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老子
6035700000001

第1章

老子简介

一、老子其人

《辞海》云:老子,相传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着“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老子》书中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它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并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如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有无相生”),强调无是更基本的。所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抨击当时统治者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但忽视了在对立转化中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把事物向反面的转化看作上升的发展,却看成是循环往复。

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憎恶工艺技巧,并归结到“绝圣弃智”,“无为而治”,甚至幻想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去。

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

关于老子其人,《辞海》提出二说,指三位不同的人。其实早在西汉初年,有关老子的传闻,就真伪杂出,难知其详了。博学多闻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里为老子立传,也只写了寥寥四百余字,而且其中既有不很肯定的说法,又兼采了不同的传说,也提到了有四个人名,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疑点和分歧。

从司马迁到王夫之,特别是近现代不少著名学者对老子其人其书做过多方面深入考证,然而在有些方面,还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关于老子其人,学术界颇有争议,就其大略,可分四种说法:一、老子是与孔子同时或稍早的老聃。二、老子就是楚人老莱子。三、老子是战国初期魏国将军李宗的父亲李耳,此人先于庄周后于孟子。四、老子是战国中期的周太史儋,此人后于庄周。

根据先秦典籍和《史记》的记载,并参据近现代学者的考证,本人同意第一种说法,认为老子就是老聃。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周王朝藏书室的官吏,掌管史册典籍。孔子到周时曾向他问过礼。老子在周的时间比较久,约在五十多岁时,老子看到东周王室衰微,他便离开东周去秦国,西行途中经函谷关,关令尹喜强求他著书,老子写下了讲道德内容的文章五千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道德经》,也就是《老子》这部书。老子离关西去以后,就在秦国隐居下来,不为世人所知,后人只传说他的寿命很长。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这虽是传言和推测,含有夸大之辞,但说他因“修道而养寿”而长寿,大约是可信的。

二、《老子》其书

《辞海》云:《老子》,书名。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道家的主要经典。相传春秋末老聃著。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看来,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初期,基本上仍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注本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明清之际王夫之《老子衍》、清魏源《老子本义》等。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文物中,有《老子》的抄写本。

以上辞典做了简要介绍,现当代学者对老子其人其书做过深入研究。《老子》这部书的版本很多。古今有关《老子》的注说有千百种之多。秦汉魏晋以来流传较广的当推王弼注本和河上公注本。王弼,三国时魏人,是著名的玄学家。王弼注本属于文人系统,其流派为苏辙《老子解》、吴澄《道德真经注》等诸本。不过,现存的王弼《老子注》正文和注义颇有出入,已非旧本。河上公旧说为汉文帝时人。河上公《老子章句》注本接近民间系统,其流派为景龙碑本、遂州碑本和敦煌的六朝、唐写本。

除以上二种注本外,时间较早的本子还有严谨本《道德真经指归》和傅奕本《道德经古本篇》。但是,最早的古本却是1973年12月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帛书《老子》写本。这两种写本现在分别称作甲本和乙本。甲本字体介于篆、隶之间,不避刘邦名讳,当是刘邦称帝以前的抄写本。乙本用隶书抄成,避刘邦的名讳,而不避汉文帝刘恒名讳,应是高祖、文帝之间的抄本。甲本、乙本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早于目前所能见到的其他版本,最接近于《老子》的原貌。

帛书甲本和乙本两本《老子》和其他各种本子在篇章字句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先举其大的方面而言,今天通行的各种《老子》,都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帛书《老子》甲本和乙本都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今天通行的各种《老子》都将全书分为八十一章,帛书《老子》甲本、乙本则不分章。如按今本将《老子》分作八十一章,则甲本、乙本彼此章次相同,而却均不同于今本。例如:今本第二十四章,在甲本、乙本中是第二十二章。今本第四十一章,在甲本、乙本中是第三十九章。今本第八十章和八十一章,在甲本、乙本中是第六十七章和六十八章。

再从字句方面来看,帛书《老子》甲本、乙本与通行本《老子》的字句也存在不少歧异。其中不乏出入较大、涉及思想内容方面的差异。例如今本第二十四章和三十一章“有道者不处”一句,帛书甲本、乙本作“有欲者弗居”之类。另外,帛书《老子》甲本、乙本又具有虚词较多的特点。

帛书《老子》和今天通行诸本字词句章等思想内容和篇章编次方面的若干差异表明,秦汉以后,人们还曾对《老子》做过某些修改和补充工作。虽然二千多年前的抄写本和今天通行的诸本存在着各种不同(通行本也存在差异),然而,帛书《老子》甲本、乙本是最古最老的本子,是我国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文物中的珍宝,它最接近于《老子》的原貌。因此,本书在订文、注释、说明和译文等方面,主要依据的是帛书《老子》甲本和乙本。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始祖宗师,是我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巨匠。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是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哲学流派之一。《老子》亦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玄”之一,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受道家哲学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形式,是有别于佛教和伊斯兰教的。

《老子》一书文约义丰,人誉为哲学诗,可谓博大精深。它涉及面很广,有时讲到政治经济,有时又讲到教育,还有时讲军事等,不过都体现着它的哲学思想。当然不仅包含哲学,还涉及美学、历史、文学、宇宙学、人体科学等,就总体上讲是“道家哲学思想”。本书采取“化整为零”分章简介,以便读者理解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