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老子
6035700000004

第4章

第二十二章

“章旨”

通行本将本章作《若思章》放在第二十四章(即本书的第二十三章)。而帛书甲、乙本把本章都放到此处,这也许是原书的顺序,作第二十二章位置比较合理。

这一章阐述了辩证的观点,是老子思想的精华部分。本章与下一章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正反对照,互相补充,共同阐述对客观物体、对社会人事的辩证观点。老子认为事物不能过分,过分了都要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因此强调不能“自视、自见、自伐、自矜”,要做到“不争”和退让,主导思想是以退为进,以“无为”达到“而无不为”。

“原文”

炊者不立①,自视者不章②。自见者不明③,自伐者无功④,自矜者不长⑤。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⑥。物或恶之⑦,故有欲者弗居。

“注释”

①炊:通“吹”,此指自吹、抬高自己。立:成就。

②视:通行本作“是”。章:通“彰”,表彰,显扬。

③见(xiàn):是“现”的古字,自现,自我显示。

④伐:夸耀。

⑤自矜(jīn):自以为贤能。长(zhǎnɡ):领导人的意思。

⑥余食赘行:余,多余。赘(zhuì),指赘瘤。行,通“形”。

⑦物:以物代人,指大众。或:或许,也许。

“译文”

自我吹嘘的人,不会有所成就;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表扬;自我显露的人,反而不能自明;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见功;自以为贤能的人,反而不能当首长。从“道”的角度来看,这些自我炫耀的行为,只能说像剩饭和赘瘤一样,大众也厌恶它,所以有所追求积极上进的人,决不会这样做。

第二十三章

“章旨”

本章内容是老子哲学思想最为精华的部分,是紧承上章而来的,一正一反,珠联璧合,充满了辩证法思想。老子不仅看到了世间普遍存在着的对立统一,而且也了解到矛盾对立的双方还会互相转化。他将辩证观点用之于修身养性,推之于社会人生。他在本章主张人们应该首先立足于“曲”、“枉”、“洼”、“敝”、“少”等柔弱卑下的一面,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全”、“正”、“盈”、“新”、“得”的目的。

因此,本章后部分结论:只有做到“不自视”、“不自见”、“不自伐”与“弗矜”,才能达到守道修身,成为天下人的典范。本章“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这样以退为进、以柔克刚的思想,与他的“无为而治”社会政治思想的总纲领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

曲则全①,枉则正②,洼则盈③,敝则新④,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⑤。不自视故章,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⑥!诚全归之⑦。

“注释”

①曲:委曲。全:齐全。

②枉:弯曲。正:正直。

③洼:凹陷。

④敝:破旧。

⑤执:持、抱、守。一:指“道”。式:法式、典范。本句意思:因此圣人遵守着“道”行事成为天下的典范。

⑥几:接近。才:同“哉”。

⑦诚:确实。

“译文”

委曲反而能保全,弯屈反而能正直,低洼反而能积满,陈旧反而能出新,少取反而能有得,贪多反而会迷惑。因此,圣人遵守着“道”原则行事,已为天下的典范。不自以为是,所以才声名显扬;不自我显露,所以才能自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能见功;不自以为贤能,所以才能领导。正因为与人无争,所以没有一个人能和他相争。古人所说的“委曲反能保全”,是与此意义相近的话啊!确实能把保全的效验归于“无为”而为的“道”。

第二十四章

“章旨”

本章开头提示主旨“希言自然”。其“希言”与“贵言”说法相通,所以本章与第十七章相对应;却和第五章的“多言数穷”成一对比。这里希言指少说话,含义是不施加政令。

接着用风暴比喻不循“道”行事,就难以持久。最后讲的是得失自取。

所以说,老子在本章强调“道”的原则,告诫人们要相信“道”,与“道”一致,循“道”行事,因此就会得到“道”,并就会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掉“道”,必然就会失败。

“原文”

希言自然①。飘风不冬朝②,暴雨不冬日③。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有兄于人乎④!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⑤,失者同于失⑥。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注释”

①希:通“稀”,少。言:言语。是指政教法令。希言,字面上是少说话,含义是不施加政教法令。

②飘风:暴风、狂风。冬:终。冬朝(zhāo):整个早晨。

③冬日:即终日,整天。

④有:即又。兄:同“况”。有兄:又何况。

⑤德:道德,此又通“得”,即获得,事情做对了。

⑥失者:指失道、失德。失,丧失,事情做错了。

“译文”

少言施加政教法令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暴风不会刮整整一个早晨而不停,骤雨下不了一个整天。谁使它们这样的呢?天地的狂暴力量尚且都不能持久,又何况人呢?所以能依照道的规律办事的人,就应和“道”相合;能依照德的规范办事的人,就应和“德”相合,不依照道德的原则办事的人,应是失道、失德,应和“失”相合。符合“德”规范的人,也就得到“道”了。违背“德”规范的人,也就失去“道”了。

第二十五章

“章旨”

本章承上第四章、第十四章和第二十一章,又启下第三十四章,是老子对“道”的阐述和称颂的最重要的一章。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而“为天地母”,并提出“道法自然”。

