯,不管我们是不是想要让儿童拥有一定的习惯。

父母能做的,就是让儿童可以在自己设计的轨道中进行活动,不过慢慢地他们会在习惯的支配下进行工作,这个时候,父母就没有任何的作用了。

人类都是在习惯的支配下进行活动的。在提倡的生活中,往往会有很多很轻松并且常常做的事情,比方说我们可以按照惯用的方法去思考,讲一些常常会讲的话,然后在一些熟悉的地方行走,这个不用依靠自己的毅力进行支配,这个完全是无意识的活动。

不过,反过来讲,假如说我们对怎么摆放洗漱用品或者是怎么摆放桌子,都要很认真地想半天的话,我们的生活就没有任何的乐趣了。

假如我们一直不停地进行思索,不仅仅是我们的身体,连我们的心理都会觉得非常的累。不过幸好,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不用过得这么累,这个是让我们开心的一件事情。

大部分的时候,在我们进行一些活动或者是想一些事情的时候,不用费劲地想要怎么做。往往在很着急的事情上我们会被逼迫着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个常常会发生在儿童的身上,有的时候大人也能碰到这种情况。

我们不可以也不用让这种情况远离儿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干的事情就是协助儿童形成遵守纪律、具备良好品德的习惯,尽量不让儿童走上一条困难的、阻碍多的生命之路。

就算是有的时候我们需要依靠自己的毅力来进行选择,习惯也总是会过来影响我们的选择,甚至是在非常紧急的时候,在我们意想不到的艰难以及好处面前,我们要靠自己的毅力进行选择,不过这个时候,我们的选择还是会多多少少有习惯的影子。

在一个男孩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并且在阅读时寻找到知识和快乐之后,他就不会受到那些懒惰不努力的孩子的影响;在一个胆子不大的女孩经过严厉的教导,得知不能撒谎之后,这个女孩不会因为避免与别人争论就撒谎,尽管她很胆小。

不过在我们的习惯中,是不是就依靠之前的经验对孩子进行教育呢?我们看到,有的时候儿童在不断地重复一个行为之后,他们会觉得这个就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一种动作。

我们在这种时候,可以将这样的想法作为我们进行教育的一种选择,但是当我们知道了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可以让习惯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用准确的方式以及理念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后来,我研究了卡品特的成果,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在他写的《大脑生理学》这本书里,他说在大脑以及身躯的运动之间有差不多的关联性,为了证明这点,他还把大脑和身躯之间的一些事情进行对比,顺便把事情的结果也进行了对比。

换句话讲,卡品特这一派的人最杰出的理论就是对于组织的研究,比方说我们的肌肉,就在不停地进行细胞内的循环。

实际上,我们有很多看起来很平常的肌肉活动,也是因为我们进行了细心的教导,例如说孩子可以垂直站着以及正常行走。

当然,我们也有许多是因为我们的感知能力才拥有的活动,例如书写以及舞蹈,不过这些也是在细心的教授下才会获得的。

我们拥有的这些活动方式怎么可以变得就像是我们身体中的一部分一样,那么简单和自然呢?

原因是我们学到的本来就是一种规则,那些一直在发育的细胞就要按照这样的规则进行完善。

假如大脑向我们的细胞不断传达我们要做的一些事情,然后依靠神经的力量进行约束,在那些层次比较低的器官当中,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这种自觉的活动形成于那些低层次的神经中的时候,大脑没有把外面环境中的一些事情反映到我们的机体中。

因此,当儿童在用笔进行书写的时候,他们的机体很容易就习惯了这种活动。不过,关键的是,这个是儿童的机体在进行作用,并不是依靠大脑的力量进行的活动,那些经过分裂形成的新细胞组织根据这种习惯向旧的肌肉组织进行靠拢。

以上这些就能够很详细地说明这个原因,那些拥有着高超技艺的杂技演员所能表演的东西,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杂技的群众来说,是无法做到的。

