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影子家庭:配偶出差症候群
6064400000010

第10章 很难有一致

十二岁的小锐格太精明了,他知道每当爸爸出差时,妈妈就好“应付”得多。这时候,一向严格的家教链因为爸爸的出差出现了松动迹象。小锐格真有一种如鱼得水的喜悦。

今年夏天,锐格刚刚告别了小学进了中学。妈妈因为他在刚进学校时就交一些成绩下游的朋友唠唠叨叨,说这些孩子一定会把锐格带坏的。可锐格却并不这么看,他觉得自己只是调皮捣蛋,一点而已。

等到爸爸出差回家来时,他因为路途的风尘仆仆而疲惫不堪,躺在那张摇倚上闭目养神,眼睛时而半开半闭地听着妈妈在一边数落着小锐格,时不时半仰起身子咕哝地骂了他几句。不知是刚回家来还没有从旅途的疲劳中恢复过来,还是因为工作忙碌,爸爸似乎非常无心。为此,他曾经无意中听到妈妈嗔怪地对爸爸说,小孩这么大的事,他却不管。他真应该找一份不必经常出差的工作。可是,话虽这么说,眼下他已经四十六岁了,又正值大批人下岗、退休,哪像小青年那么容易跳槽换工作。而现在的公司又一定要他出差。他们别无选择。

爸爸妈妈的对话,小锐格听得真切。爸爸照例还是经常出差,直到那场火灾的发生。火灾是由锐格和他那群同学一起引发的。锐格痛恨上科学这个课,当然也痛恨那个教科学的老师。起初,他们几个只不过想用烟薰一下学校的科学实验室,万万没有想到火势会蔓延得那么快,更没想到靠墙的架子上排着许多盛放化学药品的瓶罐。火一碰到这些化学药品便发生了爆炸……

幸亏这一切都发生在星期五学校放学以后,没有人员伤亡。作案的其他三个人逃跑了,只有锐格留下来想把火扑灭,他被首当其冲地抓住了。等到爸爸出差回家时,锐格已有少年罪犯的纪录。

大凡有指导父母如何养儿育女的书都指出,父母言出必行、行出必果的重要性。然而,在一个有远游配偶的家庭里,生活中却有言行无法一致的遗憾,不但社交活动必须东挪西移,以配合远游者的行动计划,而且家庭活动、聚餐时间、上床时刻、孩子的管教方式,事事都得调整。

大多数有远游配偶的家庭都希望出差者能平平和和地离家、安安全全地回家,他们往往不得已只有牺牲家庭中的某些约定俗成的条规,以换取远游者离家前或返家后的相安无事。“你们不要胡闹,吵醒爸爸,他明天就要出差了”,抑或,“妈妈刚出差回来,她很累,所以……,你们当然可以看电视到十点,但不能吵架。”

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伺机而动。如果说他们有任何行为上的“图谋不轨”,那一定是当双亲之一不在家的时候,因为这时他们只须应付一个大人,而这个大人通常是为家政所累、憔悴而且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孩子的横生枝节,他/她惟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孩子在处理父母离家在外的方式是各异的:他们有的会变得心情阴郁,有的则表现出对离去人的眷恋,有的成为家中多事之秋的肇事者,有的则对自己的同胞手足充满攻击性。辛非说:

“他们(指小孩)知道,这时候因为太太外出我没有了帮手,所以就闹得沸翻盈天的,做出很多我太太在家时想都不会想到要做的事。”

还有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会让人深深为之困惑。李江被公司调差,要离开他居住的东部的家到中部暂驻五个月,这表示未来整整五个月的时间,他只能在每一月的月周回家探亲一次,五个月中有一次可以将家眷接到驻地来,如此而已。太太朗雪原以为,先生不在家时一切都不会有问题,直到有一天,她忽然接到七岁儿子小伊杰的学校老师打来的电话。原来伊杰在课堂上写了一篇作文,讲的是他夏天暑假在爸爸Y城“家”玩的事情。他详细描述了和爸爸在分离了近两个月后共度愉快一周的情形。文中没有提及妈妈,也没提到另外一个姊姊。对于这个安排只是暂时性的事实,更是只字未提。

