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万里长城拱卫的社会
6048400000010

第10章 倭寇之患与援朝抗日

倭寇在明初的严密防范之下基本得以控制。到了嘉靖年间,皇帝崇信道教,不理朝政,首辅严嵩专权,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倭寇开始猖獗横行,大肆扰乱沿海秩序。这时,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局势不稳,各诸侯对商业的要求已是勘合贸易远不能满足的,于是组织武装集团到中国沿海任意抢掠。中国沿海的海商也常常勾结倭寇谋取私利,形成一些亦商亦盗的海盗集团。嘉靖时期的倭患由于有中国海商集团的加入,显得越发棘手。

嘉靖二年(1523),日本左、右京兆尹大夫分别遣使宗设、瑞佐和宋素卿至宁波。宋素卿事先贿赂宁波市舶使,得以先办入境手续,宗设不平,追击瑞佐、宋素卿二人,却波及明朝官兵及居民,都指挥刘锦战死海上,指挥袁琏被俘,而明军竟无力抵抗。世宗闻后大怒,罢市舶司,下令寸板不得下海,断绝了与日本的一切官方贸易。嘉靖二十六年(1547),倭患日盛,明朝命右副都御使朱纨为浙江巡抚,负责浙、闽海防。朱纨到任后,雷厉风行,擒杀海盗及奸商96人。但因触及当地官僚牟利的关节,竟被诬告擅杀良民,被迫服毒自杀。此后,倭寇在沿海如入无人之境。嘉靖三十二年(1553),南京兵部尚书张经奉命征讨,取得了王江泾大捷,而严嵩党羽赵文华的到来,使得这位抗倭英雄背上畏敌失机、糜饷殃民的罪名,被押回京城斩首。

直至戚继光和俞大猷两位抗倭名将的出现,倭患才得以彻底的平定。戚继光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受命负责浙江御倭事宜。到任后,他在义乌当地招募了农民、矿夫3000人,演练一种专门对付倭寇的“鸳鸯阵”,长短兵器并用,战斗力极强,被称为“戚家军”,在抗倭战斗中连战连捷。随后,戚继光奉命调入闽抗倭,取胜后回浙。但是大批新倭又至福建,朝廷急调俞大猷任镇守福建总兵官,戚继光为副,福建倭患迅速平定。嘉靖四十三年(1564),时任广东总兵官的俞大猷先后击败广东沿海各地倭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终于取得最终胜利。

日本对中国的威胁并未随着倭患的平定而结束,日本于16世纪末期结束战国时代实现统一后,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意欲先占朝鲜,后侵中国。万历二十年(1592),丰臣秀吉发兵朝鲜,朝鲜国王李逃到义州(今辽宁义县),派使臣向明朝求援。考虑到中朝两国唇齿相依的关系,神宗派遣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在朝鲜军的配合之下,光复平壤,随后收复开城、王京(今首尔)以及汉江以南大片领土。但兵部尚书石星却主张议和,明朝撤兵而回,丰臣秀吉借机卷土重来。万历二十五年(1597),日本再次出兵朝鲜,明政府派兵部尚书邢为总督、都御使杨镐为经略、麻贵为提督,第二次赴朝抗日。此次明朝将领吸取了水师训练不足的教训,加紧招募江南水兵,增强对日作战能力。朝鲜将领李舜臣在第一次抗日战斗中,率领铁甲龟船屡立战功。第二次战争时,他与明朝将领邓之龙密切配合,击毁日船多艘,最后二人壮烈牺牲。万历二十六年(1598),丰臣秀吉死,日本军心动摇,中朝联军乘机反攻,日军大败,历时7年的侵朝战争最终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