不过,这个不是因为群众的机体不具备这样的力量,只是他们不像杂技演员那样,一直进行反复练习,然后这种机体运动就变成了一种习惯。

不过所有的机体运动孩子都需要进行训练。因为所有的机体运动都会用到我们的肌肉组织,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要进行相应的练习,这个也就变成了孩子从小进行跳舞、游泳等训练的一个依据了。

事实上,我们的机体不只可以习惯一项新的活动,还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化。

儿童时期是孩子进行机体运动以及身体成长的最重要的阶段。不过,在儿童的机体按照一定的习惯进行运动的时候,他会很快学会新的游戏,创造出新的运动模式,并且不用耗费过多的精力。

在我们教导一个不识字的农民进行书写的时候,我们观察到,尽管他耗费了大部分的精力,但是也不能学会怎么写字,原因是他的机体做不到需要做的动作。

这个时候,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孩子日常的活动以及孩子大脑的运动等。孩子的习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就产生了。

不过孩子有着很多不好的习惯,例如说好动、驼背、讲话不清楚等,这些不好的习惯变成了成人开玩笑的谈资,“等到长大就没事了”。

不过儿童在不断的生长与成熟中,都在进行一系列的活动,那些不好的习惯也会在之后的成长中遗留下一些印记。

我们的神经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这些变成一些固定的习惯,假如说我们要改变这种习惯,那么我们就要把所有的涉及的神经重新分配工作,这个时候,那些神经就会变得混杂不清。

比方说,假如我们想把讲话的时候那些不好的习惯消除,让儿童说话变得更清晰,不过这个还不是最重要的,只有他们想要自己进行转变的时候,他们在自己的奋斗中形成好的习惯,那些控制着讲话的神经进行重组的时候,他们才会变得讲话清楚。

在我们的机体中,我们的品德以及智商中所形成的那些习惯也会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我们都知道,我们所有的器官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模式进行相应的活动。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假如儿童很喜欢一条腿进行站立,那么肩膀就变得不平衡,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的脊椎就会变形。假如他不改变这种习惯,这种不平衡会挤压他的胸部,让那里变得窄小,而且肺部也不健康。

这就是不好的习惯对身体不好的作用,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还有一些其他不好的习惯,即使和身体的运动没有直接关联,也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例如说,有办事冲动、喜欢撒谎以及做事没有条理的习惯等,都会影响身体的健康。就是因为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才会讲习惯对于人类的作用是很大的。

这个时候我们回想一下大脑,大脑可以进行理性的思维,可以进行感知,可以释放各种情感,这些无一不证明了我们的大脑是很复杂很精巧的一个器官,大脑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不断进行调整,不过这点我们也不用感到惊奇。

我们想要用更好的办法处理事情,这个就好比是我们平常的思考模式都在大脑中进行储存,我们的想法就是在这些储存的记忆中寻找方向,然后进行工作的,假使我们没有进行储存,那么我们就只好单纯地依靠毅力进行工作了。

掌管一个家的女人明白,自己的想法一定要遵循着既定的道路进行工作。所有的这些想法包括:准备明天的晚饭,准备要过冬的衣服,关心屋子以及杂物间的打扫等。

简单地说,我们的想法回到了之前一直行走的轨道上,因为走的次数多了,所以我们对这个轨道非常清楚。

就像母亲跟儿童之间,绘画的人跟图画之间,写诗的人跟作品之间一样,他们都因为各自的事情进行不同的思考。

假如我们没有在这条轨道上碰到不能解决的、非常困难的事情,那么我们的想法就会一直按照这个轨道前进,至于身边别的轨道,没有进入到我们的思考范围之内。就算是最后我们的想法变得不现实了,也只是由于我们不能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控制了,才会脱离现在的道路。

事实上,一直改变我们大脑中神经运行的轨道,就让我们变成了不同于正常人生活在社会中,这一理论适用于全部的人类。

当我们出现愤怒、憎恨以及自大等一系列的情绪,或者是我们投入很大的力气想要创造一件新的事物,又或者是发现一种新的理论,对于我们来讲,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阻止,这就会让我们的大脑在运作的时候处在崩溃的边缘。