自从开学后,学校还没有一个人见过伊杰的爸爸,于是,就有了“他父母正闹离婚”的谣言。伊杰的作文更证实了谣言的“可靠性”。老师在电话那边有兜有转地讲了一大堆,为的是想告诉朗雪,在这段她个人困扰时期,她可以随时打电话给孩子的任何一位老师请求帮助。朗雪听了,感觉莫名其妙。

另有一种困惑是在孩子心中形成的。造成孩子困惑的根本原因是父母责任的转移。在这个家里,设定规则的人到底是谁?是爸爸还是妈妈?如果规则制定人是爸爸的话,那么,当爸爸在家时规则才会得到贯彻实行?如果爸爸设定了一条妈妈不赞同的规则,妈妈是否会在爸爸出差不在家的时候更改规则?孩子中有谁做错了事,谁负责处罚?

田卓君足一位飞行员的妻子,她说:

“小时候我如果犯了错,妈妈会说:‘你不听我的话,好,等爸爸回来,给你点厉害看看!’现在我可不能这么做。孩子做错事,我必须当场处理,因为要是等爸爸回来,这一等就是好几天呢!”

对孩子的照顾和管教由父母中留守家中的那一位来处理,这是出于现实上的必要。作决定、处理财务、参加学校的家长会、带孩子去看医生,以及其他数不清的大小家务事,所有这些都成了留守家中的那一位一手承办的事。于是,许多留守妇女,甚至留守男士,在孩子面前展示的是“单亲”的形象。

肖文隽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说:

“说来好玩,从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就已把自己当成一位单亲了。而每当先生史利出差回家时,我让他全权负责他想管的事。至于管教孩子、督促他们做功课、定期帮助孩子练钢琴等,则由我管理。只有这样,我才能保护自己不致陷在‘单身’和‘已婚’两个对立角色状态中,感觉自己像是,个得了‘人格分裂症’的人。这样,史利在家当然很好,即使他不在家也无妨。孩子们早已习惯了我在一旁陪着他们。如果史利也在,那更好。”

远游出差者的另一半,无论是先生或太太,如果要想成功处理情况,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负其家中“掌握火权”的角色来,这对配偶出差所引发的孩了教育的真空无疑是一个填补。孩子不能在一个管理没有延续的、家规不明确的和甚至没有人管教的家庭内部环境中成长。

母权制能创造一致性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在电视影集世界里,许多家庭中的重大决定都足由一家之主的爸爸作出的;当然,妈妈的意见也被列入考虑,但却不是决定的。胡莉颇为前卫地说:

“我把包括一个丈夫、两个孩子、宠物狗在一起的这个家看成是一个公司,而我就是董事长,家中的一切全由我全权做主。丈丈经常出差在外,我需要有自主的管辖权而不用觉得歉疚。但在实施以前,我得和丈夫作很多次协商,之后,也花了相当一段时间来让包括孩子在内的家人习惯这种方式。”

以往,人们只是期望妇女能管管家务,仅此而已。一旦遇到重大事情须作出抉择,不是由丈夫来决策,就是两人共同商量,但最终的决定权恐怕还在丈夫手上。如今配偶出差远游了,导致留在家中的那一位得在必要的时候单独作出决定,哪怕决定的事项非常重大。虽然当事情牵涉到大笔的金钱花费或攸关性命的决定时,多数人仍会与在外出差的配偶进行商量,但由于出差远游者常常无法亲自在场,许多重大的责任便历史地直接由在家的那一位担负了起来。

鲁星是一个在安徽县城出生的姑娘,从小父母就亡故了,因而被寄养在孤儿院里。少女时期的鲁星认识了当时从S城来安徽插队落户的知青陈定华。这个见多识广的小伙子从落户的第一天起,就深深地吸引了她,引起她心灵的撞击。在山村里生活了整整五年后,陈定华突然被公社推荐到某矿山大学读书。离别生活了五年的穷山村,他们终于结下秦晋之好。先是四年的婚后分居生活,大学毕业后他又分在了离山村几百里地以外的铜矿当技术员。这时的鲁星却已在H省城安了家,找到了一份差强人意的工作。这一次,她真正意识到,往后她要和一位在铜矿里工作的人共组婚姻家庭生活,往往是相聚二十天后,分离四到六个月。