老子是中外历史上最早提出天地万物是由自然生成的思想家。他将天地万物的产生归结于自然之“道”的运动,是老子的一个可贵和值得重视的思想,这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天体学说和宇宙理论以及人体科学、哲学等诸方面,将会有巨大价值。

“原文”

有物昆成①,先天地生。萧呵②!谬呵③!独立而不改④,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⑤。吾强为之名曰大⑥,大曰逝⑦,逝曰远,远曰反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⑨,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

①昆成:昆同“混”,成,完整。混成:浑然而成一体。形容“道”原始混沌状态的形成。

②萧:通行本作“寂”,寂静,无声。

③谬(liáo):通行本作“寥”,无形,空虚。

④独立:独自长存。是指“道”的绝对性。不改:不变,是指“道”的永恒性。

⑤字之:字,别名,这里用作动词,取字。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命名。成年后,男女分别在举行冠礼和笄礼时再起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应的别名叫字。之,代词,它是使动用法,意思是给它以别名叫做道。

⑥强(qiǎnɡ):勉强。为之:替它。

⑦大:大即指大道。逝:去。引申为运行。

⑧反:通“返”,返回,回归。

⑨国:这里指宇宙空间。

⑩法:效法、取法。人法地:人向地效法。

“译文”

有个东西浑然一体,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产生。无声啊!无形啊!它独立存在而永恒不变,可以看作是天地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给它取个小名叫做“道”。我勉强替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可称为运行不止,运行不止,可称为运行遥远,运行遥远可称为返回它的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宇宙中有四大,王就是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它的本原——自然。

第二十六章

“章旨”

这一章老子开头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正面提出论点。结尾处从反面讲:“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归结到这个论点上来。这里老子提出重与轻、静与躁两对矛盾;他认为轻与重的对立,重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躁与静的对立,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可贵之处。

老子讲的“轻”、“躁”是属于“动”的范围,但指的是“动”的不好的方面,他指的是轻浮妄动。韩非子在《喻老》篇里说:“制在己曰重,不离其位曰静”、“无势之谓轻,离位之谓躁”。这是为封建社会君主服务的注解。这“戒轻戒躁”的主张,与前第十二章中的“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的主旨相合,告诫人们不要轻率躁动,而要清静寡欲。这戒轻戒躁的原则,就是今天看来,也有可取之处,“戒轻戒躁”、戒骄戒躁,有其积极意义。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①,是以君子冬日行②,不离其辎重③。唯有环官④,燕处则昭若⑤。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轻于天下⑥?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注释”

①躁:急躁,躁动。君:君主,此用比喻义,即主宰。指在静与躁对立矛盾中起主导作用。

②冬:通行本作“终”,终日:整天。

③辎(zì)重:指军中装载器械粮草的车子,此借喻有根本、基础的意思。

④唯:通行本作“虽”。环:通“营”,围墙。官:是古“馆”字,指宫室。

⑤燕处:安居。昭若:即昭然,通行本作“超然”。

⑥万乘(shènɡ):古代一辆兵车四匹马叫一乘。万乘之王:指古时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君主。

“译文”

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因此君子整天行进,不离开他的载重车辆。虽有壮观的宫阙,却安居并超然物外。为什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却使得自身轻浮躁动以治天下呢?轻浮就丧失了根本的原则,躁动就丧失了主宰的地位。

第二十七章

“章旨”

这一章老子通过举例说理,阐述要善于用“道”的规律济世救物,达到“无为而治”,这样的人才是老子提倡的高层次有内涵的聪明人。

老子首先举了善行、善言、善计、善闭、善结五个事例说明顺应自然的显然效果,譬如善结,用绳缠束而不可解已很高明,不用绳缠束却使人不可解,自然是更高明。这就是高层次的聪明——袭明。接着老子说明圣人常顺应自然救人济物,圣人能把良民教育成人是高明,而圣人能把坏人教育过来,使不成废人,自然更高明。

随后再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出“贵师爱资”的重要性及危害性的实质,最后末句得出结论。

“原文”

善行者无辙迹①,善言者无瑕谪②,善数者不以筹策③,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④,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⑤。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⑥。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⑦。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是谓眇要⑧。

“注释”

①辙(zhé):指车轮压出的痕迹。

②瑕(xiá):指玉石上面的斑点,比喻缺点、毛病。谪(zhé):责备、指责。

③筹策:古代用于记数、计算的竹制器具,也称筹码。

④关楗(jiàn):关闭门户的器具,即门闩。古代横用的称做“关”,竖用的叫做“楗”。

⑤约:束缚,捆缚的意思,动词。

⑥袭明:双重聪明,指高层次的聪明。袭(xí),重叠。

⑦资:资财,引申为借鉴。

⑧眇要:眇同妙。指玄妙精要的道理。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善于说话的,没有差错让人指谪;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码;善于关闭的,没用门闩却谁都不能打开;善于打结的,没用绳缠束却谁都不能解开。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助人,从不废弃人,不抛弃有用的东西,这就叫因循常道、高层次的聪明。所以善人是善人的老师,恶人是善人的引以为戒的借鉴。不尊重他的师长,不爱惜他的借鉴,虽然自以为明智,其实是糊涂虫,这叫做玄妙精要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