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莫奈艺术书简
6050700000003

第3章 成长历程

与勒·阿弗尔宁静舒适的田园相比,巴黎则是另一个世界。繁华、喧闹、充满新鲜和刺激。拿破仑三世统治下的第三帝国,经济上向现代化迈进,商业中产者转化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巴黎以其大银行、大百货商场、大工厂和新闻、电报而成为欧洲最豪华、最时髦的都市。

巴黎画坛上更是派别林立:学院派、浪漫派、写实派各领风骚,针锋相对。学院派步古典派后尘,绘画经常取材于古代希腊、罗马神话的历史故事,手法崇尚工整精密,重素描,轻色彩,却丢失了早期古典派貌似摹古,实则“借古喻今”,以古代的英雄传说,颂扬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而流于陈陈相因地铺叙古代故事。他们力图表现一种“象征无尽繁荣和稳定”的文化艺术,以迎合新兴的资产阶级贵族们的口味。他们成为法国艺坛上的一股保守力量,盘距在官方“法兰西美术学院”。领袖安格尔认为其阵地固若金汤,对意见不同者都视为异端邪说。学院用长期形成的一套创作方法和教学体系来维护画坛秩序。建筑家奥列·勒·丢克曾经对它做了尖刻的分析:“青年美术家进了美术专校,获得了奖章……是付出这样的代价得来的:在教授集团所划的圈子内老老实实不乱动,驯服地踏着常规,只能有这个教授集团所准许有的思想,尤其是不能表露出胆敢有任何属于自己的意见……。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学生当中庸才自然比有天才的人多些,他们大多数自甘墨守陈规。要是有显出多少倾心于创造的人,便会受到难堪的嘲笑。一个如果不随波逐流就会受到老师们鄙视、同学们讥笑、父母们恐吓的可怜人,怎可能有足够的力量、足够的自信心和足够的勇气去反抗这个束缚,而自由地走属于自己的路呢?”学院派不仅束缚艺术上的创新,并且掌握特权:对于“沙龙”展出作品的评审,以及到罗马留学的“优等生”的选拔,都加以垄断。

“沙龙”在法语中本意是“客厅”。在贵族社会里,权势人家的沙龙,常常成为社会名流、诗人、画家等聚会之所。由官方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全国美术展览,也称之为“沙龙”。画家们的作品只有在沙龙展出,才能获得名誉,作品才能一纸千金,被富有人家所收藏。沙龙不但决定画家们事业的成功与失败,而且影响他们生活贫困或富足。沙龙使画家们不敢越雷池一步,甘愿“牺牲所有纯真的色彩与活力”,导致“沙龙展览会上的平凡的艺术,是由同一双手从同一模型里翻出的两千幅画”。

通往科学与成功的道路虽然从来都是荆棘丛生,却终究挡不住人类健康而进步的力量。在安格尔构筑的“色彩是虚构的。线条万岁!”的大厅里,一个声音震聋发聩,“线条就是色彩!”青年画家德拉克洛瓦一马当先。他取材于中古的传说及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等的文学作品,创作出热情洋溢的油画《但丁与维吉尔》,用鲜明强烈的色彩、动荡变化的构图开创了绘画中的浪漫派。学院派跟浪漫派一交锋便剑拔弩张。艺术家、收藏家和批评家都公开地分成两个敌对的阵营,“安格尔”和“德拉克洛瓦”成为艺术界的两个战斗口号。在浪漫派的推动下一些直接描绘平民生活和人间风光的作品逐渐产生。可是,他们还不能完全摆脱宗教、神话、宫廷、贵族的题材以及所谓“高雅的风格”。作家爱德蒙·丢朗提在一篇立论绘画的文章中埋怨当时有太多的“希腊情调、罗马情调、16、17、18世纪的情调,只是绝对没有19世纪的情调!”他告诉画家们:“古代的人创造他所看见的东西,而你们创造你们所见到的东西吧!”艺术领域的旧秩序已四面楚歌,但谁来撬动那腐朽的根基?民众既然已经开始从沉睡中觉醒,谁来打开他们的眼界,使他们看到新岁月的曙光初照在世界上的美丽光华?在这样一个人们已经普遍使用轮船、火车、自动纺纱机时代,法国艺术界还紧紧地抓住耶稣、圣母、丘比特、维纳斯等神祗不放,这不成为一种时代的顽症了吗?许多画家企图另辟蹊径,其中态度最鲜明、行动最勇敢的是古斯塔·库尔贝,他亮出了写实派的旗号。