自从迁搬到省城工作并生了两个孩了后,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鲁星已习惯了自身的内心探索,并为自己及孩子建立了一个不靠陈定华而独立存在的生活方式。这多少是为厂应付陈定华那紊乱的工作日期表而不得已的做法。十多年后,孩子在她的抚育下开始迈入成人,她自己也在省城一个繁华地区拥有一家颇为新潮的美容院并亲任主理,这对一个县城人来说可算是一个不小的成功。但与丈夫聚少离多的婚姻生活仍不免产生不少问题。最近,她的一个女儿经医生诊断证实患了严重的心理失调症。鲁星想先和陈定华商量,再决定该怎么办,但是她一直无法和他联络上。他办公室的同仁告诉她,这些天他下矿作调研去了。医生则非常坚决地说,治疗工作必须马上开始,否则后果自负。她不得已作了自我决断,准备好了钱,便陪着女儿接受治疗。等到陈定华回来时,治疗工作早已展开一段时间了。

鲁星说:

“有时候他并不多完全赞同我作的决定,但是,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现状。我是留在家里的一半,一切由我做主,我必须尽我所能,作最好的决定。”

全权做主是一项重人的责任,但也提供个人许多成长机会。你会因为身负重责而不断埋怨,也会因为运用自身组织能力得当而把最终的成功视为配偶出差带来的良机。然而,值得指出的是,当婚姻家庭生活要经常为了配合出差远游者而作出有时是无奈的选择或决定,其对家庭生活可能同时带来另一些负面影响。在以下两节中我们将作进一步的分析。

谁是一家之主?

在出差配偶的家庭中,常会出现“谁是一家之主”的争论。当出差者回家后发现自己已失去家中的控制人权,这种把家人纳入到他是“一家之主”的思维轨道下的心态,顿时成了全家争论的焦点。倪新贤是P城“华尔街”的精英,他在金融界的专长受到那里人们的普遍敬仰。但是,有一天他发现常年因公出差远游在外,连家里的小狗都不认识他了,在家时间不多已使他无法掌控家中大局。妻子俨然成了大局的主控,处理家中一应大小事务,小到参加孩子学校的家长会,大到当家中发生紧急事件时须处变不惊地作出决断,表现出应变自如的能力。她当然不可能、也无法在出差丈夫一进大门时就把掌握大局的“权力”拱手相让。这种出差远游者对无法主控“家庭公司”所产生的失态心理,多半是个人自尊心使然。

“我小的时候,父母吵得最凶的时候,也就是爸爸刚出差回家。”段一民回溯道。

现在,他自己也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出差配偶。他又说:

“我妈妈绝不让爸爸反驳她说的话,但爸爸一定要反对她,为的只是要树立在家中的绝对权威。”

那么,出差配偶家庭该怎样做,才能在没有痛苦的争战中重新为自己界定合适的家庭角色呢?回答是,团队合作便是关键所在。著名的加拿大社会学家兼作家欧文·葛夫曼博士把团队定义为“为维持某计划中的特定情况而密切合作的一组人。”在现代婚姻家庭中,配偶中至少一位、甚至两位都有工作,并可能因公出差,那么,传统意义的“一家之主”的定位便应当扬弃,取而代之的是家庭团队领导人的角色,即把一家人看成是一组有共同目的的人,这样,在设立家庭目标、协商沟通、互相传导价值观、加强家庭情感的行为活动就将比较顺利;反之,则很难。在家庭和谐方面,出差远游配偶中成功人士李瞻向我们坦诚地道出了他是如何保持一个家庭的动态和谐的。他说:

“在我家中,淮是‘一家之主’这个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俩都希望在儿女的眼中,我们的家庭是一个团结协调的单位。所有的决定不由我一个人,也不由我太太来作,而是团队合作。我不在家时,掌管家中一切的毕竟是她。即使我们在作怎样的决定时也有意见相左的时候,我还是支持她。我不认为谁是一家之主有任何实际意义。”

配偶中无论哪一方在家中担当的只是一个配角,其在家中的“配角”功能同样举足轻重。无法想像,不能当好配角的人,又何德伺能能当好主角!经常出差的一方惟其不常在家,就更有趁在家时担负起和留守配偶一起共管家庭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也是对“教子亲子”的一个弥补,比如,与孩子共度“家庭质优时间”,参加到孩子活动的行列中去,带孩子到公园玩,帮助孩子补习功课,主动去孩子学校联系老师,与孩子作有意义的心灵沟通,等等。当好“配角”并不容易;当好“配角”,将填补出差者长期在外无法关照家庭、关照孩子的真空,更重要的,当好配角是留守配偶管教孩子、计划财务、操持家务的重要补充,对家庭,尤其对孩子的教育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出差家庭,没有“配角”是不完整的。

在“孩子一成人一孩子”的跷跷板上

出差远游配偶家庭中的孩子所展现出的将不仅仅是家庭管教方面的问题。由于孩子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他们在家中碰到的不一致便常常在教室中表现出来。一种叫“不完整的孩子”的正在与日俱增。G城的耀光国际中学是一所在当地颇有名气的私立学校,大公司的高层人物都纷纷把孩子送进这所学费昂贵的“贵族”学校就读。而这些孩子的父母亲中,至少有一个是经常出差的。于是,孩子眼中出现了许多不一致的现象。这个学校的负责人对我们说:

“这些孩子脸上会出现一种不完整的表情,做任何事用的都是一种不完整的方法。这样的孩子内心并不平静,做事也不能完全发挥功能。通常是,他们的母亲单独处理家中的一切,并负责管教他们。母亲又同时兼任父职。但是,当父亲出差回家,家里整个行事历又丧失了原来的秩序。很多母亲都向我倾吐,一个原本好端端的家,因为父亲出差回家而被搅和得一团糟。她们几乎都不希望孩子的父亲回来,因为他一回家,就扰乱了事情的整体连续性。紧接着,母亲要对单独所作的决定向他检讨,要把进展情况向他‘汇报’,对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要向他作出释解。”

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孩子出现r角色错位。当武禾离家出差时,他太太卢霞把儿子小安称为“家中的男人”。此时,小安便代替了父亲在家中的地位:他坐在爸爸常坐的椅子上,与妈妈讨论一天家中的事,连上床的时间也比平日晚得多。小安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知道水龙头为什么漏水;帮忙修剪后园的矮树丛;和妈妈一起外出,往往是由他先选好一家餐厅,然后把他的决定告诉妈妈。

在家中担任“小大人”的角色,几岁的小安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学校,当然就有了与人相处上的难处。有一时期,他真的好困惑何以小朋友对他的所作所为产生如此强烈的反感。在家中,他变得反权威起来,爸爸回家以后,小安动辄发脾气,甚至说脏话。而爸爸出差不在家时,他倒反而比较显得平静而且快乐。

卢霞在一旁看得真切:儿子在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相处时的沟通交谈都产生了困难,他只是在与成人相处时才显得自在。卢霞把这种现象归结于儿子的“成熟和聪慧”;但对于他好发脾气,她摊开双手埋怨自己不懂为什么小安会有这种行为举止。事实上,小安的问题在于,在不断地走马灯似的角色错位后,连他自己都闹不清他到底是什么:是大人还是小孩!爸爸在外出差时,他被当成家中的天之骄子,妈妈把他当成大人、家中惟一的男人来商量,不少在丈夫不在家时游移不定的决策都来自他那一方,小安着实享受的是大人的特权。总之,他运用孩子早熟的智慧与妈妈进行成人式的相处关系。

然而,每次当爸爸回家后,小安又迅速退居“孩子”的角色地位。这种现象也在他学校生活中显现了出来,因为在学校里他从来都没有被当成过大人,而是一个与同龄人一样十足的小孩;而他的思维方式却是成人般的。这种“孩子一成人一孩子”的跷跷板,怎能不让小安感到困惑且愤怒?