我们身体中产生的所有的情绪,比如说喜欢和憎恨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行为,这些都是依靠大脑的指挥,然后在身体的部分器官的努力下才能做到的。

我们的身体长期处在了透支的状态,事实上,做每一件工作的时候,最终把工作做出来依赖的是我们的上肢以及下肢。

所以说,支撑大脑进行运作的,是我们人体当中吸收到的几乎所有的养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破裂的轨道进行重组。

我们也可以进行观察,在我们进行重组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差不多损耗了人体当中五分之一的血液以及六分之一的养料,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才处于不断的完善中,并且完善所用的时间非常短暂。

也许有人会问了,到底要经过多长的时间,孩子的大脑可以完善成跟之前没有一点联系了呢?

在对那些原来的系统进行完善的时候,不同的部分之间也会存在着差异。我们的肌肉要在不断的完善当中完成各个新的活动。

所以说我们的大脑在不断的完善当中,也要按照新的理论进行思考。这个时候我们讲的思考,就是对我们的思维模式以及精神世界的思考。

曾经有专家讲过这样一句话,假如人类惯用的进行思考的方式有了转变,那么他的大脑也一定发生了转变。

这里,我们也可以引用卡品特的说法:“在大脑运作的过程中,它会把那些反复用到的东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并且形成一个模式。”

所以,在外在的条件没有发生转变的时候,我们之间习惯用的思考方式,我们惯用的感情以及我们通常会做的事情都对现在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这个时候,我们不用费劲地思考想要达到什么目标,只要按照习惯前进就可以了。

所以说,所有的器官都会按照自己惯用的方法进行完善,那么人脑也只能会是这样。我们的神经在不断地转变轨道的过程中,才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个时候,进行重组的渴望就会特别明显了。

所以说,不用怀疑,我们惯用的思考模式以及感知方式都会让大脑的工作发生转变,在这个作用下,到了之后的某个时间,一旦碰到一个类似的提示点,就能让我们的大脑处于渴望工作的状态,这个跟之前出现过的是相似的。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赫胥黎的一些想法,他觉得,我们依靠大脑的力量,会拥有一直进行某种活动的直接反射,也就是说,我们在做这个事情最开始的那几次,还是要用到自身的毅力进行控制和约束的。

但是,在我们不断地做这个活动的时候,这个行为就成为我们身体与生俱来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在不经意的时候,也不用我们进行思考,我们就可以完成这个活动。

赫胥黎还讲过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一个当兵的人要想拥有特殊的机能就必须长时间进行训练,也要一直提高专注力,才能完成所有的指令。”

“不过,不久不后,等到指令下达的一瞬间,当兵的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这个指令了。”

在这里还有一个例证,我不确定它的真实性,不过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

有一个喜欢捉弄别人并且熟知整个训练的人,发现一个经过长时间训练的当兵的人提着晚饭回家。于是,他大声说了一句“立正”。这个时候,当兵的人听到指令,立马做出这个动作,不过手上的晚饭却掉到了地上。

这说明训练有很大的作用,这个时候,这种训练已经变成了当兵的人身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既然我们的神经组织有这样的功能,那么我们进行新的教育就有了希望。我们先对儿童进行一些训练,然后让这些训练慢慢成为儿童不经意间就能完成的训练,之后,当再次看到这种训练的时候,儿童就会无条件进行反射活动,然后直接进行活动了。

不过,我要再强调一点,如果我们的大脑兼顾着两个活动的状态,并且它们会按照一定的规律一起或者是一前一后地发生作用,这个时候,假如说有一种状态发挥了作用,那么另外一种状态也会发挥作用,这个不由得我们需要不需要。

那些有智慧的人的做法是根据这些状态发挥作用的规律,找到这些状态之间固有的关联;我们对孩子进行品德方面的教导也是想要让孩子明白不好的做法会让他们觉得难受和耻辱,好的做法会让孩子觉得幸福以及自豪。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让我们的大脑状态跟日常的生活建立某种关联,是教育儿童最快也是最有效的方式,现在大部分的学校都在使用这个方法,这个时候儿童就会拥有差不多成熟的习惯了。

