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北巡碣石,在这里掀起了入海求仙的最高潮。
秦始皇在碣石考察方士。《史记》记载:“秦始皇后三年(前215),游碣石,考入海方士,从上郡归。”“考”是考试、考察。《集解》注释:“疑其诈,故考之”;“考其虚实也”。徐福等人去“三神山”,耗资巨大,但是四年过去却没有消息。其次是考察仙人,如羡门高等仙人是否真的存在。所以秦始皇到了碣石就派遣卢生寻找羡门高等人。第三是入海求仙活动已经不单纯是“求仙人”,而是要具体的求到“仙人不死之药”。
秦始皇所要考察的“方士”,指古代讲神仙方术的人。方士,起源于战国齐、燕一带沿海地区,以修炼成仙和不死之药取得到君王的信任。方士一般要具备航海的经验和采药治病的能力。“方”,《说文》解释为“并船也”;《尔雅注》解释为“两舡也”。《素问》中有多处记载方士所说“药方”、“方剂”诸词。秦统一六国后,原齐、燕的方士仍然十分活跃。《盐铁论》记载:“当此之时,燕、齐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于是趋咸阳者以千数。”咸阳聚集方士以千数,秦始皇却到碣石“考方士”,说明这里既是方士最集中、最活跃的地方,同时又是便于方士入海远航的一个出海口。
秦始皇在碣石派燕人卢生求仙人。《史记》记载:“三十二年(前215),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秦始皇所寻求的仙人,是指修行得道,老而不死的人,而不是原始的那种奇形怪状、长满羽毛、腾云驾雾的异类仙人。秦始皇派卢生寻求仙人羡门、高誓,是传说中的两个仙人的名字。后人考证,羡门、高誓,其实是一个人,既羡门高,“誓”字是史记的错字或衍字。《史记》记载“宋无忌、正伯侨、充尚,羡门子高最后,皆为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可见,羡门高与羡门子高可能是一人。
秦始皇在碣石“使韩终等人求仙人不死之药”。战国以来在文献中提到不死之道和不死之药。《战国策》记载:“人献不死之药于荆王。”《韩非子》的《说林》、《外储》篇也都有关于“不死之道”和“不死之药”的记载。传说秦始皇曾问鬼谷子“不死之草”。《太平广记》记载:“秦时,大苑中多枉死者横道,有鸟衔草以覆死人面,遂活。有司上闻,始皇遣使赍草以问先生(指鬼谷子)。先生曰:‘巨海之中有十洲,此草是祖洲不死草也,生在琼田中,亦名养神草。其叶似菰,不丛生,一株可活千人’。”
《史记》记载,卢生求仙人不死之药不得,便编造一通假话欺骗秦始皇说:“臣等求之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亡药可得也。”对此,秦始皇不仅深信不疑,而且还付诸行动。一是更改称号。他说:“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二是将“复道甬道相连”。他让人把咸阳附近的宫殿群全部用封闭甬道连接,从而把自己的行踪隐藏起来。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仙人不死之药。三是规定“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意思是说有人说出秦始皇的居处行踪,就要被处以死刑。秦始皇在梁山宫的山上望见丞相出外车骑众多,很不高兴。宫中有人告诉了丞相,丞相以后就减少了车马。秦始皇认为有人泄露了他的行踪,便把当时在场的人全部杀掉。
秦始皇在碣石立刻石,并刻碣石门辞。
碣石刻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铭文,反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一个重要措施。秦始皇北巡途中见到原魏、赵、韩等国为了防备侵扰,不仅修筑城郭,以邻为壑,而且还在自己境内修筑堤防,企图用河水改道冲击对方。这些“城郭”和“堤防”有可能成为六国贵族借以复辟分裂的据点,而且还阻塞交通,会造成水患。因此秦始皇下令“坏城郭,决通堤防”。
碣石刻石“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铭文,与前216年秦始皇颁布“使黔首自实田”法令,在全国范围内确定田地私有制的史实相符。“黎庶无徭,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铭文,是秦始皇对理想社会前景的憧憬。
碣石刻石铭文,四字一句,计27句,108字。数字不符秦的六数为记的制度,它至少缺三句、十二字。这种情形,可能是在《史记》传抄过程遗漏所造成的。
原文:译文:
遂兴师旅 动员全国军队
诛戮无道 诛戮天下无道
为逆灭息 消灭叛乱逆旅
武殓暴逆 武力铲除暴逆
文复无罪 以文保护无罪
庶心咸服 民心全都宾服
惠论功劳 评议奖赏功劳
赏及牛马 赏给他们牛马
恩肥土城 恩施全国各地