调节家中的“温度”

你是否曾有过以下经验:当你觉得屋内温度太冷,把空调温度调高时,你的配偶却很生气你将温度调高,说原来的非常适宜,又把调温器调至原来的低温。你被他的“不客气”激怒了,冲过去再度把温度调高。这一次,你的行动已多少带有报复性。对面的他当然不遑多让,干脆将门窗打开,让冷风吹进来。于是,在你们之间爆发了一场争战。

婚姻家庭常常有这类事情发生:配偶的某种举动会引发另一半情绪上的反应,从而使事情变得不可收拾。临时被通知商务出差、在外遭受意外以及由出差引发的孩子教育和家务等问题,只是这类家庭情况中的几种,它足以摧毁原本很好的家庭气氛,以至到最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精神被消磨殆尽。

从心理学角度看,造成婚姻配偶挫折感、愤怒感的常常是一些远非配偶双方所能控制的因素。在出差配偶家庭中,无法控制的因素包括被动商务出差、不得已迁居、出差期家里发生意外,还有出差行程活动排得又满又长,你为不能分担妻子的家务、照顾幼小的孩子、参加孩子原先已定的学校活动等而感分身无术。

有一次,我有幸聆听K城“基督青年会”的家庭心理顾问兼副会长提到某次强烈地震后他去该地担任心理辅导的情况。他特别谈到地震对青少年所造成的影响。他说,这些青少年情绪上的困惑来自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所有他们认为坚固、不会动摇的东西,忽然间都摇晃震荡起来;他们认为屹立不倒的东西刹那间都摇晃跳动起来。整个世界都在转动,他们的观点从此发生转变。在有出差配偶的婚姻家庭里,很可能有像遭到地震那样的感觉:行事历不断变更,原本固定的家庭特殊日子(孩子的生日、假期、原定带孩子出游度假等)都在改变,困惑、愤怒和怨恨因之而生。

生活中虽然有许多婚姻配偶无法掌控的事,但他们又都执着地希望有一个可供休憩的避风港,一个温度适宜静静的幸福的港湾,这个港湾就是家。这个家、家中的你就是一个调温器,而不是一个随外界冷暖改变温度的温度计,当情绪因为家庭生活的压力点起伏不定的时候,你将随时保时设定好家中的温度。要成功应付配偶出差带来的婚姻家庭的一切变动,你须随时弹性调整,当好一个调温器而不是温度计。下面是一些家庭“调温”的处理技巧,不妨可以用来试试。

一天的开始

让我们用一天的开始作为本节讨论的源头。

试想一下,每天早上,你及你的家人用怎样的方式从沉睡中醒来?在震耳欲聋的闹钟声中,还是在女儿说她的裙子不见了的尖叫声中……

多年前,我就发现,一个人每天醒来的五分钟时间里能决定~天中的行事效力。这样说并不夸张。如果早上你被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铃吵醒,然后你在电话里对着这个陌生人没声好气地说“你打错了”,很可能那一天你眼中的人和事都会不顺眼。我相信,当你在家人或孩子的轻轻安抚下,对着你低声耳语时醒来,你的感觉恐怕比被闹钟吵醒要愉快得多。因此,现在就动手调节你的家庭,做法是控制家人醒来的方式。

丈夫苏智和我都是新闻迷。每天早晨,当被床头柜上的那台收音机上的“小不点儿”轻轻叫醒后,我们便开始收听晨间新闻。然后,我们两人中的一个便会去叫醒健华和英婕,先是打开一盏亮度中等的灯,一边轻揉他们的背,一边慢慢地将他们唤醒:

“早安!今天是星期一,你又要开始新的一周的上课了”。

我们也用其他的话让他们觉得起床、开始新的一天是一件感觉美好的事,例如:

“早安!还有三天就要到周末了!”