假如说我们有一个很想让大脑按照这个方式进行思考的倾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进行思考,那么我们的这个倾向就成为了大脑中所有记忆路径中记得最深的,也是最常用到的一条。

假如出现了突发的事情,大脑在选择方向的时候会优先选择这个方向,因为这个方向上的阻碍比较少。所以说,那些固定了的行为以及固定了的思考方式就成了一个没有多少阻碍的道路。

事实上,一些父母支持以及默许儿童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孩子的大脑也会有相应的转变。

孩子这个时候拥有的习惯会对之后的成长起很大的作用,原因是孩子的大脑中形成了一些习惯,就一直会存在于大脑中,当有其他的习惯形成的时候,这个习惯才会消失。

下面,我们用一个很浅显但是容易理解的方式做一个解释:“没事儿的,等到成人之后就不会这样了,等长大了,他就明白了……孩子太小了,我们不能苛求他。”

类似的话我们经常会听到。事实上,父母每时每刻都会对儿童的习惯起着无意识的作用,这个时候养成的习惯会在孩子长大之后发挥重要的、关键的作用,并且比其他的习惯都要强大。

下面,我们讲一下外部环境对儿童习惯的作用。最初的时候,大部分的人都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等到我们一直反复地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所拥有的就是一种习惯。

在我们身上,要想改变一种习惯其实不难,所以对儿童来讲,转变一种习惯是家常便饭,这个也正是我们教育路上碰到的最大的阻碍。

在保姆或者玩伴那里受到的影响都会让儿童形成不好的习惯,这个时候就要求母亲尽心看顾儿童,在坏习惯还没有养成的时候就扼杀它。

我们都非常明白,假如我们不想思考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同时我们也会觉得非常难受,这个时候,我们会没有精神,也不喜欢更不想做别的工作。

在教育当中,所有的不好的习惯都是很重要的,其中懒惰没有精神就是最关键的一点。

之前我们讨论过,我们最不喜欢也最不好做的工作就是选择,怎么决定要不要做一件事情,或者需不需要不做其他的事情让人非常的崩溃。

假如说我们不善于思考,而且做选择的时候拿不定主意,那么就会养成整天无所事事的坏习惯,这种情况我们经常会碰到。

不过怎么做才能让儿童改掉这个坏习惯呢?让这个习惯随着孩子的成长自己消失吗?在成人之后,就真的可以改掉这个坏习惯了吗?这样做肯定是没有用的。

那么对拥有这个习惯的孩子进行惩罚吗?这样做也没有用处。拥有这个坏习惯的儿童非常相信上帝。这类的儿童常常讲:“没有办法转变,那么就按照原来的路走下去吧。”这个时候,这类儿童就算是不喜欢这种习惯,也不想做一些努力改掉这个习惯。

要不我们用物质的方式鼓励儿童改掉这个习惯?这样做依然没有作用。我们为了让孩子改掉习惯而给予的物质鼓励,在儿童看来,就是对他进行的惩罚。

儿童很明白,所有的鼓励都是在进行完处罚之后得到的,所以对于这类儿童来说,要这个鼓励就要接受对自己的处罚。

假如说用鼓励、处罚或者是让儿童成长的方式都无法克服这个习惯,那我们还能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克服这个习惯呢?

