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统一王朝的诞生
6047700000007

第7章 南平百越,开拓岭南

秦朝平定百越实际上是统一中原的延续,在综合运用军事进攻、设置郡县和移民戍边等手段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岭南地区的有效管辖,从而为岭南地区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百越之地

越族是广泛分布于中国古代东南和南方的古老民族。因其分布极广,族属众多,互不统属,故称“百越”,又称“百粤”。他们多以文身断发、错臂左衽、铸铜为鼓等为特征,显著区别于中原文化。对于“百越”的族属、分布及支派,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一般说来,依据分布地域,一些大的族属大致可以分为:分布于今浙江绍兴一带的“于越”,分布于今浙江南部瓯江流域温州一带的“东越”(又称“东瓯”),分布于今福建闽江流域福州一带的“闽越”,分布于今广东及其以南的“南越”,分布于今广西及其以南的“西瓯”(又称“骆越”)。

诸越之中,于越与中原关系最密切,政治、经济及文化水平也最先进。春秋时期的越国就是于越创建的。其著名首领越王勾践控制于越、东越和闽越,与强吴争雄。保存至今的吴王夫差矛和越王勾践剑,似乎还能见证当年刀光剑影的岁月。隐忍灭国之痛的勾践负辱侍奉吴王夫差,甚至为其端屎送尿。

勾践骗取夫差信任后,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举灭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将越王勾践与西楚霸王项羽比肩,称“苦心人,终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正是这段典故。越王勾践还一度剑指江淮,会盟诸侯,争霸中原。只是到了约公元前306年,楚灭越,杀越王无强,“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于楚。”自战国中期始,于越、东越和闽越都在楚国势力范围之内。

南越和西瓯地处五岭(即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以南,秦初虽处于原始部落阶段,过着半渔猎、半农耕的生活,但与中原交往已久,联系密切。进入春秋以后,强楚一方面北上中原问鼎,一方面南下岭南开拓。战国初期,楚悼王锐意变法,国家富强,于是“南平百越”,占领“洞庭、苍梧”等地,岭南地区也成为楚国势力范围。

可见,诸越与中原联系密切,又得楚国长期经营。在此基础上,秦灭六国,统一中原,挥师南下,开拓岭南,已为势所必然。

■“南尽北户”

始皇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前222~前221),在王翦灭楚的基础上,秦军进而拉开了南平百越的序幕。“服朝于楚”的于越、东越和闽越在始皇并楚以后转而抵抗强秦。“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郡治吴,分设吴、丹徒、钱塘、余杭、乌程、山阴等县。这里的越指于越,始皇以后巡游会稽,亲临于越,刻石纪功,并曾徙越民于余杭、乌程等地,促进了于越和中原的进一步融合。秦军还一度攻占岭南部分地区,但因受制于统一中原的战争,暂没有大规模攻占东越和闽越并确立起有效统治。王翦的初步胜利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进攻吹响了号角,奠定了基础。

自始皇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前220~前215),秦军对百越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大规模进攻,攻取岭南大部,赢得决定性的胜利。二十六年(前221),始皇派尉屠将50万大军,兵分5路南下,分别对闽越、南越和西瓯3个战略方向进攻。一、二路取南越:其一循长沙,经骑田岭进入广东西北,沿连江南下,直抵番禺;其二循今南昌,经大庾岭进入广东北部,经今韶关沿北江南下,与第一路合攻番禺。三、四路进攻西瓯:一路由湖南萌渚岭进攻今广西贺县,一路经广西越城岭突入桂林。第五路由江西余干沿信江东下,经今鹰潭,越武夷山进,入福建中部腹地,直取今福州。五路大军进展顺利,“南尽北户”,攻占百越大部。尤其第五路当年就一举平定东越和闽越,置闽中郡。但是在南越和西瓯两线,秦军遭到顽强抵抗,残敌依靠山林坚持打游击。尤其秦军在长期相持中因交通不便,军粮转运受阻,致使供应不足,“粮食绝乏”,“士卒劳倦”。秦军陷入被动,损兵折将,统帅尉屠战死,士卒“伏尸流血数十万”,损失惨重。只不过,秦军仍然控制着岭南军事要地,“新道”和“灵渠”相继开通以后,解决了秦军的交通和补给,从而扭转了被动局面,为以后大规模开拓岭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有效解决秦军补给,秦始皇命令监御史禄凿修灵渠。灵渠是一条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一条长约30千米的人工运河,主要由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和北渠等部分组成。其中形似犁铧的铧嘴是修建在湘江中的分水石坝,是引湘入漓的关键性工程,有效达到分流目的,使湘江水一支随南渠入漓江,一支沿北渠回湘江。大小天平旱时蓄水,汛期溢洪,调剂水量。整个渠道沿山势迂回曲折,降低了坡度,平缓了水势,便利了交通。这一南北水运通道,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创举,即使在世界航运工程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充分体现了秦代南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开拓岭南

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五年(前214~前212),秦王朝增兵岭南,移民戍边,设置郡县,全面控制百越之地。任嚣接替战死的尉屠,统帅秦军,陆续增兵,赢得主动。始皇还综合运用增兵与移民、设置郡县等手段,“发诸尝逋亡人,赘、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遣戍”。这样顽守丛林之敌得到剿灭,同时还有效地对越人实施直接统治和管辖。

三郡的设立,标志着大规模用兵的结束和岭南开拓的开始。南海郡治在番禺,辖今广东大部。桂林郡治在布山,今广西桂平附近,辖今广西都阳山以东,越城岭以南。象郡郡治在临尘,今广西崇左附近,辖广西百色、南宁、凭祥及广东湛江一带,还南至越南一部分。三郡一律不设郡守,只设监御史统领郡务,并特置“东南一尉,西北一侯”。东南一尉由南海尉任嚣兼领。西北一侯主要设在今广西兴安的秦城遗址,重兵扼守西北交通要道。同时在横浦关等重要关口分兵把守,严防越人再次兴风作浪。可见,三郡的军事统治意味较强。

与此同时,秦朝屡次大规模移民岭南,戍边屯垦,与越人混居杂处,既强化了对岭南的控制和管理,还加快了开发和建设岭南的步伐。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移民50万罪徒,这是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次年,又发配“治狱吏不直者”至“南越地”。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再一次“益发谪徙边”,岭南再次补充部分移民。与此同时还曾征集1.5万名未婚妇女至岭南,“以为士卒衣补”。大批迁徙内地移民对于促进岭南地区与内地的交流,促进民族间交往,以及开发岭南无疑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