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味明朝
6058800000037

第37章 思想家王阳明

王守仁是浙江余姚人,因他曾独居在绍兴阳明洞中,后又创办阳明书院,所以世人将他称为阳明先生。在我国古代诸多思想家中,王阳明是其中很特殊的一位。他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而且又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名将。中国历代儒家学者都是满口子曰诗云,摇头晃脑的老学究形象,与战场上壮怀激烈、身先士卒的名将形象实在相去甚远。纵然中国历史上有周瑜那样,羽扇纶巾、挥斥方遒的儒将。也绝不成为王守仁这样的学者、思想家。

王守仁幼年顽皮,喜好习武,并没让人看到他身上有丝毫哲学家的影子。成年以后王守仁一面热衷于弓术及兵法,兴趣也开始转向于文学。后来科举中及第而出仕。很快就因为得罪了权倾一时的宦官刘瑾,在被流放到了贵阳。在这里发生了哲学史上有名的“龙场顿悟”事件,从此以后他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反对僵化的程朱理学,将陆九渊为首的心学一派发扬光大,集前代大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程朱理学一直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明中期以后,由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封建危机加深,地主阶级思想家感到有必要将哲学思想改变形式,以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这就是王守仁心学产生的社会背景。王守仁提出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心外无物。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没有人的意念活动,就没有客观事物。同时还提出了“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所以说“心即理”。而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而王守仁却认为是人们心中所固有的,这就是他所谓的“良知”。王守仁主张,要认识“理”,认识“良知”,其途径不是通过实践,而是到心中去体会先验的伦理道德观念。从而可以主动自觉地为善去恶,用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换而言之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消除一切反抗的念头,从心底深处服从封建统治。虽然王守仁的哲学本质是维护封建统治,但在起理论中出现了启蒙主义的萌芽,主张行知合一,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

王守仁的学开始是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开始与程朱学派分庭抗礼,影响很大。他最主要的哲学著作《传习录》和《大学问》,在当时都很受欢迎。他广收门徒,思想遍及全国。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经过其弟子的努力,他的学说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王守仁一生还立下了军功赫赫,曾经平定了“宸濠之乱”。刘瑾被倒台之后,王守仁被重新起用。此时南京的宁王起兵造反了。宁王家乃是明朝最有势力的藩王,拥有以南昌为中心的长江中游的广大领地,据称私有七万军队。当时正是武宗正德皇帝沉溺于淫乐、荒废国政之际,宁王暗中与朝中奸臣们串通一气,决心取而代之,准备以武力夺取天下。

此时担任佥都御吏的王守仁,正在在福建镇压了民众反叛返回南京。察知了宁王的叛乱计划,于是召集了附近的军队,直指南昌城。宁王害怕根据地被夺,慌忙率军返回,结果被王守仁伏击。双方共十四万的大军在鄱阳湖畔展开大战。王守仁三日之内就将宁王完全逼至绝境。平叛前后总共不过花了三十五天。

而此时昏庸的正德皇帝却自封为“威武大将军”,正要领军南下。走到半路,却听说叛乱已经被王守仁平定了,觉得很扫兴。于是在一帮小人的策划下,将宁王被放了,上演了一出天子重捉叛贼的闹剧。虽然王阳明的思想和行为,为维护明王朝的统治起了积极作用,但他在那以后也没能得到朝廷重用。

明朝历代皇帝年表

帝位(姓名) 年号(在位时间) 即位时间

太祖(朱元璋) 洪武(31) 1368

惠帝(~允坟) 建文(4) 1399

成祖(~棣) 永乐(22) 1403

仁宗(~高炽) 洪熙(1) 1425

宜宗(~瞻基) 宜德(10) 1426

英宗(~祁镇) 正统(14) 1436

代宗(~祁钰) 景泰(8) 1450

英宗(~祁镇) 天顺(8) 1457

宪宗(~见深) 成化(23) 1465

孝宗(~佑樘) 弘治(18) 1488

武宗(~厚照) 正德(16) 1506

世宗(~厚熄) 嘉靖(45) 1522

穆宗(~载曩) 隆庆(6) 1576

神宗(~埔钧) 万历(48) 1573

光宗(~常洛) 泰昌(1) 1620

熹宗(~由校) 天启(7) 1621

思宗(~由检) 祟桢(17) 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