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清——天朝上国的盛世繁华
6048500000003

第3章 大清开国君主——皇太极

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即汗位,1627年改元天聪,即清太宗。太宗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速了后金政权的封建化;绥服蒙古,征服朝鲜,扫除了清政权的后顾之忧;西进南下,与明军作战取得重大胜利,为清王朝入主中原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礼优汉官,重用汉将

随着后金统治区域的扩大,其治下的汉民越来越多,太宗在辽沈地区推行“编户为民”的政策,即废除汉人的奴隶身份,编为民户,建立汉军八旗,强调“满、蒙、汉人视同一体”。为适应统治汉民的需要,太宗大力礼优汉官、汉将,其中以重用范文程和洪承畴最为突出。

范文程满腹经纶,智虑深远。后金天命三年(1618)曾在抚顺谒见努尔哈赤,深得赏识,被委以重任。太宗登基后,更将范文程安置左右参与军政大计。范文程决策枢密、运筹帷幄,定军纪,立制度,招降将,安民心,鞠躬尽瘁,为清王朝的建制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太宗、顺治、康熙三朝的重臣。

洪承畴原为明朝名将,崇德七年(1642)被清军擒获,解送盛京(今沈阳)。洪承畴初决心以死报国尽忠。整日蓬头赤足,日夜叫骂,太宗派去劝降之汉人,皆被骂走。范文程受命前去劝降,绝口不提劝降之事,只和他谈古论今。洪承畴这才整理衣冠,坐而对答。当时恰巧有梁上积尘落在了洪承畴的衣襟上,他几次用袖轻轻拂去。范文程注意到了这一细节,回去告诉太宗说:“承畴是不会死的,他如此爱惜自己衣服,怎么会不惜自己的生命呢?”太宗听后,遂亲至洪承畴处劝降。时值初春二月,寒气袭人,太宗见洪承畴衣衫单薄,亲解貂裘为他披上,并关切地说:“先生不会受冻吧?”洪承畴感佩而言:“真命世之主也!”叩头请降。太宗当即重重赏赐,并在宫中设宴、演戏以示庆贺。洪承畴降清以后,在清军入关和南下的战争中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

对于一般来降的明朝汉官、汉将,太宗皆以厚礼相待,从而笼络了一大批富有统治经验的汉官和骁勇善战的汉将。如祖大寿、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皆在太宗时期先后降清,成为清军的重要将领。大批汉官、汉将降清,不仅提高了清政权的统治效能和战斗能力,而且迅速促进了后金政权的封建化。

■厘定官制,改革旧制

后金原是奴隶制政权,其中不少不合时宜的旧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女真族在辽东农业区域的社会发展。皇太极遂决定吸取汉族封建王朝的统治经验,仿照明朝制度,更定官制,设置各级统治机构,并对后金政权中的旧制度进行了改革。

后金天聪三年(1629)四月,太宗设文馆,把儒臣分两班,叫巴克什(汉语文书之意,后改称“笔帖式”),也称文馆大学士。一班翻译汉文典籍,总结历史经验;一班记注本朝政事。文馆实际上成了太宗的咨询机关和顾问团。天聪十年(1636)三月,又改文馆为内三院:内国史院,负责记录起居,撰写诏令、表章;内秘书院,负责撰写对外往来文书和对下属官吏的指令以及起草祭文;内弘文院,负责注译史籍,给汗及王子讲解经史。各院均设大学士1人、学士2人,三院共9人,由满、蒙、汉人分别担任。

努尔哈赤生前鉴于各旗主贝勒拥有强大权势、激烈争夺汗位,于天命七年(1622)三月宣布,以后实行八位和硕贝勒(八旗旗主)共议国政的制度;新汗由八贝勒商议后“任置”,军国大事由八贝勒议处。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病逝,经大贝勒代善提议,诸贝勒“任置”皇太极为新汗,以汗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为主,辅以诸贝勒,议处军国大事。皇太极的三位兄长均操重权,他们是努尔哈赤第二子代善、第五子莽古尔泰和皇太极的堂兄阿敏,被称为三大贝勒,分掌两红、两白四旗。每朝议事,太宗只能与三大贝勒并坐,行兄弟之礼。这种联合政体的继续存在,必然造成皇权分散,影响后金政权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针对八位和硕贝勒联合执政的制度,皇太极进行了改革。