这花不了五分钟时间的“唤醒法”,会带给你、你的家人以及孩子平和一天的开始。

何不来一点幽默

现在,你的一天开始了,该做的事排得满满的,而下午你又将告别家人和孩子,要去一个遥远的地方出差。这时,当孩子不小心把你刚刚泡沏的茶打翻了,将你的报告纸溅得满是水。这一定是一件恼人的事!你会对着年幼无知的孩子吼叫吗?何不将事情作冷处理呢?来点小小幽默如何?如果你能养成用幽默的方式来缓和原本紧张、凝重的气氛,你本人就会处在一个平和的心境中,你的家人会如此,孩子也喜欢。更重要的是,你化解了一场恼人的家庭纷争。

《天才老爹》是一部席卷全美国颇受欢迎的家庭伦理片,片中孩子的老爸就是用娴熟的幽默来处理家庭人际关系的。片中的一幕,他的女儿把电视机的音量开到最大声。这时,他没有对着女儿大声地吼叫,像通常人们说的那样:“还不快把那鬼玩意儿关小点声!不然,我就揍你。”而是奔进女儿的房间,亲手把音量调小,然后带着故作惊悚的表情说,“巨大的音乐声灌人他的耳朵,冲入他的脑袋,击打他的脑子,使他不支倒地。”仅仅三十秒钟的幽默,把女儿逗得格格大笑,接着是孩子向老爸的道歉。天才老爹为家庭调节了一个适宜的“温度”。

“暂停”时间

远游出差者都有一种时间不够支用的紧迫感:他们常常有久多要做的事,太多要去的地方,太多要完成的工作,太多要赶搭的飞机,太多要见的人;出差回来后,他们又有人多的事务缠身,又要面对孩子太多的缠绕。他们整天奔忙,连喘气的时间也没有。

早年,我就因为经常出差而经常忙乱不堪:有一次,送孩子到学校后我就要起程去公差,就在火车要开的半个小时,我坐在候车室里忽然想起一个必备的文件遗忘在家,于是急急忙忙叫了辆出租车赶回家。跳下车,跑进屋,慌乱中找出那份文件,又冲出来跳上另一辆出租车。待赶到月台时,火车已在几分钟前开出,留下我一个人站在月台上发呆。有一次,女儿鲍英婕在看一本故事书,突然抬头对我说:

“妈,你知道吗,我觉得你好像这本故事书里的‘匆忙先生’!因为你到哪里都是个‘赶’字!”

这就是我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时间诚宝贵,但出差者常过于夸大自己时间的紧迫。且慢,请稍事休息一下。你需要叫“暂停”,哪怕·分钟,与家人来一个平静的接触。于是,在我家,一个称之为“一分钟拥抱”的建议便于焉产生。整整一分钟,我们全家放下手边的任何事情,展开双臂,互相拥抱;此时,没有语言,有的是“无声胜有声”的心有灵犀。在赶出差、赶飞机、赶约会或做其他任何活动,一分钟的时间不会造成任何差别,但是,仅仅一分钟的安静和接触却能弥补繁忙的出差给你带来的亲情上的疏漏,加强你与所爱的家人间的情感交流,哪怕只是一分钟,都是弥足珍贵的。因此在我家里,任何时间、任何一员,只要觉得有需要,都可以暂停手边的事,与另一成员作:“一分钟拥抱”,没有人会抗议说时间不够。增进家人感情上的联接,一分钟的时间是随时做得到的。

家庭会议

胡莉把家庭看成是一家公司的观点也许是不无道理的。你只要想想,一个家庭有多少家政上的责任、个人、亲属和社交上的义务,还有生活中其他方方面面的层面要顾及,就知道将家庭看作是一家公司是不无道理了。一家经营成功的公司,不可能在缺少、甚至没有协商沟通的方式下运作。而一个以公司形式来运作的家庭,“家庭联席会”就不能缺少。

