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是生命机能灵敏的显示器,是大脑的延伸,是人体十分重要的感觉器官,用以接受外部的光刺激,并将光冲动传送到大脑中枢而引起视觉。人类获得外界的信息90%都来自于双眼,人的视觉敏锐与否对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影响极大。眼睛除了作为视觉器官以外,通过眼睛还能表达人的丰富情感,因而眼睛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眼的结构精细,即使轻微损伤,都可能引起视力减退,甚至丧失,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预防眼部疾病除重视养生保健外,还要经常根据一些生理特征来预测自己是否患了疾病,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疾病消灭于萌芽之中。
首先认识一下眼睛的解剖结构(切面观)
●眼睑:俗称眼皮,遮盖眼球前部,保护眼球。眼睑皮肤是全身皮肤最薄处,易水肿。
●结膜:是一层薄的半透明的黏膜,柔软光滑且富弹性。覆盖于眼睑后面的结膜称为睑结膜,覆盖于眼球表面(即白眼珠)的称为球结膜,两者的反折部分为穹窿结膜。
●角膜:位于眼球前极中央,呈略向前凸的透明椭圆形组织。
●巩膜:呈乳白色,质地坚韧,前部与角膜相接,前面被球结膜覆盖。
●葡萄膜:位于眼球壁的中层,又称血管膜、色素膜,富含色素和血管,由前到后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虹膜:为一圆盘状膜,中央有一圆孔成为瞳孔。亚洲人种虹膜多为棕色,欧美人种多为蓝色。
●脉络膜:介于视网膜和巩膜之间,由三层血管组成:外侧的大血管层、中间的中血管层,内侧的毛细血管层,血液供应丰富,流量大。脉络膜含有丰富的色素,对眼球起遮光和形成暗房作用。
●视网膜:外邻脉络膜,内侧为玻璃体,是一层透明的膜。视网膜后极部有一小凹,称黄斑中心凹,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距黄斑鼻侧约3毫米处一圆形盘状结构,称为视盘,又称视乳头,是视网膜上神经纤维汇集组成视神经、向视中枢传递穿出眼球的部位,视盘中央有小凹陷区,称视杯,两者直径之比称杯盘比(C/D)。
●晶状体:形如双凸透镜,透明而有弹性,位于瞳孔和虹膜后面,玻璃体前面。晶状体透明性降低形成白内障,弹性减弱形成老视。
●玻璃体:为透明的胶质体,充满于玻璃体腔内,前面为晶状体,其他部分与视网膜和睫状体相贴。如果胶质体出现液化则形成飞蚊征。
(一)正常眼睛的表现
●无视力障碍:无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视物变形;无看远或看近不清楚;无视物变形、变小、变色;无夜盲;无单眼或双眼复视;无视野缩小;无眼前固定或飘动的黑影。
●无感觉异常:无眼部刺痛、胀痛、痒、异物感、畏光等。
●无外观异常:无眼红、分泌物、肿胀、肿块等。
(二)怎样预测眼睛是否健康?
从病史预测
1.眼前段
●急性发作,患眼红、痛、视力急剧下降,伴同侧头痛、恶心、呕吐→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2.眼睑
●眼睛疼痛、烧灼、异物感、流泪,眼睑边缘油脂分泌物→睑缘炎
●眼睑皮肤红、肿、疼痛,无发热,2~3天后形成黄色脓点→麦粒肿
§§第二篇 健康预测
●眼睑皮肤无红无痛性圆形硬结→睑板腺囊肿(霰粒肿)
●中老年复发性睑板腺囊肿伴眼睑增厚、睫毛脱失→警惕睑板腺癌
●眼睑不能自控的眨眼、肌肉抽搐(称眼睑痉挛),伴眼红、痛、畏光、流泪→角结膜炎症
●眼睑肿胀、水肿、红斑、水疱,有用眼药、染发、美甲史→接触性皮炎
●下睑内侧红肿疼痛、溢泪、分泌物,按压后有较多分泌物溢出→泪囊炎
●单眼或双眼上睑下垂和(或复视),晨轻暮重,或当疲劳时加重,休息后可减轻,面部肌肉及肢体肌肉衰弱无力→重症肌无力
●眼睑痉挛伴单侧面部肌肉抽搐→面神经损伤
●单纯眼肌痉挛→精神压力或咖啡因
3.结膜
●眼部异物感、发痒、眼红、分泌物→结膜炎
分泌物多,脓性→细菌性
分泌物少,水样→病毒性
分泌物白色丝状→过敏性
●双眼烧灼感或异物感、眼泪增多,对烟雾、风、热、湿度低或长时间用眼敏感,慢性发病→眼干燥症
●角膜接触镜佩戴史,眼红、痒、黏液性分泌物,接触镜佩戴时间缩短、戴镜感增加、镜片移动度大→巨乳头性结膜炎
4.角膜
●从青春期到中年时进行性视力下降→圆锥角膜
●眼部异物感、发痒、眼红、分泌物伴畏光、流泪、疼痛、视力障碍→角膜炎
单眼反复发作→病毒性
植物性外伤史→真菌性
●角膜接触镜佩戴史,眼部剧烈疼痛→棘阿米巴角膜炎
5.巩膜
●中青年患者,单眼或双眼局部眼红、中度疼痛急性发作,复发,无分泌物,视力正常→巩膜外层炎
