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黄先生消化了我讲的五行理论,于是我举了一个例子,通过用五行理论的分析来帮助他理解:
55岁的钱先生由于肝阴不足而产生眩晕、后脑闷胀、性情急躁、失眠、多梦、耳鸣、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症状。
本证的病因是肝阴不足。由于肾为肝的母,心为肝的子,因此肝病通常会牵累到肾与心。
肝阴不足,无力生子而累及心,这就是常说的“母病及子”。而肾是肝的母,肝的功能不足时,会向母亲求救,累及母亲生病,即为“子病及母”。
……这个案例中,钱先生多梦耳鸣是由肾阴虚损引起的,而失眠则是由于心肾不交引起的。而通过五行的母子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就会很快明白为什么肾阴不足会引起心与肾的病了。我针对钱先生的病因开了调补肝肾、养心安神的安神补心丸给他,一个疗程就治愈了。
黄先生点点头:“哦,原来‘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是运用五行理论解释的啊,但是五行中的一行病了就一定会累及它的母亲或儿子生病吗?”
“不一定,我还是详细讲解一下吧。”
第一,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它的子行,导致母子两行都异常的改变。母病及子较为常见的有两类:
一是母行虚弱,累及子行,导致母子两行都虚弱,即所谓“母能令子虚”。如水虚不能滋木,引起木行也不足,以致水竭木枯,母子俱衰。临床上常见的肾精亏虚,精不化血,引起肝血不足,终致肝肾阴虚的病变,就是此类。
二是母行过亢,引起其子行也盛,导致母子两行皆亢。如木行过亢,可引起火行过旺,导致木火都很旺盛。临床上常见的肝火亢盛引致心火也会亢盛,出现心肝火旺的病变,即属此类。
第二,子病及母
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它的母行,导致子母两行都异常的变化。子病及母较为常见的有三类:
一是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也偏亢,以致子母两行皆亢,所谓“子能令母实”,一般称为“子病犯母”。如临床上可见心火过亢,引起肝火也旺,最终导致心肝火旺的病理变化。
二是子行亢盛,劫夺母行,导致母行衰弱,可称为“子盗母气”。如临床上可见肝火亢盛,下劫肾阴,终致肝肾都阴虚的病理变化。
三是子行虚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也不足,古有称其为“子不养母”。如临床上可见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也不足,终致心肝两虚的病理变化。
第三,及子与及母的关系
母病及子与子病及母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两者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或相继出现。
五行中的任何一行过于亢盛,既可引起其子行也偏盛,导致母子两行俱盛,也可因其过亢而劫夺母行,导致“子盗母气”。如临床所见的肝的气火旺盛,既可发展而为心肝火旺(母病及子),也可传变为肝肾水亏(子盗母气)。
五行中的任何一行过于不足,既可下及子行,也可上累母行,均可出现母子两行俱虚。如临床所见的肝的阴血不足,既可发展为心肝血虚(母病及子),也可传变为肝肾阴虚(子病犯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