首先是削弱八旗旗主对政权的控制力。旧制每旗设总管旗务大臣一员,作为旗主的助手。太宗继位不久,就下令“凡议国政,旗务大臣与诸王贝勒偕坐议之”。把诸王贝勒的部分权力分给了旗务大臣,使其相互牵制。天聪五年(1631)太宗参照明朝的政体,设立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开始每部由贝勒一人兼管部事。六部与八旗不同,八旗各树一帜,互不统属,太宗不能直接干预旗务,而六部是后金的办事机构,要服从汗的旨意,因此,六部的设立,有利于皇权的加强。崇德元年(1636)又设都察院,以监察各级官吏。崇德三年(1638)七月,太宗下令停止贝勒兼管部事。同年又设理藩院。八旗旗主不得干涉六部及都察院、理藩院事务,把政务同旗务分开,诸贝勒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其次,降低三大贝勒的政治地位,削弱其势力。在后金政权中,三大贝勒对皇权的威胁最大。天聪三年(1629)二月,太宗以关心三大贝勒劳苦为名,免去他们轮流值月,太宗说:“因循旧制值月,一切机务都得烦劳诸兄经理,多有不便,嗣后,可以让弟侄辈诸贝勒代为值月,如有疏失,问罪于下诸贝勒。”三大贝勒只好答应,离开值月,这意味着他们政治地位的下降。随即太宗开始剪除他们的势力。大贝勒阿敏首当其冲。阿敏以拥立太宗居功自傲,又因野心得不到满足怀有不满情绪。天聪三年十月,太宗亲率大军伐明,攻下永平、滦州、迁安、遵化等城池,命阿敏率军坚守。旋即明军大举反攻,阿敏下令屠城并将城中财物抢掠一空后弃城逃跑。太宗抓住阿敏弃城屠民一事,连带追究旧恶,诸贝勒共议论罪当死,太宗从宽处理,改为幽禁。阿敏被贬之后,太宗便把打击矛头指向莽古尔泰。天聪五年(1631)八月,围攻大凌河城,莽古尔泰同太宗发生争执,甚至手握腰刀。太宗非常恼怒,后以“御前拔刀罪”革去莽古尔泰的大贝勒爵位,降为一般贝勒。事后参政李伯龙提出“莽古尔泰不应与上并坐”。太宗把李伯龙的提议交诸贝勒、大臣讨论。大贝勒代善领会太宗的意图,主动请求说:“自今以后,上南面居中坐,我与莽古尔泰侍座于侧。”太宗顺水推舟,立即批准代善的请求。次年正月,太宗正式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受”的旧制,改为“汗南面独坐”。朝仪的座位排列,体现了封建王朝的等级制度,太宗南面独坐,俨然是“惟我独尊”的帝王了。

■易国号,改族称

天聪九年(1635)二月,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上传国玉玺,归顺后金。传国玉玺的获得,使皇太极认为这是“天命归金”,应该顺天应人,登上皇帝宝座,于是在天聪十年(1636)四月十一日,在盛京大政殿举行了称帝仪式,建国号“大清”,改元“崇德”。为什么皇太极要用大清作国号呢?

有人从宗教观念去解释,认为北方许多民族信奉萨满教,而萨满教崇尚青色,故以清(青)命国名;有的人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去解释,认为明为火,清为水,以水克火,清必代明;也有人从语音上去解释,认为金与清一音之转,满语发音并无差别。目前多数学者较为认同的观点是,废金而改大清,主要是因为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金国,长期与宋对立,金兵南下时大肆屠杀汉人,与汉民积怨甚深,如仍以金为国名,容易激起汉族人民的民族仇恨;再者,过去金朝只统治半个中国,而太宗目的是要一统天下,为了表示其雄心壮志,所以改金为大清。

太宗不仅废去大金国号,而且还改族称女真为满洲,并禁用“诸申”(女真旧号肃慎的别称)来称呼族名。这又为何呢?

早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就改自己所在建州卫满住部为满洲部。太宗在修《清太祖实录》时,曾矢口否认自己的族称是女真,说“满洲”历来是我们的国名,因为南朝(明朝)不懂我们的语言,而误称为诸申、女真。太宗还否定满洲族与历史上的女真族有源流关系,他在给明将祖大寿的信里说:“尔国君臣惟以宋故事为鉴。其实尔明主(明朝皇帝)非宋之苗裔,朕亦非金之子孙,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原来前金政权进入中原之后,“禁民汉服及削发,不如式者死”,不知枉杀了多少无辜汉人。此事留驻青史,影响甚大。由此可以推断,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是为了避免激起广大汉民的民族宿怨,从而减少入主中原的阻力。

太宗改国名为大清以后,踌躇满志,下一个战略目标就是入主中原。早在天聪元年(1627),皇太极就发动“丁卯之役”,凭武力压服了朝鲜,迫其订立“兄弟之盟”,从而击破了明廷对后金政权的包围圈。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又发动“丙子之役”,迫使朝鲜承认与清政权是“君臣关系”,朝鲜由此完全脱离了明朝,并参加清军对明军的作战。蒙古各部也相继归附清政权。这样清政权周围3个敌国只剩下明朝,解除了西进、南下的后顾之忧。崇德五年至七年(1640~1642),清军攻下松山、锦州等城,控制了入关的门户,并收降明将祖大寿、洪承畴;崇德七年至八年(1642~1643),清军攻入关内,横扫晋、冀、鲁等地,八旗兵威震中原;崇德七年十月,五世达赖的代表和蒙古厄鲁特部首领戴青绰尔济亲赴盛京,与清通好。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崇德八年(1643)八月九日晚,太宗突患中风暴卒,年仅52岁。其人虽逝,但生前已经铸成了多民族国家的雏形。问鼎中原,统一全国,已呈水到渠成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