研究教育的专家想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用一种其他的习惯代替这种不好的习惯。”

培养跟懒惰没有精神相反的习惯,就可以代替之前不好的习惯,然后让这种不好的习惯消失在儿童的身体中。

母亲需要做的就是有足够的耐性以及信心,然后花费比较久一点的时间一直协助儿童克服掉这个坏习惯,这个时候,母亲需要做到像看顾生病的儿童那样细心和温柔。

在这个过程中,母亲要用最明白的方式告诉儿童,他具备的这种不好的习惯会让他之后的成长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困难,所以一定要克服掉这个坏习惯。

不过这个时候的儿童都不具备强大的毅力,要想让儿童通过不断地努力克服掉这个不好的习惯,母亲要做的就是长时间待在儿童的身边,直到一种良好的习惯代替这种不好的习惯为止。

在儿童把所有的衣服都穿好然后要出门行走的时候,他会注意到自己鞋子上的鞋带,在他系鞋带的尝试过程中不想继续努力的时候,他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情,他抬起头看看自己的母亲,母亲正在用一种期盼的目光看着自己。

儿童感觉到这个目光是对自己的一种教导,这个时候,儿童看向另一个鞋子的鞋带,接着停顿了一下,不过马上就又低下头去开始自己系鞋带。

当不断重复这个动作的时候,儿童停下来的次数慢慢变少,时间也慢慢变短,他们对于自己能力的肯定却越来越强,他们的毅力变得越来越强。这个时候,迅速做完一件事情的习惯就养成了。

在儿童最开始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母亲没有过多地跟儿童进行交谈,不过母亲那种期盼的目光却让儿童记忆犹新。

所有的能够让儿童进行思考的方法,都可以称作教导儿童最好的方式。我们要一点一点地进行教导。

“假如我不参与进来,你能独自在5分钟之内做好这些事情吗?”“当然可以。”“假如你办不到的话,不用回答这么快。”“我需要自己进行尝试。”

儿童选择了自己做,不过他们完成了这些事情。母亲认为自己终于省去了一些事情,但是母亲没有看到的是,儿童克服这种坏习惯,耗费了很多的精力,这一点母亲一定要认识到。

事实上,尽管在儿童的记忆中,他们习惯了懒惰地不耗费精力地做所有的事情,但是在用一段时间进行训练之后,那些好的习惯逐渐代替了旧的习惯变成了大脑中的记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训练成功了。

不过这个时候一定不能松懈,不然的话,刚刚克服掉的不好的习惯就重新占据了儿童的记忆,之前所有的训练都白做了。

我们现在了解了,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是我们要保证这种习惯成为身体当中的一部分,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且要具备更多的耐心。

在这里,我还是想强调一点,假如儿童出色地完成了一件事情,那么我们要进行适当的物质鼓励,可以让儿童进行自主活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

不要觉得这是我们给予他们的权利,事实上,儿童本身就拥有自主进行活动的权利。

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也不是特别的困难,假如你付出了,那么你就会有收获,你克服的阻碍越多,就会有越多的收获。这就跟花一便士的钱可以收获一英镑的情况一样是有可能发生的。

习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快乐旅行的过程。一直反复做一件事情,不用付出额外的精力,那些没有钱的人会觉得这是一种享受。因此,当我们做一件工作已经可以用习惯来支配,不用耗费更多的精力的时候,就会觉得非常幸福。

母亲很容易做错事,原因是她们不明白关于习惯的事情。在一个儿童拥有了一种好的习惯的时候,儿童就会感到非常的开心,这种开心是发自内心的。

在儿童养成一种习惯之后,母亲的想法还停留在原来的地方,认为儿童使用这种习惯的时候,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所以母亲习惯性地会给予儿童物质上的鼓励,这个时候儿童就可以放松一点了。

有的时候,母亲会觉得偶尔不按照这种好的习惯进行工作也没有关系,只要下次做的时候,继续坚持这种习惯就可以了。但是,她们没有考虑到下次做的时候,孩子需要付出同样的努力才能做到,并且还多了许多的阻碍。

在母亲默许儿童可以放松一会儿的时候,儿童就会养成一种跟好的习惯相对的坏习惯,儿童在以后的时候,只有把坏的习惯摒弃掉,他们才会回到好习惯支配活动的环境中。

实际上,母亲这些过多的同情心,会让儿童培养好习惯的道路变得更艰难。儿童往往都有依赖母亲的习惯,这个是与生俱来的,就好比是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孩子都喜欢吸吮母亲的乳头是一个道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母亲想要让儿童培养出一种进出都关门的习惯,尽管在我们看来,这个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不过这充分体现了对别人的体贴。

这个时候,母亲一定要让自己具备有智慧、有敏捷度并且有耐性等一些品格,等到母亲做到的时候,她会看到,儿童也在向这些品格靠拢。

“约翰尼,”母亲温柔地、和蔼地对他说,“你一定要记得,出来进去的时候要把门关上。”

“但是,我不记得了。”

“我会告诉你的。”

“假如我进出很匆忙怎么办?”