皇帝奋威 皇帝奋扬威武
德并诸侯 用德合并诸侯
初一泰平 统一天下太平
坠坏城郭 拆除列国城郭
决通川防 决通防护河池
夷去险阻 铲除各地险阻
地势既定 地势已经平定
黎庶无徭 百姓没有徭役
天下咸抚 天下得到安抚
男乐其畴 男女同耕田地
女修其业 妇女乐于家务
事各有序 事情各有顺序
惠被诸产 恩惠遍及各业
久并来田 或单或双耕田
莫不安所 全都安居乐业
群臣诵烈 群臣齐声敬颂
请刻此石 恳请于此刻石
垂著仪矩 永远垂留典范
三 入海求仙更不归
秦始皇入海求仙是与秦朝航海事业相联系的。
首先,秦统一后的海岸线空前延长和航线的开拓。当时秦朝航海路线主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沿海航线。《史记》记载:秦始皇欲攻匈奴“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黄、腄、琅琊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表明秦朝的运粮船队已经能够从山东半岛傍海北行,运至现在的天津一带。另一条是徐福东渡航线。他从山东半岛出发,由北顺朝鲜西岸到南岸,再借助日本海的左旋回流到日本。1906年至1912年,日本和田雄博士在朝鲜半岛西岸仁川及北岸图们江口之间投放空瓶750个,漂至海岸并被发现者132个。1908年,日本海军投放空瓶550个,漂至海岸并被发现者207个。两次投瓶测验漂至海岸被发现的有339个,其中漂至日本山阴、北陆沿岸的有274个,占漂至海岸总数的80/100以上。由此可见,日本海中的左旋回流确实形成了由朝鲜通往日本的山阴、北岸地方的一条自然航线。此外从中日两国出土文物的分布情况看,这条航线在秦代已被利用。
其次,造船业的发展。《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舫船万艘,米六百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史记》记载秦国船队“一鲂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然而不费牛马之力”。秦始皇曾“使尉佗、屠睢将楼船之士攻百越”。今天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四路316号处,发掘出土秦始皇时期造船遗址。造船遗址深埋于地表5米之下,已发掘的3个造船台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为铁轨似的木质结构,轨板上是一对对木墩,轨板下用枕木承垫。据推算,造船台的长度在100米以上,可以建造50吨至60吨的木船。
第三、港市的发展。港市是由海岸傍河聚落发展为出海口,而后再形成的城市。《史记》记载秦时的番禺,即今广东省广州市,已是“珠玑、犀、玳瑁、果布之聚”的著名港市。秦始皇出巡所到今山东省烟台、青岛和河北秦皇岛等地是当年入海求仙的出海口,近代都成为天然良港。秦皇岛考古发掘出秦宫殿遗址,进一步证明秦始皇出巡对其港口形成所起到的作用。在秦皇岛南山上,曾经立有成化十三年(1477)立的“秦皇求仙座碑”,系青石雕成,碑首为四条盘龙,两两相对曲于“缘额天宫”两侧,后爪拱托宝珠,碑厚23厘米,宽90至100厘米。首高77厘米,因残坏身高估计约300厘米。正面刻“秦皇求仙入海处”、“大明成化十三年题”字样”
方士徐福等人通过上书入海求仙,首次实地考察中国大陆架沿海岛屿、半岛及港湾,开辟了向外的航海路线,成为中华民族航海事业的先驱。
安期生,又称安期先生,战国齐人。《列仙传》说他在东海一带卖药,被当地人称为千岁翁。秦始皇东巡到大海边,与他谈了三天三夜,并赏赐给他价值千万钱的黄金和玉璧。他将这些东西置于家乡驿亭,并留下一信说:“后数年,候我于蓬莱山。”然后,飘然而去。后传说秦始皇曾立马望蓬莱。《太平寰宇记》记载:“即墨阴山上有石池,冬夏清澈,池东石上有马蹄迹,又有五石人,广数围,高一丈。古老相传云:秦始皇幸琅也邪,望蓬莱盖立马于此。又遣石人追牢山不得,遂立于此。”汉武帝时仍然在世。《史记》记载李少言对汉武帝说:“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于是“汉武帝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之属”。
