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华夏之初——追寻祖先的足迹
6048800000012

第12章 鬼神崇拜与原始葬俗

鬼神崇拜也是原始人类早期的一种宗教观念,但比自然崇拜更为高级。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基本只能为其生存而思考;到了后来,伴随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劳动剩余产品的出现,使得人们不需要无时无刻不停地为生存奔波,人们有余力开始思考除生存以外的东西,开始为自己的未来世界考虑,认为人体之外还有灵魂存在,开始关注灵魂的问题。这一切,都反映了人类鬼神崇拜产生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根源。

鬼神崇拜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对鬼神的认同。原始人类普遍认为除了现实的人体以及死后的尸体外,还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灵魂存在。这也无疑是人类对自身生命延续的一种寄托,当然也是对自身幻想的一种承认。后来人们渐渐开始通过具体的仪式达到对这种灵魂的把握。人们往往通过安慰和安葬作为灵魂象征的现实存在——人类的尸体,来表达对灵魂的诚意,因而在人类的埋葬与祭祀上编制仪式,以此来寄托生者的哀思。灵魂是人类最初的原始宗教观念之一。

原始社会人类常常将灵魂

跟尸体联系在一起,认为尸体是离开了灵魂的人类,因而,埋葬行为就最能直接反映当时人们的鬼神观念。从考古出土的大量墓葬来看,埋葬方式与鬼神观念构成一对相互影响的事物。人们发现氏族公社的聚居区一般存在着公共墓地,即他们希望死后同氏族还是能够在一起,故而亲属总是相互埋葬在一起。同时,原始社会人类的埋葬都注意一定的方向,如陕西西安半坡墓葬大多与正西方向不超过20度角。又比如河南汝州史家墓地的墓一般都朝西,大多都整齐排列。这可能反映了氏族的故土方向,这样的埋葬可能是便于人们的灵魂回到故土,开始另一个世界的生活。并且,原始社会的人们一般不把早逝的儿童葬在公共的墓地,而是葬在居所的附近。半坡墓群的幼儿墓绝大多数埋在房屋周围。据推测,这可能是人们为了便于让儿童的灵魂找到自己的家,也便于受到父母的继续照看,还可能表达父母的爱护。人们还从当时的墓葬中发现,不同的人葬法不同,比如老人、小孩一般为厚葬,表示人们对老人和小孩子的重视。另外也有些人被故意施以屈肢葬、俯身葬、割肢葬等,这有可能反映了人们惩罚恶人,免得他们来世再作恶的观念。

到了新石器时代,特别是

陶器广泛使用后,人们有了剩余生产资料,开始将各种器物(主要是陶器)作为殉葬品。人们将大量的陶器、玉器以及装饰品用来殉葬,希望死者的来世或灵魂也能使用,这也是当时人类的一个朴素的宗教观念。鬼神崇拜本身反映了人们在较低生产力的社会发展状态下,更多地将希望留给另外一个缥缈的世界。它是特定时期人类的思想产物。

■庄重的祖先崇拜

在原始社会的发展中,人口的繁衍与继承不仅是个人,同时也是氏族的大事。氏族能否强大不衰,人口的多寡是决定性因素,因此保持种族的繁衍,重视人口自然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事情。加上远古时代恶劣的自然环境,儿童死亡率极高,因此,对生殖的崇拜成为各个氏族的普遍现象。人们一开始往往崇拜生殖器官,慢慢地转变成崇拜祖先。

早期的人类,出于对自然崇拜的原因,认为人类来自于动植物,因而将动植物作为自己最早的祖先。后来人们开始慢慢产生崇拜生殖。首先开始崇拜的是女性祖先,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直接血缘,是从母亲开始的。人类由原来崇拜伟大的自然,开始逐渐通过生殖崇拜这个桥梁,过渡到崇拜人类自己本身,尤其是女性祖先。由此,正式开始了人类的祖先崇拜。

女始祖崇拜是人们对其直系的上代女性的崇拜,其主要的形式包括女神祭祀以及女始祖感生神话。人们往往不止想像其祖先为生殖女神,同时她也具有保护氏族的许多功能,能够保佑氏族躲避灾难等。从一些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如红山文化辽西牛河梁发现的女神庙与女神头像,就是原始社会人们崇拜女性始祖的典型代表。出土的女神像面部完整,雕刻形象生动,并且双眼嵌入淡青色的圆饼状玉片。这是当时典型的蒙古女性人种,大约生活在前5000年。另外从其他地区出土的女神图像来看,人们似乎不再只是刻意强调女性乳房等性别器官,而是开始转向一种整体的对美的追求,体现出当时人类开始更多的将祖先作为一种全能的神存在,而不是单纯的生殖崇拜。在中国的古典文籍中,也记载了很多关于女神崇拜的故事,如《史记·秦本纪》说女修吞玄鸟卵而生大业。这些故事大多是起源于崇拜一个女始祖的感生神话,说英雄来源于女性氏族,也反映了当时母系氏族社会本身的某些特征。

华夏民族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女始祖,这就是女娲。《风俗通》中记载,女娲用黄土创造了中国的远古祖先;《淮南子》则记载,女娲曾用五色石补天。这些传说一直被人们广为流传,经久不绝。据推测,女娲补天起源于妇女受人们尊重的母系社会,而用黄土造人也应该起源于当时制陶业的发达。这样的神话很能反映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原始宗教观念,女始祖崇拜就是其中很具体的一种。

伴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男性在社会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的财产分配往往依据父系继承,并开始注意根据父系亲属来确定自身关系,加强对男性始祖的崇拜。同时,伴随婚姻形态的进一步演变,对偶婚与一夫一妻制开始出现,人们对两性祖先的崇拜也逐渐加强。到了新石器时代的后期,随着父权制度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人们开始正式由原来的女始祖崇拜转向男始祖崇拜。在此时诸多的文化遗址中,人们都发现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即对“且”的崇拜,如陕西临潼姜寨文化遗址、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湖南安乡度家岗遗址等,均发现不同种类的“且”,包括木且、石且或陶且等。“且”的崇拜是人们对男性生育崇拜的代表。伴随着人们对祖先的崇拜,人们对男性始祖的崇拜也越来越浓厚。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几乎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男性始祖崇拜。中国著名的创世神话—盘古开天之说,就是男性始祖崇拜气氛浓厚的表现。

相比世界上其他的文明而言,中华文明中的祖先崇拜显得尤为明显与重要。远在新石器时代,如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远古祖先就开始举行祭祀活动。这种重视祖先的传统,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人们的家庭观念、国家观念,后来中国形成的重视伦理的思想体系也与此或多或少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