●严重和烧灼性眼痛,可放射到前额和下颌,夜间痛醒,眼红,视力下降,易复发→巩膜炎
6.葡萄膜
一眼有穿通伤、眼外伤或眼内手术史,之后另眼疼痛、畏光、视力下降、眼红→交感性眼炎
7.晶状体
●渐进性无痛性视力下降,经数月或数年→白内障
年龄在60岁以上→老年性白内障
有糖尿病,发生早,进展迅速,伴有屈光变化→糖尿病性白内障
药物或化学物质(糖皮质激素、氯丙嗪、三硝基甲苯)接触史→药物与中毒性白内障
接触放射线(红外线、X线、高能量β线、γ线、微波)→放射性白内障
●阅读及近距离工作困难,视疲劳,年龄40岁以上→老视眼
8.玻璃体
●视物模糊,眼前黑影,有食生肉史或与猫接触史→眼弓形体病
9.视网膜与视神经
●数秒内单眼无痛性严重视力下降,看不清眼前手指→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视物模糊或变暗、变大、变小、变色→黄斑病变
年龄20~50岁男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年龄超过50岁→老年性黄斑变性
●眼前闪光、漂浮物,随眼球运动而改变位置的“蜘蛛网”或苍蝇→视网膜裂孔
●眼前闪光、漂浮物,视野上方出现帘幕状或阴影遮挡;视物变形;周边或中心视力下降,或二者兼有→视网膜脱离
●夜盲,周边视野缩小,晚期中心视力差和辨色困难,有家族性和遗传性→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一眼有穿通伤眼外伤或眼内手术史,之后另眼疼痛、畏光、视力下降、眼红→交感性眼炎
●视力急剧下降,数小时或数天内丧失,眼球转动时痛→视神经炎
●双眼无痛性进行性视力下降,有过度吸烟饮酒嗜好→中毒性视神经病变
从检查预测
眼科常用检查对眼部疾病的预测:
1.视力表检查
了解眼睛裸眼视力是否正常,能否矫正。
●裸眼视力下降,能以矫正→屈光不正
●裸眼视力下降,不能矫正→弱视、屈光间质浑浊、视网膜病变
●人眼睛的视力随年龄增长而发育
小儿视力发育表
年龄视力年龄视力2个月0.056个月0.11岁0.22岁0.3~0.43岁0.5~0.74~5岁1.0
2.裂隙灯检查
用于眼前节检查,包括眼睑、结膜、角膜、前房、虹膜、晶状体以及前部玻璃体,放大倍数10~16倍,可发现细微病变。
3.房角镜检查
判断前房角的宽窄与开闭,对青光眼的诊断、分类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需配合裂隙灯进行。
4.直接检眼镜
检查玻璃体和视网膜病变最常用的工具,放大16倍,所见为正像。缺点是一个视野只能看到视网膜的一小部分,无立体感。
5.间接检眼镜
所见眼底范围大,有立体感,用于发现视网膜脱离、眼底肿物、眼内异物、用直接检眼镜观察困难者。
6.眼底照相机
能比较客观地记录眼底情况,进行眼底病的筛查。
小瞳眼底照相机利用低强度的红外光作为聚焦照明光源,不会引起反射性缩瞳,可以快速对眼底进行拍照。因无需散瞳,对于患者和检查者均十分方便,节约时间,适于预测门诊及体检中心的眼底病变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
7.眼压计
●希厄茨眼压计
表面麻醉眼球后,用一定重量的砝码压陷角膜中央部以测量眼压,易受眼球壁硬度的影响,可用于角膜不平的患者。
●Goldman压平眼压计
是目前测量眼压最准确的一种方法,需表面麻醉,不受眼球硬度的影响。
●非接触眼压计(NCT)
利用气体脉冲力压平角膜中央一定面积,检查时不用麻醉,检查时间短,是临床上常用眼压检查法,并可用于大量人群异常眼压的筛查。
8.检影镜检查
用于检测眼是否存在近视、远视或散光及其度数,为最常用的一种较准确的他觉屈光检查法。检查前根据年龄决定是否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
(1)小于9岁,需用长效睫状肌麻痹剂阿托品眼膏散瞳;
(2)小于18岁,需用短效睫状肌麻痹剂托品酰胺散瞳;
(3)18岁以后,无需散瞳,小瞳验光;
(4)伴有远视患者验光前需散瞳;
(5)进行准分子手术前验光需散瞳。
9.眼底血管造影
将造影剂从肘静脉注入,利用特定滤光片和眼底照相机,拍摄眼底血管及其灌注的过程。分为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两种。FFA主要反映视网膜血管的情况;ICGA主要反映脉络膜血管的情况,有助于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等。
10.视觉电生理检查
常用的检查包括:视网膜电图(ERG)、眼电图(EOG)、视诱发电位(VEP),不同检测方法反映视网膜不同层次的病变。
视网膜组织结构与相应的电生理检查