提倡“绘画必须描绘现实生活”的论调,惊世骇俗。一大群优秀的画家纷纷加盟。在新派艺术家们最常出入的咖啡馆、啤酒店里掀起了喧然大波。烈士啤酒店的两间香烟弥漫的房间里常为作家、诗人、新闻记者以及各种画派的人物挤得满满的。在摆满啤酒的桌子旁,环绕着库尔贝奋力鼓吹的现实主义,人人唇枪舌剑。诗人费南德·德斯诺发表了一篇向学院派、浪漫派挑战式的檄文,他兴奋地说到:“让我们多少是自己的吧!即使我们自己可能是丑陋的!除了存在的东西,或者至少是我们所见的,我们所知的,我们亲身经历的东西之外,我们不要去写,不要去画任何东西。我们不要任何教师和学生……我们唯一的原则是独立、真诚与个人主义。”“‘不管是美或丑的形象都能完成艺术的目的’。现实主义不必作为美或丑的保卫者,我们有权利把所存在的和我们见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艺术从天国回到人间,带着“真”的光环,拨响人性的琴弦,在人们内心深处引起共鸣。库尔贝创作《敲石头的工人》;杜米埃用大量的石版画描绘城市风俗世态;米勒长期在农村过着贫苦的生活。散居在巴比松地区的一群风景画家,如杜比依、特罗扬等,沉默无声地直观自然,创作各种风格的风景画……。他们相信,触目的真实比漂亮的谎言要美,泥土之中比巴黎所有的沙龙有更多的富于诗意的东西。

他们把性格看得比外貌更重要,把赤裸裸的现实看得比法国全部财富的价值更高。如此,他们的作品大部分遭到官方沙龙的严厉拒绝则是意料之中的事。库尔贝想通过正常渠道赢得观众的企图没有成功,就单独在官方展览会旁边搭了一个木棚,举行了一次“对抗性”的个人创作画展。他在门上挂了一块大牌子,上面写着:“写实主义库尔贝”,自己就睡在棚顶上。画展的第一天清晨,有些人出于好奇,被吸引到他的木棚前面。库尔贝刚刚起床。在兴奋之中,他忘了自己还穿着绒布睡衣,就跑下去冲进画廊,站在自己的作品前面,对着进来参观的人喊道:“看!多美的画呵!多么动人呵!简直难以置信!够叫你吃惊的!”这就是当时的革新派为了吸引公众注意所作的狂热而往往是滑稽可笑的尝试。但是,他们绝不媚俗,绝不随波逐流;他们遗世傲立,倔强地撑起一片真实的天空。正如米勒宣称的那样:“我决不屈从,我决不让巴黎的沙龙艺术强加于我。我生来就是一个农民,到死也是个农民。”而莫奈,一个从勒·阿弗尔到巴黎艺术殿堂来求拜的朝圣者,一个酷爱艺术的年轻人,还未曾领略这画坛的风风雨雨。他刚刚抵达这个举世闻名的艺术之都,以一个乡下孩子惊奇而惶惑的眼光打量着陌生的四周:繁忙而热闹的大街;表情漠然、行色匆匆的路人;高傲无情的摩天大楼;琳琅满目、干净整洁的商店……他试图做出一点儿礼貌的殷勤,得到的仅是令人沮丧的白眼。高耸入云的艾菲尔铁塔骄傲地漠视着脚下膜拜的人们。今天,它看见了莫奈那童真未泯、热烈而渴求的眼光,它仿佛笑了,认为自己又增添了一个虔诚的信徒。不料,15年后,这位当初身量未足的乡下孩子却毅然推翻法国画坛上的冰冷的“艾菲尔铁塔”,用温暖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培养出一丛新的艺术之花。