家庭会议是全家人在一起共同讨论行事历、家庭事务,设立家庭目标,交流亲情、亲子关系,协商和沟通以致解决家庭问题、家人和谐一致的聚会。家庭会议中也是家庭成员在工作、学习之余、出差者归家之余情感、委屈、怨气宣泄的场所,更是家庭成员从喧嚣尘世中回家来找到的一块静静的幸福的“避风港湾”。如果可能的话,尽量把开会的日期定在出差远游者在家(出发前或回家后)的时候。在我家,我还会想方设法使家庭会变得更具温馨和浪漫色彩,准备一道精美的甜食,给家庭成员一份意外的惊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家庭会议是不定期的,但却是生活中一件固定的不能改变的制度。

会中讨论的第一件事,应是即将来临的那个星期的行事历,如此可让家中每一成员都对那个星期的特殊活动有所思想准备,例如,爸爸或妈妈是在家还是出远门;如果要出差,是去什么地方,要去多久,怎样联系,等等。

会中讨论的第二件事是孩子有些什么特殊活动。出差远游者的的爸爸或妈妈可用笔记下那些他/她想参加的学校活动,或由孩子把录音机带到活动现场录音。这样,即使他们因出差之故不能亲自参加孩子学校活动,例如,孩子的演唱会、足球或篮球季赛、游泳选拔赛,待他们回家后也可以从录音中听到表演或比赛的热烈场面。表扬和接受表扬应当成为家庭会议中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家庭会议是当着全家人的面,赞美某个成员某件事做得很好的一个难得机会,特别对孩子,虽然赞扬孩子不一定在家庭会议中才有。对孩子自然适时的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因为父母是告诉他们这些话的少数人之一,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处在情绪低潮、甚至逆境中的孩子振奋起精神来。

家庭会议同时也是家庭成员发怨言的场所,在会议中尽情表达,为的是大家一起群策群力商讨解决问题。同时,做父母的也有义务把孩子的错误言行及时指出来,因为这样做是帮助他们应付外在真实世界的不可或缺的方法。当他们犯错的时候,旁人也许也会告诉他们,但所用的方法却很少顾及到是否会伤害他们的感情,很少循循善诱;而家庭则是一个他们能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会错的疏导之地。

设定“一周目标”

设定日标能营造一种朝着目标不断迈进的“追求效应”。对孩子来说,目标常以梦想或愿望的形态出现,他们会说,“我将来要成为一个骑马师”、“我以后要当一名医生”或者“歌星”。梦想是令人心驰神往的,但梦想的实现却不能光靠空想,孩子梦想的实现,需要父母理性的引导和规划,将孩子早期对事物虚幻的、不真实的、不确定的梦想转化为在认识和信念基础之上的理想,实现理想这个目标,就必须教育孩子对所向往的日标及其实现要有情感,要有追求理想目标的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既然理想指向的是未来的目标,那么,父母就必须知道自己的孩子为达成目标投入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不会使理想成为“画饼充饥”的空想。

在我们家中,一周家庭目标的制订和达成充满了人情味。原本讨论一周行事历是一件头等重要的事情,然后再讨论目标。可张智若夫妇却将家庭目标的设定常常现挪到了第一议程。据说,这使他们感觉良好。他们各自轮流写下家庭成员中一周要完成的职责和任务。例如,他们会在一张纸上写下:

健华(儿子):不必人人叫,主动喂猫。

英婕(女儿):清理衣橱。

妈妈:完成杂志社的稿约。

爸爸:在出差的空隙记住给空气清洁器换上新的滤纸。

这张纸被用磁铁吸在冰箱显眼的地方,以示提醒。下一次重订新一周家庭目标时,家中的某个成员(通常是健华或英婕)会将那张纸取下来,然后大声宣读上星期每个成员实施目标的情况;名字被念到的人,说一声“做到了”,或者说“这次没做到。”健华总是调皮地喜欢在做到者的旁边注上“万岁”字样,在没做到者的后面写上“丢脸”。“丢脸”的“桂冠”常常是忙于出差的爸爸夺得。这时,两个孩子总会在一旁幸灾乐祸地对着父亲笑。整个过程都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进行,倒不在于这件事本身有多少效用,但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颇具亲合力的家庭。即便出差远游给家庭带来再大负面的不良影响,在如此家庭氛围下,还有什么不能用协商沟通来达到和谐一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