视网膜组织结构视网膜组织结构色素上皮EOG光感受器ERG的a波双极细胞、MüllerERG的b波无长突细胞ERG的Ops波神经节细胞图形ERG视神经VEP和图形ERG
●EOG异常→预测卵黄状黄斑变性、药物中毒性视网膜疾病(如氯喹等)
●闪光ERG根据不同的波形→预测多种眼底病变
●图形ERG→预测早期开角型青光眼、黄斑病变、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帕金森病等
●多焦ERG用于检测中央视野视网膜功能→预测白内障等术后视力恢复情况
●VEP→预测视神经及视路疾病
11.视野检查
是评价青光眼损伤的金标准,不同视野计有各自的优缺点,如下表:
各种自动视野计检查法的比较
视野检查方法检测快易操作易理解变异小传统自动视野否是是否短波自动视野否是是否高通自动视野是是否是倍频视野是是是是运动视野否是否否频闪视野否是否否倍频视野计(FDP)是采用高时间频率转换、低空间频率的黑白条栅刺激,受试者看到的是条栅增加一倍的刺激,故称倍频视野计。其特点是检测快,每眼筛查仅1分钟,可用于大量人群早期青光眼的快速筛查。
眼科特殊检查对眼部疾病的预测
1.X线检查法
预测:
眼球突出的病因
眼眶外伤的位置
眶内或球内异物的定位
可疑的鼻泪道阻塞
鼻泪道发育不良或肿瘤
2.眼超声检查
眼部超声检查包括A超、B超和彩色超声多普勒成像(CDI)。
●A超可对眼球进行生物测量,预测屈光不正的原因(轴性还是屈光性)
●B超预测:
屈光间质浑浊的眼球内病变
眼内肿瘤
玻璃体切割手术前预测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眼眶病变
●CDI预测:
眼部缺血性疾病
颈动脉疾病
青光眼
眼底病
眼内或眶内肿瘤
3.计算机断层扫描(CT)
预测:
眼内肿瘤
眼眶肿瘤、急慢性炎症及血管畸形
眼外伤眶骨骨折的位置、性质、眼内眶内异物的位置
探查视神经和颅内占位性病变
4.磁共振成像(MRI)
预测:
眼内肿瘤
眶内肿瘤,对于眶尖小肿瘤、视神经肿瘤、视神经管内、颅内段肿瘤优于CT
眶内急慢性炎症
眶内血管畸形
慢性眶外伤
眶内肿物颅内是否蔓延及眶周肿物是否眶内侵犯
5.眼眶血管造影
●静脉造影
预测:
颅内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
海绵窦血栓
血管瘤
静脉曲张
●动脉造影
预测:
波动性眼球突出的原因
6.角膜地形图
(1)角膜屈光状态
(2)角膜屈光手术的设计与评估
(3)圆锥角膜
7.角膜共焦显微镜
利用共焦激光对活体角膜进行不同层面的扫描,显示角膜的超微结构。
预测:
真菌性角膜炎
棘阿米巴角膜炎
8.相关光断层成像(OCT)
根据光学相干原理显示视网膜的断面结构。
预测:
黄斑水肿
黄斑裂孔
青光眼视神经纤维层(RNFL)的厚度
(三)眼部表现对全身疾病的预测
眼与系统性疾病的关系极其密切,许多系统性疾病会引起眼病,或出现眼部改变。通过对眼部病变的检查,有助于系统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了解系统性疾病的严重程度的判断预后。
视网膜血管是唯一方便于活体内直接观察,并能分辨动静脉的血管。任何导致全身血管硬化的疾病均可累及视网膜血管,并在视网膜上表现出特征性的改变。因此眼底的特征性表现对某些全身病的诊断、分期、治疗、预后提供必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眼部表现对糖尿病的预测
1.无眼部表现→糖尿病病变早期
2.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视物变形、眼前黑影飘动及视野缺损→糖尿病病变发展
眼部出现下列表现提示患有糖尿病:
●球结膜小血管迂曲扩张并有为血管瘤,角膜感觉减退
●发生较早、进展较快、易于成熟的白内障
●眼球运动受限,并有复视
●突发性近视或老视程度降低,后再恢复为正视或老视→存在血糖波动
●虹膜变红,有眼压升高或眼痛、头痛→糖尿病晚期,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眼底
观察眼底变化可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期别。
眼底表现糖尿病型期出现微血管瘤和小出血点单纯型
Ⅰ期出现黄白色硬性渗出及出血斑Ⅱ期出现白色棉绒斑Ⅲ期眼底出现新生血管或有玻璃体出血增殖型
Ⅳ眼底出现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Ⅴ眼底出现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并发牵拉性视网膜脱离Ⅵ
眼部表现对高血压病的预测
眼底改变对高血压分期的预测
眼底表现高血压分期眼底正常Ⅰ期眼底小动脉痉挛或轻度硬化Ⅱ期视网膜出血、渗出合并或不合并视乳头水肿Ⅲ期