莫奈很幸运,他一开始正式作画就受到法国著名风景画家布丹的指导,他的航船一直就高扬着个性的风帆,在云天碧海中遨游,努力追赶画坛的前锋。

1895年5月,莫奈在沙龙展览会中流连忘返。他专心地研究所有著名画家的作品。科罗、杜米依、特罗容等人的风景画使他赞叹不已,兴奋得几乎发狂。他如饥似渴,大口大口地吞饮着大师作品中涌出的艺术清泉。他独自去拜访了好几个画家,特罗容对他作了热心的指导:“我看了你带来的画,有色彩,这很好,在一般效果上也正确。但你要作一番努力,学习作画,这是一件细致的事,但你干得太随便,功夫在身,它是丢不掉的。如果你肯听我的劝告,并且认真对待艺术,你应该进一个画室学习素描。这是目前几乎人人都缺乏的锻炼。对这一道理,人们总是了解得不够深刻。同时不可轻视油画,坚持到乡村里去画速写,并往卢浮宫临摹大师们的作品,经常的把画带给我看看,凭着你的勇气,你将获得成功。”特罗容的批评与鼓励让莫奈大受启发,但他没有接受特罗容让他进库退尔画室学画的主张。因为他厌恶画室中那股“学院风”,并深深地感到脱离生活的任何艺术活动都是没有生气的、僵化的、凝固的。

他无论如何无法接受这种没有生命力的“艺术”,他认为,这种艺术将扼杀他的独创精神。巴黎实在让他大开眼界。血气方刚的莫奈不会为进美术学校上正规的课,而放弃自由自在的户外活动,他就像一只习惯在高空野林中翱翔的飞鸟,无法忍受樊笼的约束。他和一些艺术界的学子们跻身于烈士啤酒店的集会,那里有对艺术问题的火热的争论。偶像在片刻之间被创造或被废弃,没有任何一种权威可以让人噤若寒蝉。美术学院愈是主张维护的神圣传统,在烈士啤酒店里便愈遭到怀疑。人们用激情代替逻辑,用热情代替了理解,充满着盎然生机和勇于探索的坚强意志。同时在啤酒桌的周围产生了无数的友谊。巴黎吸引了一大批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年轻的天才,他们在这里找到努力的方向和令人兴奋的同志关系。他们彼此受到鼓励、交上朋友,让自己在艺术上摸索,埋下光荣的种子。

由于莫奈拒绝进美术学校,父亲一怒之下断绝了给他的津贴。他只好靠自己的储蓄维持生活。在烈士啤酒店里有时可以见到库尔贝。

莫奈欣赏他的绘画风格和用笔技巧,但对库尔贝在作品中所赋予的政治、道德的意义,却从不加以考虑。也许是莫奈年岁尚小,也许是学院派那一成不变僵硬的画风令人生厌,他所知道的便是直接由眼所见、由心所感的一切。他以天真的态度来信任一切。这就注定他一生都是一个以谦虚的心情献身于自然与艺术的单纯的人。在这段时期,他被一些专画风景的年轻人所包围,在偶尔去的画室结交了另外一些青年美术家。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经常在一起交流思想和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莫奈取得了一些进步。他的鉴赏力、辨别力也随之有所提高。

1860年初,一个出自私人收藏而没有美术院参预其事的大规模的现代画展在意大利路开幕了,这个画展跟前一年官方画展形成令人惊讶的对比。这些画洋溢着生命的力量和灿烂、强烈的色彩,使莫奈大受感动。这些作品在他的眼前展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新天地。他很高兴地说,这个新画展证明“我们并不如人家所说的那么腐败”。

