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华夏之初——追寻祖先的足迹
6048800000002

第2章 从蓝田人到北京人

除了早期的西侯度、元谋人等遗址外,在中国还曾发掘了蓝田人遗址、河文化遗址、北京人遗址等。它们为我们了解远古人类在距今100万年前到距今四五十万年前这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素材。尤其是后者,更是成为全世界考古学家眼中的珍宝。

■蓝田人

1963年和1964年,在陕西省蓝田县的陈家窝和公王岭分别发现了早期人类的化石标本。经过考古学家的艰苦努力,在公王岭发掘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类头盖骨和3枚牙齿化石,同时还发现一些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而在陈家窝,则出土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体下颌骨化石。

考古学家推测,公王岭的人体头骨化石属于一位30岁左右的女性。头骨的特征是头骨壁极厚,头骨的额部明显后斜,前额低平,眶上圆孔硕大而粗壮,同时圆枕两侧向外延伸。头骨的高度很小,脑容量仅为778毫升。从脑容量的比较来看,公王岭发现的女性应该比中国的北京人,以及印度尼西亚发现的爪哇人都要古老。在人类考古研究上,公王岭发现的人类化石很有研究价值,受到很多科学家的关注。

而陈家窝的人类下颌骨化石,据推测应该属于一位老年女性的下颌骨。从化石标本的本身特征来看,下颌骨具有很多的小孔,同时表面有明显的联合部突起和联合棘,下颌骨向后倾斜。从头骨的整体来看,陈家窝的女性化石标本同样比北京人的更加古老,但是跟公王岭的人体化石相比,又要稍稍进步一些。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其时间大约为距今53万年前,而公王岭的人体化石距今约98万年。两者的出现年代尽管有些差距,但是主要特征却极其相似,因而考古学家认为两者为同一类型,并为其起名为“蓝田直立人”,已经得到全世界考古学界的承认。

同样,从蓝田化石出土地发现的其他物品也可以推测“蓝田直立人”的活动情况及其生活环境。从出土的石制品来看,总件数为34件,主要的石器种类有大尖状器、大型多边砍斫器、中小型多边砍斫器和单边砍斫器,以及一些刮削器和石球等。从当时人们制造工具技术来看,人们已经懂得石器的单面加工和交互加工,但是技术仍然比较粗糙,且具有一定的原始性。人们已经掌握一定的制造工具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还极其有限。

在蓝田化石出土地,考古学家还发现大量动物化石,如三门马、大熊猫、李氏野猪、葛氏斑鹿、东方剑齿象、剑齿虎、硕弥猴和兔等。从这些动物化石本身来看,具有很明显的南方动物群色彩,可见蓝田人也生活在气候适宜的森林-草原地带。

■河文化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芮城县西侯度西南的黄河岸边,发现了河文化遗址。共出土石制品138件,同时还发现了许多的动物烧骨和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从石制品的制造来看,居住在河文化遗址的古人类已经懂得锤击法、碰砧法,也有砸击法,能够制造比较简单的工具。考古学家还发现,当时的人类已经学会利用原砾石作为台面,来打制石器。石器的类型有砍斫器、刮削器、大三棱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等;砍砸器为单面刃和双面刃两种;刮削器则多为单面的。

根据河文化遗址的石器来看,人们已经能够制造比较原始、简单的石器,同西侯度、蓝田人有着某些相似之处。考古学家认为河文化遗址也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应当与蓝田人生活的年代相近。

■闻名世界的北京人

伴随人类长达百万年的漫长历史演变,远古祖先的大多数活动足迹都已经在巨大的地理变化、环境更替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我们要寻找一个相对完整的遗址,来了解远古人类的活动的话,应该首推北京周口店的远古人类遗址。无论从发掘人类化石的数量,还是其对了解人类起源的意义,北京人都有着非常巨大的考古学意义。

1929年,在北京市西南周口店的龙骨山,考古学家裴立中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直立人头盖骨,后来考古学家进行多次发掘,前后发现6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以及大量的头骨碎片、肢骨和牙齿化石等,它们分别代表40多个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另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数以万计的石器和石制品,大量的烧骨,成堆的灰烬以及许多被烧过的石头等。伴随出土的动物化石多达100多种。其发现数量之多,发现化石之完整,令全世界的考古学家都为之惊叹。后来,考古学家形象地称之为“北京人之家”。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考古资料最为丰富,化石标本最多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北京人化石的人体特征比较明显。头骨的颅骨低平,前额后倾,头骨最宽处位置偏低,眶上圆枕两侧端稍向后弯曲,眶上圆枕与额鳞之间出现明显的宽沟。头骨有矢状脊,鼻骨较宽,颧骨很高,颧面前突且较垂直。吻部略向前突出,下颌骨具有下颌圆枕。牙齿粗壮,门齿呈铲形。北京人的脑容量比蓝田人有很大的进步,平均脑容量达到1075毫升,属于直立人范畴,被考古学界定义为“北京直立人”。北京人的上肢骨短于下肢骨,肱骨除骨壁较厚,髓腔较小外,跟现代人相似,另外,锁骨和月骨与现代人相近;股骨也跟现代人相近,但股骨干上半内侧缘显著隆起,这一特点和黑猩猩非常的相似。据考古学家的多种测定,北京人活动时间距今约7 1万~23万年。

北京人化石特征的两个最大特点就是头骨像猿而肢骨像人,这样的现象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呢?自从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后,进化论思想在科学界中得到广泛的传播,但是人到底怎样由猿进化成人,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北京人化石的出土,为人们认识人类的早期进化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完整、确凿的证据。同时,北京人的出现也修正了一些人们错误的传统观念,如过去人们大多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所以在人们想象的进化类型里,应该是人的大脑进化快于人的肢体,是人脑跟猿肢体的结合体。而北京人却给科学家一个明显的答案,那就是人们肢体进化明显地快于人的大脑。这也有力地证明,人类是在不断地劳动中进化而来。

通过考察北京人所用的石

器,我们能够发现,北京人已经懂得很多制造石器的方法,包括锤击法、碰砧法和砸击法等;已经能够制造很多种类的石器,如刮削器、尖状器、砍斫器、雕刻器和石球等,其中刮削器最多。最让人们惊奇的还是北京人对火的使用。从北京人居住的洞穴来看,不仅残留了大量用火的痕迹,包括成堆的灰烬,烧过的骨头,同时还从灰烬中发现烧过的朴树子和紫荆木炭块。这一切说明北京人不但会控制用火,而且知道怎样保存火种。对火的使用,在今天文明人的眼里,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对于远古的祖先而言,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人们懂得使用火,不仅能够烤熟食物,还能够御寒、抵御猛兽的袭击等。拥有了火,人类就找到战胜大自然的锋利武器,使人类进化的脚步大大加快。

从今天的考古成果来看,蓝田人、北京人的发现只是很多考古发现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两个。就整体而言,在中华大地上,许多地方都有远古祖先活动的足迹,如安徽和县人、河南南召人等,他们大多活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总的说来,这些远古祖先主要的人体特征是能够直立行走,称之为直立人或者猿人。他们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一种重要过渡类型,能够制造石器工具,懂得火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