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俄苏现
6029200000019

第19章 爱伦堡

爱伦堡,1891年1月27日 生 于 基辅 一 个 工 程师 的 家 庭。1907就读于莫斯科第一中学,因参加布尔什维克地下组织被开除学籍。1908年被捕,遂即脱离组织关系。不久获释,于同年12月流亡巴黎,1910年开始发表诗作,都是模仿象征派诗歌的习作性质的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5~1917年间,爱伦堡担任莫斯科《俄国晨报》和彼得格勒《市场报》军事记者,到法德前线采访。战争使他产生了怀疑、悲观情绪。这在诗集《前夜之歌》中有所反映。这个时期他还写有军事通讯,后来编辑成集,以《战争的外貌》(1920)为名出版。1917年7月回国。十月革命后,曾参加苏 维 埃政 府 部门 工 作。1918~1923 年间 还 出版 了 诗集《火》(1919)、《前夜》(1921)、《随想》(1921)、《国外随想》、《毁灭性的爱》(1922)、《兽性的温暖》(1923)等,表示欢迎“另一个伟大的世纪”的诞生,同时对此感到“既狂喜又恐惧”。

1921年春开始,爱伦堡以苏联报纸记者身份长期驻在国外。20年代初,发表一些评论俄罗斯当代艺术和诗歌的论文,宣传结构主义的艺术思想。1922年发表哲理性讽刺长篇小说《胡里奥·胡伦尼多及其门徒奇遇记》,受到列宁的注意。小说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革命时期欧洲和俄国的生活,对资本主义世界作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矛盾复杂的思想。这个时期发表 的 其 他 小 说,如《尼 古 拉 · 库 尔 波 夫 的 一 生 和 毁 灭》(1923)、《让娜·涅依的爱情》(1924)等,则以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为主题。在有些小说中,如《十三个烟袋》(1923)和《德·叶·托拉斯》(1923),加强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道德的批判,以及对资产阶级文化内在矛盾的分析。

1931年他周游欧洲各国,目睹了法西斯主义的猖狂活动;回国后参观访问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的工地,受到了鼓舞,增强了对苏维埃国家前途的信心。这个时期写出反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新人成长的长篇小说《第二天》(1933)。1936~1939 年西班牙内战时期,他作为《消息报》记者几次去西班牙,写出一些诗歌和 短篇 小说 集《停 战以 外》、长 篇小 说《人 需要 什么》(1937),表现他的反法西斯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在法国,他目击法国的沦陷,以此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1941),获1942年度斯大林奖金。卫国战争时期,在《消息报》、《红星报》及前线报纸上发表了许多政论,揭露法西斯主义的政策和道德,呼吁世界各国人民奋起斗争,并鼓舞他们必胜的信心。这些政论使他赢得了世界的声誉,后来收集出版了3 卷政论集《战争》(1942~1944)。

二战结束后,他完成2部长篇小说:写战时生活的《暴风雨》(1948年度斯大林奖金)和写战后生活的《九级浪》(1951~1952)。50年代中期发表的中篇 小说《解 冻》(第1、2部;1954~1956)和各种形式的文艺论文,60年代发表的内容庞杂的回忆录《人、岁月、生活》(6 卷,1961~1965),在苏联文艺界都引起激烈的争论。

1967年,爱伦堡因病医治无效在莫斯科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