他被德拉克洛瓦的18幅油画、巴比松派画家的风景画、库尔贝和科罗的作品,还有米勒在去年沙龙落选的那幅《樵夫与死神》深深地吸引住了。站在这些作品面前,他禁不住涌出了泪水。用笔的灵活,色彩的调和与创造力,使莫奈获得了“一种新的战栗”。

不久,莫奈进斯维塞画院学习,这是一个从前当过模特儿的人开设的画室。是在奥菲尔码头的一所旧而肮脏的房子。画家只要出一些钱就可以在那里画活的模特儿,既不考试又无课程。不少风景画家都去研究人体解剖学。在写给布丹的信中,莫奈谈到自己工作的一些详情:“……我很用功画人体,这是很有益的事。这里的风景画家都开始发现画人的好处。”库尔贝、马奈、毕沙罗都曾先后到那里画画,莫奈很快地便跟他们相识。

跟毕沙罗一起作画不久,莫奈要去服兵役了。这对他来说并不害怕,他渴望受到战火的锤炼,渴望在异乡采撷创作的灵感。而他的父母则另有打算,他们没有原谅莫奈从家里逃走的过错。他们希望莫奈只要肯认罪,他们就可以花钱买一名替身交差,趁此机会把他拉回家,否则就要当七年的兵。但是莫奈的态度很坚决。他后来解释到:“七年兵役是吓倒许多人的,可是却很引起我的兴趣。我有朋友在非洲军团里,他很喜欢部队生活,曾经把他的狂热传染给我,并使我对他那种冒险的爱好产生同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烈日下无尽的骑兵行列、攻城掠地,火药的爆炸声、马刀的砍杀,在帐篷里的沙漠之夜更能引起我的兴趣了。我抽中了签。通过我个人的坚持,我便被派遣到非洲军团里去服役。我在阿尔及利亚度过了很美好的两年。我不断地见到一些新事物;在有空的时候,我很想把我所见的画下来。你不能想象我的知识已增加到什么程度,以及我从那里得到的见闻。在那里对光与色的印象开头我不能十分理解,直到后来才能分类;它们里面包含着我未来的研究的胚胎。”正是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对生命的热爱,莫奈渴望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搏击,去吸取创作的灵感和力量。

1862年,莫奈在阿尔及利亚患伤寒病,被送回家中休养,他在这六个月的疗养期间用加倍的精力作画。父亲看到他这样固执坚持,最后只得承认没有一种意志能够压制这个青年艺术家。由于医生曾经警告说,他的儿子要是回到非洲去一定会发生不幸的结果。在莫奈休假期满之时,父母把他从部队里赎了出来,回到了勒·阿弗尔。

莫奈又有机会在海滩上自由作画了。自己一个人或者和布丹一起,这时恰巧琼坎也在勒·阿弗尔画画。这又是一位在莫奈的艺术道路上产生影响的艺术家。琼坎40多岁,高大结实、亲切而羞怯。他和布丹一样重视描绘大自然的光色变化和环境气氛,尤其爱画海景风光。

他只有在画画或者谈论艺术时才感到舒服。对他来说,没有比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这一题材更引起他兴趣的了。他用那敏捷的双手,加以敏锐的见解,把它们转变成简劲的线条和明快的色点,而不反复涂改添加。琼坎、莫奈和布丹之间很快地便结成很好的友谊。夏季,他们三人一起去描绘大自然。莫奈后来回忆道,琼坎“要看我的速写,要我跟他一起画画,对我解释他为什么用他的方法,因此把我曾经从布丹那里得到的教导完备起来。从那时起,他成为我真正的老师;他完成我眼睛观察事物的教育”。

同年11月,莫奈又回到了巴黎。父亲警告他:“你要好生懂得,这次你要老实地学画。我希望你能够跟一个著名的画家学习。要是你再闹独立,我就立刻停止你的津贴……”为了不使父亲生气,莫奈同意了这个安排,他进了格莱尔画室。