眼部表现对肾脏疾病的预测
1.急性与亚急性肾小球肾炎
●无眼底改变→局灶性肾小球肾炎、大部分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有眼底改变→小部分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眼底视网膜水肿、出血及棉絮斑消退→全身病情好转
●视乳头颜色浅淡、视网膜水肿、大片渗出、散在的棉絮斑和不规则形含白心的白斑→合并贫血
●出现较多的棉絮斑→血压急骤升高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视乳头病变和(或)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病情急性发展
●慢性肾炎出现视网膜病变→预后严重
2.嗜铬细胞瘤
术后眼底出血、水肿和渗出恢复→手术成功
眼底改变对血液病的预测
1.贫血
贫血性眼底改变→红细胞总数降至1.5×1012/L或为正常的30%;血红蛋白降至5g/L以下或为正常的30%
2.红细胞增多症
发生眼底改变→红细胞总数增加到7.8×1012/L
血红蛋白达到115g/L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视网膜视乳头附近的小出血点→血小板数量降到或低于50×109/L
视乳头水肿对颅内病变的预测
视乳头水肿→颅内压增高→颅内占位性病变
脑积水
颅腔太小
动静脉瘘致颅内血管扩张
脑水肿
§§参考文献
吴兆苏:《多重心血管病危险综合防治建议》,《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1(3):5-16.
王吉耀,廖二元,胡品津:《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陈孝平,石应康,邱贵兴:《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杨玺:《健康体检指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5.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张承芬:《眼底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黄叔仁,张晓峰,魏文斌等:《眼底病诊断与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惠延年:《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吴绪峰:《警惕妇科疾病》,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
邱立平:《女性健康体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作者介绍
黄健: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健康管理师,《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特约编委。1989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后一直任职于广东省人民医院。现为广东省人民医院东病区门诊部主任、干部体检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诊疗,高级干部的医疗保健、健康管理工作,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健康管理培训工作。《健康顾问》、《人体健康管理手册》编辑。
张艳莉: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从事眼科临床及科研工作。
邱秋裕:主管技师,1986年毕业于广东医学院护理学院。长期从事康复治疗、病人健康教育工作。曾在《羊城晚报》、《家庭医生》、《岭南保健》等报刊杂志发表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近三十篇。《健康顾问》、《人体健康管理手册》编辑。
林惠群:主管护理师,1981年毕业于广东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长期从事临床护理,近3年从事干部体检工作。《健康顾问》编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