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万里长城拱卫的社会
6048400000001

第1章 二祖的集权努力

明朝的皇权集中达到空前的水平,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直接操纵统治大权。在这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体制下,系统而分工严格的政权机构威力强大,国家依靠它得以清除混乱,开疆拓域,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然而,明朝高度集中的权力设置、严酷的刑法、恐怖的特务机构和权倾朝野的宦官,使得整个社会陷入僵化和无理由的顺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被牢牢地束缚起来。

太祖朱元璋在制度上为子孙后代做出的设计,超过了之前任何一代开国者,可谓用心良苦,其统治政策概括起来就是分权,以利互相牵制。在建立明朝之后,他设计了一整套利于中央和皇帝集权的统治结构。朱元璋为巩固朱明王朝的万世基业,既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权力机构的互相牵制,以便皇帝个人控制;又以分封制将地方权力分散到朱姓王子的手中,但施行这个措施的后果,是朱元璋始料不及的。

■分权:朱元璋的集权之道

朱元璋在中央统治机构的分权上做得很彻底,也很极端,颠覆了中国几千年的丞相制。他认为历史上太多的权臣擅权篡位,要从根本上予以杜绝。尽管一开始明朝就设置了左、右丞相以防一相专权,但是朱元璋仍不放心。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给左丞相胡惟庸加上威福自用、暗通倭寇、勾结北元、图谋不轨等罪名,将他处死;并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改由皇帝直接君临百官,将国家与政府首脑合而为一,从体制上保证君主在中央集权政治中的绝对权威。这也使朱元璋成为历史上最忙的皇帝,他每天要看200件奏疏,处理400件政事,每天早中晚3次上朝。在地方,明朝最初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废除行中书省,把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分设承宣布政使司管理钱粮民事,提刑按察使司掌司法,都指挥使司掌军权。三权分立,互不统属,大权归于中央。

军事上,他将开国之初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以防止军权过度集中。各府分别掌管京师和全国各地的都指挥使的军队,又分设左、右都督为长官。

监察方面,朱元璋大幅度拆分掌管监察的御史台。他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并扩大御史队伍,置监察御史110人监察百官,出视民情。作为皇帝的耳目,这些御史一旦受命出巡(称巡按御史),就权同钦差,小事立断,大事奏裁,对地方官颇有威慑力。都察院中还设置了六科给事中,负责驳正和稽核六部百官之事。深通民情的朱元璋在设置这些官职的时候做了一个聪明的手脚,就是一方面给这些官员以巨大的权力,另一方面又只给他们低微的品级。巡按御史和给事中只是七品官,但是他们的权力大到可以弹劾一品大员,这样的权力设置不仅有利于御史更好地发挥监察职能,也有利于皇帝对两方面的控制。另外,朱元璋还设通政司,这个机构专门负责给皇帝递送各地承奏上来的奏章、建议和检举文件。它能多途径地收集信息,利于皇帝掌握真实情况,尽快做出处置,防止被下属蒙蔽。

朱元璋对行政、军事、监察等重要权力机构做出了巨大改革,使其权力分散、互相牵制,便于皇帝独断指挥,突出君主意志和绝对权威。

■削藩:多磨的事业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分封24个皇子,让他们领兵出镇全国各地。一部分镇守北方,阻挡蒙古贵族的侵扰,如燕王朱棣守北平(今北京),宁王朱权守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大名城);另外派部分皇子分驻内地,如周王、齐王等,负责监督地方官吏,巩固朱家对全国的控制,将叛乱扼杀于萌芽状态。在北方守边的9王中,燕王、晋王和宁王的势力最为强大,宁王有甲士8万,战车6000.燕王和晋王得到朱元璋的特许,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扩展军事实力,军中事大者才要奏闻。为防止朝廷中奸臣篡位,朱元璋又规定诸王可以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必要时可以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为防止诸王跋扈,朱元璋又允许后世皇帝在必要时下令削藩。朱元璋认为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万无一失,但是分封制度造成了地方势力的逐渐强大,中央削藩的目标难以达成,骨肉相残的悲剧很快就发生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死,皇太孙朱允即位,是为建文帝。鉴于地方诸王势力日渐强大,建文帝与其亲信大臣密谋削藩。他们首先逮捕周王,又拘执代王、囚齐王,并把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往塞外,在京城周围和城中部署兵力,准备削除燕王。但是对燕王的秘密逮捕没有成功,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南下。4年以后,朱棣打败了建文帝的军队,占领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这样,建文帝削藩加强中央集权的任务就落在朱棣的身上。

即位之后,朱棣吸收建文帝失败的教训,积极削藩。在北方掌握兵权的诸王,有的被迁往南方,有的被削去护卫,有的被废为庶人。藩王势力大大削弱,军政大权更加集中到皇帝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