格莱尔是顽强的学院派的追随者。他总是忘不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困苦情形,开画室以来,对学生非常宽大。他很少拿起笔来修改学生的作品,对于题材也没有偏爱,学生们爱画什么就画什么,尽量留给他们自由发展个人志愿的广阔天地,他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

格莱尔每星期两次到画室里来,慢慢地在里面兜圈子,在每一个画板或画架前面停几分钟。他严格恪守学院派教规,要求学生们作画时应该以古代希腊、罗马的艺术为标准。有时他也会暴跳如雷,那只是在他看到学生们画画不重素描而过分偏重色彩的时候。他时常担心他的学生们会画出“恶魔般的颜色”。

画室有三、四十个美术学生,每天早上8点到12点都在那里对着模特儿画素描或油画。莫奈第一星期还是老老实实,他很专心地画了一张裸体模特的习作。第二个星期,格莱尔似乎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的天赋,他在莫奈的身后,像生了根似的稳稳地坐下来,聚精会神地看他画画。然后他转过身来,把沉重的头靠在一边,用满意的口气说:“不差,真不差!东西虽然画出来了,但是对模特的特征画得太多了。在你面前是一个矮胖的人,你就把他画成矮胖;他的脚很大,你也画得一模一样。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很丑陋的。年轻人,我要你记住,当一个画家画一个人时,应该时常想到古代希腊、罗马的东西,把这个丑陋的人用你的想象力让他成为一个健美的男人体。我的朋友,把自然作为研究的一个因素是对的,但是它提供不出什么好处。你要知道,风格高于一切”。对莫奈来说,这个劝告使他震惊。他从布丹和琼坎那儿学得要忠实地记录所见事物。于是,他和他的老师之间构起了一道防线。莫奈并不是唯一的一个使自己的作品引起格莱尔不愉快的学生,还有一个巴黎人奥古斯特·雷诺阿。他似乎也不能够恰当地接受学院派的精神作画。一次,格莱尔瞧了一眼他的模特儿素描,就冷冷地说:“毫无疑问地,你是为了自寻乐趣而拿了颜色随便涂涂?”雷诺阿答道:“什么?当然啦!要是画画不使我感到乐趣,请你相信我是绝不会去画的!”这个出乎意料之外的答复是从这个学生的心底里发出的。他和莫奈同病相怜,很快成为情投意合的兄弟。当弗列德里·巴齐依和英国人阿弗列德·西斯莱参加进来时,他们便形成了一个四“好友”集团。

他们的作业愈来愈引起格莱尔的厌恶。同时他们也与画室的多数学生疏远了。那些学生大都很粗俗,开讨厌的玩笑,唱********,举行下流的化装舞会。他们不谈艺术,没有一句高尚的话,毫无崇高的理想和感情。莫奈就向朋友们说:“咱们走吧,这里不利于健康,这儿不说真话。”由于害怕父亲知道要生气,他仍按时到画室去,对着模特儿草草画一两幅速写以便应付老师的检查。

可是雷诺阿、西斯莱和巴齐依在格莱尔画室却没有造反的念头。

而莫奈从一开始就流露出某些公开抵抗的情绪。由于性格强硬、思想活跃,莫奈很自然地成为画室中的领袖人物。他向朋友们介绍布丹和琼坎作画的方法,讲述在烈士啤酒店里的争论以及库尔贝、科罗的情况。从莫奈那里,年轻的画家们得以接触到美术学校以外的艺术生活和新思潮。在那些充满着神秘热望的谈话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思想境界。这种新的思想境界在那个庸俗守旧的朝代不能马上被同时代人所接受。他们都感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就是要通过真实描绘自然和社会来恢复人类的勇气和自信,即使为此付出自己的生命,牺牲自己的名利也在所不惜。他们四人对格莱尔的信心逐渐趋于消失。既而转为以卢浮宫名画为师,并着重研究其中的风景画。对他们那一代的许多画家来说,卢浮宫成为跟美术学校一个有益的抗衡力量。在卢浮宫里,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师,可以消除他们所受的片面的教育的影响,而从过去的作品中找到和他们希望相符合的指导。