“不管什么样的情况,都必须把门关上。”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假如我们没有关门就会让人有一种难受的感觉,会让人觉得没有受到重视。”

“假如说我马上就要走呢?”

“也要这么做,最多要走的时候再开门,你认为之后你会按照我说的做吗?”

“我尽量。”

之后的时间内,约翰尼有的时候没有关门,等开了门之后,他就飞快地跑出了屋子。这个时候,母亲并没有叫住他,也没有喊:“约翰尼,一定要关门。”原因是,母亲知道她这样做只会让约翰尼更反感。

母亲会很温柔地叫:“约翰尼。”

这个时候,约翰尼根本不记得要关上门,突然听到母亲喊自己,他不明白这是因为什么。于是他回到了房子的前面,看到自己的母亲依然在收拾家务。

母亲看了看约翰尼,又看了下敞开的门,讲:“我会告诉你的。”

这个时候,约翰尼害怕地说了一句:“我不记得了。”然后把门关上了。

这种情况重复了无数次。

但是约翰尼的记性真的不好,他的母亲采用了许多措施提示他。不过在母亲那里,她会特别注意两个事情,一个是约翰尼终于记得随手关门了,还有一个是绝对不会为了关门跟约翰尼争吵。

打个比方说,在20次进出的时候,约翰尼都会关上门,这就表明这个习惯已经形成了。约翰尼会无意识地把门关上,这个时候,母亲觉得很欣慰。

儿童做到了母亲要求的事情,这一点让母亲觉得非常的开心,不过同时她又非常心疼自己的孩子。“太辛苦他了!”母亲自己唠叨,“这本来没有什么的,不过他要一直记得做这件事情,这么小就要这么努力,太辛苦了。”

母亲会一直不停地想,是由于自己的原因让孩子这么可怜,不过她不明白的是,在约翰尼的心中,关门已经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行动,他做的时候没有觉得辛苦,只是觉得这个是很小的一件事情。

在这个时候,到了习惯形成的时候了。有一次,约翰尼没有按照之前训练的习惯进行活动,他不记得关门了。

到了屋子外面,他想起自己没有关门,他觉得这样不好,不过这仅仅是一瞬间的事情,还不能让他有太多的想法,他犹豫了一下,但是没有返回去把门关上,他想母亲会不会提醒他啊。

母亲也发现了这个事情,不过母亲想到:“孩子太辛苦了,这么长的时间都关门了,偶尔一次就让他出去吧。”约翰尼发现母亲没有提醒他,他自己想,原来不关门也没事的,然后就出去玩了。

下一次的时候,他又没有把门关上,不过这次是故意的。母亲再次提醒他的时候,也没有那么严厉了。在约翰尼听来,母亲不想管他了,于是,他对母亲说:“我非常着急,下次再说吧。”然后就出去了。

母亲这次又没有管,放任他出去。等他再回到家的时候,又没有把门关上。

“约翰尼。”这次母亲有提示了。

“我马上就出门了。”等过了一会儿,他又跑了出去,依然不关门。

这个时候,因为母亲没有坚持到底,所以当时正在形成的习惯没有彻底养成。

我们看人们过得幸不幸福,好不好,要看一下在他的族群中有哪些风俗习惯。这些习惯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身体上的,一类是品德上的。

孩子只能够在外界的压力下养成同样的习惯。他们不会在自主意识下养成习惯,不过,外面的习惯会对他们的大脑有很大的影响力,慢慢地外面的习惯就成为了儿童的习惯,并且是最顽固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