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我携妻带子回家过年。
儿子是第一次见他的奶奶,母亲是第一次见她的孙子。我远远地叫了声妈,母亲搂着孙子亲了又亲,不舍得放下。然后,母亲抹了抹眼泪,和妻子说话。
我多年漂泊异乡,后在一个南方的小城定居下来,这买房、孩子上学都是一笔笔不小的开支,日子过得跟车轮上的链条紧巴巴的。回老家一看,乡亲们大多裹着一身名牌,珠光宝气的。只有父母这一辈的人倒还是一身简朴。十二、三岁的侄儿建仁更是一身名牌,我估摸着这身着装不下两千来元。倒是我的儿子衣着朴素,显得寒碜得很。
吃饭时,母亲最后从厨房里笑呵呵地出来了,手里托着两大盘菜——泥鳅钻豆腐,香味飘过来,跟萦绕在记忆里的香味一模一样。
泥鳅钻豆腐是母亲的拿手菜,母亲一年也做不上两三回,好不容易做上一回,那味道在我们心中越煮越馋。
一盘母亲搁在妻子和儿子的面前,另一盘搁在我的面前。我将它转移到了父亲的面前。
弟弟说,妈知道了哥要回家过年,谁也拦不住,二九天挽起裤腿赤脚下到水田里,在田后沟里掏泥鳅,翻遍了不知多少条田后沟,才掏得了三两斤泥鳅。母亲用清水养着,一天换两次水,就这样养了十多天,泥鳅将泥腥味吐得一干二净。
我心里一热,问,妈冻伤了脚没有?这泥鳅我怎么能咽得下!
母亲说,一点事都没有,我这脚再冷的天也受得了,你都多少年没吃上……
这些年山珍海味也吃过一些,但在我心里,就是比不上母亲做的这道菜。
儿子喜形于色,说,奶奶,爸爸常对我和妈妈说奶奶做的这道菜好吃,能让人记一辈子。
母亲笑吟吟地说,文文,多吃些。奶奶明天还给你做。
谁也没想到,侄儿建仁突然起身将文文面前的那盘泥鳅钻豆腐抢到了他的面前。
一桌的人都愣了。母亲笑呵呵地说,建仁,文文是第一次回老家,还没尝过奶奶做的泥鳅豆腐……
建仁当仁不让地说,奶奶,我也是你的孙子,你偏袒文文……
父亲也说,建仁,你是哥哥,就该让着文文。
弟弟的脸色变得很难堪,扬起的巴掌落在了建仁身上。
建仁哭喊着,跳着叫我不活了之类的话。
弟弟又扬起了巴掌。
我忙拦住弟弟。弟弟失望地叹了口气说,建仁打小娇生惯养,现在成了这个样子。
父亲和母亲一起去安抚建仁去了。
这时,谁也没有动筷,我和弟弟闲扯着一些乡村的事。
平息了建仁,父母亲才一起回到餐桌上。
儿子说,爷爷奶奶,你们吃,菜快凉了。
母亲便夸文文懂事。
建仁回到了餐桌上,仍霸占着那盘菜。这时再也没人去招惹他了。
父亲一个劲地给文文夹菜。儿子细心地尝了一口豆腐,说奶奶做的这道菜真好吃,也让我记上一辈子。
我说,奶奶为了做这道菜,三九天赤脚下到水田里掏泥鳅,差点冻伤了脚。
文文认真地看着母亲说,奶奶,以后可不许再这样了,您要是冻坏了脚,这泥鳅再好吃我和爸爸也吃不出味道。文文站起身,给爷爷奶奶夹菜,说爷爷奶奶,你们也吃呀。
大家都很感慨。弟弟有些羡慕地看了看我。
母亲有些感动,似乎第一次享受到来自孙辈的孝敬。
弟弟说,文文这孩子,跟当年的我们一样。弟弟似乎在文文身上找到了当年我们的影子。
母亲说,那时家里穷,田里泥鳅多,可一年却买不上几回豆腐,一个冬天只能做上两三回。
奶奶,我知道,那时好不容易做上一回泥鳅钻豆腐,谁也不舍得吃,你让我我让你,一盘泥鳅豆腐竟吃上好几餐……
母亲的眼里已涌出了泪花。一家人都沉浸在往事里。
大伯爸爸真是大傻帽,这么好吃的还让什么,一年又能吃上几回。建仁突然丢来了一句。
一桌子人都给炸呆了。
弟弟的脸气绿了,又突地扬起了巴掌。
这回我及时拦住弟弟,说建仁这孩子,平时要多让他明白生活的道理。
母亲的那道拿手菜,这回我竟没有去尝上一口,时过境迁,恐怕再也寻不到当年的味道了,倒是有一股苦涩无端地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