他们还共同研究科罗和巴比松派的艺术。他们对科罗在描绘大自然风景上的独特成就十分喜悦。对库尔贝和马奈的大胆而直率的风格也极为欣赏。莫奈对于人体原无多大兴趣,但马奈的人物画确实给莫奈打开了新的视觉世界,那就是独特的整体观念。1863年3月,马奈在一个画廊展出他的《推勒里宫音乐会》(1860)、《西班牙舞蹈》(1860)和《巴伦西亚的洛拉》(1861——1862)三幅画时,莫奈等人深深为这种新颖画风所倾倒,这种让传统的立体感和透视法由光色的对比和明暗手法所代替的独创,加强了形象的生动表现力。这种画法启发了所有在场的新画风的开创者。莫奈将这种画法直接运用在风景画上,雷诺阿则着力于表现阳光下的女人体。

为了抵制新思潮的成长,1863年的沙龙评审委员会比过去各年更加严格,许多过去曾经入选的美术家如琼坎、马奈也都吃不开了。

4000多件作品落选,在美术界引起了一次实实在在的骚动。有人居然呈请皇帝路易·拿破仑为他们开办了一个“落选作品沙龙”。使“落选画家”得以公开展出他们的作品。这个展览会里充满了“淘气的”新派绘画,使观众对每一件作品都放肆地嘲笑,但马奈却得以名声鹊起,他的《草地上的午餐》成了展览会上轰动的作品。画面上画了两个衣装整齐的绅士和一个****的妇女,非常舒适地坐在碧绿的草地上野餐,还有一个穿睡衣的女人从一条由草地旁边流过的小溪中出来。

皇帝指斥这幅画“不道德”,皇后背转身去不看。难道他们真的是认为裸体画很“****”吗?其实不然。就在这一年官方“沙龙”里,皇帝还特意高价买了一张卡巴奈尔画的《维纳斯的诞生》。这位得宠的学院派画家所画的“维纳斯”,与波提切利的那张同名杰作远远不能相提并论。现代评论者认为:“卡巴奈尔画的维纳斯是一个粉嫩光滑、放荡肉感的裸女。”这位裸女披着神的外衣摇曳而来,以赢得上层人物的欢心。而马奈偏要用一个平凡的粗俗的裸女入画,力图揭开“古典”的幌子,把那些“女神”变为现代人给大家看看,必然成为猥亵了。他在这幅画里抛弃了习惯的光滑的运笔,对背景细部只做概括的表现,画家利用色彩的对比或简单地画出轮廓,必要的时候再加上一些果断的色彩,而不借助于线条来造形。这些大大鼓舞了要求革新的青年艺术家们,马奈成为他们心中反传统的斗士。记者阿斯特吕克勇敢地写道:“马奈!他是当代最伟大的艺术人物中的一个,他的天才有惊人的决定性的一面;有一些反映了他的天性的尖锐的、严肃的与有力的某些东西,尤其是对强烈的印象的敏感。”马奈给莫奈打开了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莫奈认为,绘画不是“象牙塔”里的画家的艺术,而是以一个艺术家的纯真和一个战士的勇气,赋予它以现实主义的灵魂。

仲夏之夜酷热难当,莫奈走出他的小屋。他不再贪恋大街上的喧闹与繁荣,静静地在黑暗之中仰望满天星斗,遐思冥想。眼前掠过布丹、琼坎、库尔贝、马奈的一幅幅作品,在他看来,他们的作品和卢浮宫中那些大师们的作品一样,犹如长空中的银河一样辽阔而迷人。

他渴望从中吸取养分,获得创作灵感。他梦想能摆脱一切羁绊,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个性,走一条完全属于自己的创作道路。年轻的画家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他今后绘画中的云遮雾障下的第一道霞光。既然已是朝霞满天,红彤彤的太阳马上就要喷薄欲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