徐福,又名徐市,战国齐人,秦时方士。江苏省赣榆县金山乡徐阜村有徐福庙。司马迁认为方士是儒家末流,所以没有把他列入《世家》或《列传》,而是把他的事迹作为其他人物的陪衬,分割零碎地记载在其他篇章之中。《秦始皇本纪》记载:前219年,他在琅邪向秦始皇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秦始皇“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前210年,他“入海求仙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乍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淮南衡山列传》记载:秦始皇“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愿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悦,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根据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的记载,人们推断他东渡的终点应当是在日本。五代《义楚六帖》首次提出:“日本国亦名倭国,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也,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四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止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洪武九年(1376),明太祖朱元璋接见日本僧人绝海中津,两人在赋诗唱和中提及徐市的墓地在日本。
绝海中津作:
熊野峰前徐福祠,满山野草鱼余肥。
只今海上波涛稳,万里好风须早归。
朱元璋和:
熊野峰前血食祠,松根琥碧亦奕肥。
当年徐福求仙药,直到如今更不归。
1933年,亲房撰写《神皇正统记》把徐福传说第一次记入日本书籍。《日本神武天皇考》认定徐福东渡日本,建立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日本《宫下富士古文书》记录徐福东渡日本不久,就把他的7个儿子改为日本姓氏。日本9世纪的《新撰姓氏录》的蕃别中,都称秦氏是秦始皇的后代。日本有关徐福的遗迹和纪念地多达一百多处。如佐贺县、鹿儿岛县、歌山县、福冈县和山梨县等都有徐福庙、徐福祠、徐福墓。佐贺郡寺井津浮地方,还立有“徐福上陆地”的标柱。
传说,徐福东渡日本时曾经过韩国济州岛。韩国乡土资料《心斋集》记载:“西归浦沿边有峭壁,不啻数千仞,下临沧海,鲸涛汹涌,世传壁半有秦方士徐市所刻字痕云。”西归蒲市政府投巨资建设“徐福过之遗迹整备事业”。
卢生,名卢傲,战国燕人,秦时方士。前215年,秦始皇在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后,“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前212年,卢生与人议论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未可为求仙药”。卢生等人逃走后,引发了后来的“坑儒”事件。山东《诸城县志》记述境内卢山因卢生隐遁在此而得名。湖南《隆回县志》记述境内的首望山也是卢生当年的隐居处。
侯生,亦称侯公,秦时方士。前215年,秦始皇“因使韩终、侯生、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从海上归来,他又伙同卢生背后议论秦始皇刚愎自用,乐于刑杀,后和卢生一起逃走。据《说苑》记载秦始皇曾抓到了他,升东阿之台,临“四通之街”,然后杀掉他。他说:“形已成矣,陛下坐而待亡耳。若陛下更之,能若尧与禹乎?不然无异也。陛下之佐非也,臣恐变之,不能存也。”结果秦始皇对他“遂释不诛”。
韩终,又名韩众,战国燕人,秦时方士。《抱朴子内篇》说他“赏服菖蒲三年,身长毛,日视书万言,皆能诵之,冬极不寒。”传说著有《六壬》一书。前215年,秦始皇北巡碣石,“因使韩终、侯生、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汉书》记载:秦始皇“遣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女入海,求仙采药,因逃不还。”
据文献考证,韩终后来可能到达朝鲜半岛的东南部,即当时的“辰韩”。《三国志》和《后汉书》记载,在朝鲜东南部当时有三个部落,其中:“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身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其名国为郡,弓为弧,贼为寇,有似秦语,故或名秦韩。”《晋书》记载:“辰韩在马韩之东,自言秦之亡人,避役入韩,韩割东界以居之。”辰韩即秦韩,应是对韩终的纪念。
石生,仅见《史记》“因使韩终、侯生、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的记载,其事迹及归宿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