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守护型婴幼儿保育
6032000000009

第9章 守护型保育的目标

守护型婴幼儿保育的目标是要培养能够“共生”“贡献”的孩子。同时,培养具有作为社会一员这种市民意识的孩子。理想的孩子形象,就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成长为理想的大人的形象。

共生

人类具有给子孙留下有自己遗传基因的遗传基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利己的行为。然而,越是利己,越会感到单凭自己是不能留下子孙的。如果不与其他生物共生,就不能留下自己的遗传基因。于是,就诞生了共生这一概念。

自古以来,人类就是靠狩猎生存。为此,人具备适合狩猎的特性。如果单纯靠狩猎而进化,人类应该是皮肤坚硬、腿脚很快、牙齿尖锐、具有攻击性的性格。然而,实际上人类却具有恰恰相反的身体特性。人所具备的不是猎人的特性,而是适合被狩猎,适合做猎物的身体特征。人类为什么可以在这样的特性下繁衍生存呢?人可能是培育了具有适合形成集体的特性。因为皮肤柔软,所以人在互相亲近时会感到舒服;因为腿脚慢,人才并排走路;因为性格弱,才需要他人。

日本人形成集体的能力很强,是因为具有优良的“受容”能力,和“共感”能力。人们经常批判日本人不善于自我主张,这是因为日本人不希望把自我主张强加于对方,征服对方,而是要与对方“共感”,“受容”对方,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自我主张。这种方法是在易于迁移的日本的风土中培育出来的,具有在世界上引以为自豪的交流能力。

但是,日本人以往形成的集体是压抑和消除自我而存在的,是顽固地守护自我存在而作用的,不能说这种集体只有好的一面。一个能够保护自己的集体,是要排除异己的。

今天,我们指向的是一个深化自己的社会。在包容他人、共同生存的过程中,去创造每个孩子都能深化和丰富自己以及他人的人生的集体。

贡献

如果有人问“你希望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对于这样的问题,家长经常回答的是“心地善良的孩子”、“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孩子”,等等。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孩子”吗?即使是非常自立的大人,也不可能自己一个人做所有的事情。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存在一点也不给别人添麻烦而能够生存的人。自己不会做的事情,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可以去求别人帮助解决——这也是很好的自立。这个过程中给别人添了麻烦的部分,可以以自己会做的事情去做贡献即可。所有的生物为了留下自己的子孙,都会与他人共生。但是,在这些生物中,只有人类具有高智商,留下了比较多的子孙。因此,今后的人类应该以自己的智慧,更好地与其他生物共存。

通过各种体验,掌握智慧和知识,并不是学会这些本身具有意义。这些智慧和知识只有在用于“共生”,用于为他人做出贡献时才具有意义。我们所指向的孩子形象,是通过为他人做贡献自己会感到快乐的孩子。

“社会一员”的意识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是让孩子自觉地成为社会的一员。也就是说,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个社会是由木工、渔民、面点师、医生、有障碍的人、没有障碍的人等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这些人是在相互帮助中共生共存的。

做到这些绝非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契机便是“你喜欢什么?”“你长大了想做什么?”这些日常问话。

保育人员自己必须首先具有很好地成为社会一员的意识。必须自觉地认识到,在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人和各种各样的职业,有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和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这一件件事、一个个人,都是有意义的存在,自己则是其中的一员。

婴幼儿保育的目的不是大量培养相同的孩子。保育人员必须守护着孩子们,使他们不为单一的价值观所束缚。

最近,有人在提倡地产地销。所谓地产地销就是将在当地生产的农产品和水产品就地消费。而我提倡的是“地产地活”。即在当地出生成长的人才,应该让他们为当地做贡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认同每个孩子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