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味明朝
6058800000009

第9章 仁宣之治

明成祖朱棣一生尚武,一生亲御驾征无数。终于在永乐二十二年,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炽即帝位,改年号洪熙,是为明仁宗。朱高炽,明成祖的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生母是徐达之女徐皇后。洪武时期,朱高炽就立为燕王世子,皇祖朱元璋的欣赏他的儒雅与仁爱。朱高炽身才肥胖,走路十分吃力,只能靠两个内侍搀扶着行动,行动慢慢吞吞,跌跌撞撞,对于生性好武的明成祖来说,这个以宽厚仁孝出名的长子,还是觉得次子朱高煦和自己相像。但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却文武双全,最得明成祖朱棣喜爱。加上长子继业的传统,所以最终还是朱高炽成为太子,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再立14岁的朱瞻基为皇太孙,表明了明成祖要把皇位传于朱高炽的决心。事实证明朱棣确实目光如炬,正是他的这个儿子和孙子,开创了明初盛世,史称“仁宣之治”。

洪熙元年,仁宗皇帝病发猝死,终年四十七岁,尽管明仁宗在位不到一年。但他对大明江山的贡献无庸质疑,明成祖期热衷于军事,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争,朱高炽掌管朝中政务,使自己的政策得到很好推行,已经为“仁宣之治”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仁宗驾崩时,当时太子朱瞻基还在南京,皇叔朱高煦打算在朱瞻基奔丧的时候半路截杀,然后自立为帝。但朱瞻基在父亲病重后立即日夜兼程赶到了北京,赢得了先机。当时朱高煦没有料到朱瞻基会来的如此之早,还没有将埋伏设好。

宣宗即位之后着手扶植自己的军事力量,准备抵御外藩的挑战。皇叔朱高煦当初在靖难之役战功赫赫,始终没放弃武力夺权的野心。现在仁宗病逝,新皇即位,政局未稳,正是天赐良机。于是他像父亲朱棣一样扯起了“清君侧”的大旗,举兵谋反。

早有防范的宣宗皇帝下御驾亲征,声势压倒了叛军,而且朱高煦势力已被暗中瓦解,事先相约共同起兵的几路人马都按兵不动,明军很快就平息了叛军,大势已去的朱高煦弃城投降。宣宗展现了仁厚的一面,没杀皇叔朱高煦,仅仅将他软禁在起来。

明宣宗政治开明,任人唯贤,一时间人才济济。朝中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可以信赖的官员。再加上爷爷和父亲之前打下的良好基础,使得当时政通仁和,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繁荣,终于迎来了中国历史上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又一盛世——仁宣之治。

点评:

靖难之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变。朱棣在众兄弟中自小就倍受父亲的钟爱。朱元璋也认为朱棣酷似自己。他年轻起就负责北部防御蒙古侵扰的任务,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在军中树立了很高威望。而朱元璋让儿子们封藩的策略,也导致了割据势力的膨胀。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面对这位对皇位虎视眈眈的叔叔又能怎么办呢?

皇朝霸业历来只有成王败寇,而没有什么对错。朱棣以臣子的身份谋篡了侄子的皇位,从中国古代道德观念上来,应该受到历史的谴责。但是在政治角度来讲,朱棣在位其间功勋卓著,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派遣郑和下西洋,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经济政治中心北移到北京,对加强北方边塞的驻守,巩固国家统一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北京从此定都500多年,从而确立了北京成为了全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地位。这次政变对中中国历史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

相关链接:

朱棣小传

明成祖朱棣,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死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母是孝慈高皇后。另一说法说他是朝鲜进贡的妃子所生。

朱棣11岁封为燕王,封地北平。建文元年(1399)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三年之后攻占京师(今江苏南京),并夺取帝位。改年号永乐,立妃徐氏为皇后。永乐四年(1406)决定营建北京宫殿,准备迁都北京。永乐七年(1409)派亦失哈等设置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永乐十八年(1420)北京宫殿建成。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迁都北京,以南京作为留都。永乐皇帝朱棣是紫禁城里的第一个皇帝,也是明代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二十二年,在明代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颇多作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防止类似“靖难”事件在度发生,解除藩王兵权,甚至杀害了好几位藩王。巩固中央集权,重用宦官,设置东厂,加强了中央的情报控制。但也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先列。多次派兵打击蒙古贵族的势力,巩固北部边疆。曾派郑和出使南洋等地,远到东非,使中国与亚非各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得到促进。来到明命并入贡的使者多达三十多个国家。曾命解缙学士等编纂《永乐大典》,以保存大量古代文化典籍。永乐二十二年(1424)出征北疆,七月卒于征途榆木川。后尊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北京昌平明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改上尊谥曰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

郑和小传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他的父亲与祖父都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了解异域生活,精通航海。在明朝统一云南之战中,郑和被俘虏带到南京,受宫刑成了宦官。后分配到北平燕王府中服役。

郑和为人学习刻苦、勤劳谨慎,很快赢得了燕王朱棣的信任,成为燕王的贴身侍卫。这时的郑和的才干和领袖气质开始逐渐展现,在“靖难之役”中,郑和随朱棣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朱棣夺取帝位的重要功臣。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对跟随自己的武将文臣加以提升重用。朱棣赐“郑”姓与郑和,升为内官监太监,因为他小名“三保”,所以人们也称他为“三保太监”。

郑和能成辉煌的航海事业有得天独厚的机遇和自身良好的条件。早年积累的航海知识,宗教知识加让郑和对对南洋诸国的风土人情有深的了解。而作为朱棣的亲信与随从的身份也让皇家可以信任和依靠。这就促使朝廷在寻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选时,首先就想到了郑和。郑和能力才智,在内侍当中无人可比,无疑是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

在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初,郑和按照开始策划和安排航海事业。经过刻苦学习和早期的航海活实践,郑和能熟练分析和运用航海图,并熟练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等知识技术。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的27年时间里,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先后七次航海,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曾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其足迹遍及沿岸的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七下西洋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丰富的知识和统帅千军的才干。

荒唐皇帝荒唐事,误国误民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