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十大谋略家
6019300000004

第4章 义结金兰

姜子牙与马氏离婚之后,又过了几年,觉得在朝歌呆下去也没多大意思了,便和女儿邑姜商议,打算到岐周之地谋生。邑姜这时已十四五岁了,出落得如花似玉,而且能文能武。她早听说西岐有个周文王,仁德有道,礼贤下士。她也知道父亲虽年事已高,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于是她同意了父亲的意见。

父女俩洒泪与林虎夫妇作别,离开朝歌,来到陕西西部一个名叫石番溪的地方。

这石番溪夹在秦岭山脉的两峰之间,又叫凡谷,青山苍苍,白云缭绕,一条伐鱼河水,从两山间蜿蜒而出,淙淙而下,向北注入渭水。伐鱼河边有一个滋泉,泉水清冽,银波荡漾。这里山势雄峙,翠柏森森,山灵水秀,幽雅清静。父女俩一看这地方,非常高兴,就在河畔结草庐,筑石屋,收拾了一块安身之所。从此,姜子牙便在石番溪边以钓鱼为生,苦度时光。姜子牙在石番溪垂钓好些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大家都以为他是一个流浪到此的穷苦人家。

有一天,姜子牙正在溪边钓鱼,忽听有人唱着山歌从山上下来。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位樵夫。那樵夫30出头,长得英武有力,将一副重约四五百斤的柴担放下,走至子牙身旁,坐下休息,并主动与子牙搭起话来。

樵夫说:“老丈,我这些年常见你在这里垂钓,却从未见你钓上一条鱼来!”

子牙一听,既惊且喜:“看来这位樵夫已经对我注意很久了。我来到这个偏僻的山沟已经几年了,很少有人主动和我打招呼,更没有人关注我的行踪。今天,这位樵夫不仅走到我身边,而且还说出了我的秘密,看来,我出头的日子不远了。”

那樵夫不等子牙答话,就要过他的钓杆,指着钓线上的那根直而无曲的钓钩说:“你这是钓钩吗?这分明是一根缝衣服的针嘛,我传你一法,将这针用火烧红,折成弯钩,穿上鱼饵,鱼一定能上钩。”

子牙被这位直率爽朗的小伙子感染了,止不住哈哈大笑:“那我也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吧!我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不为银鳞设,只钓王与侯。”说罢,又口中念念有词:“短杆长钓守石番溪,这个机关哪个知?只钓当朝君与臣,何尝意在水中鱼!”

那樵夫也大笑起来:“你整天坐在这溪边,连只王八都钓不出来,哪里能钓出什么王与侯?”

子牙一听小伙子说得有趣,便问道:“敢问小兄弟哪里人氏,姓甚名谁?”

那樵夫答道:“我姓武,名吉,家住在渭河岸边的集贸村,家中只有一位八旬老母,全靠我打柴为生。”说话间,他抬起头看了看快落山的太阳,便告辞道:“老丈,天色不早了,明天再见,老母亲还等着我回去做晚饭呢!”便挑起柴担,向山下走去。

第二天,那武吉又挑着一担柴,来到子牙身旁,放下柴担,一边用草帽扌扇着风一边说:“老丈,我昨夜仔细琢磨了你昨天讲的那些话,我是一个粗人,但还是觉得你倒像一位道行很高的人。你能卜卦算命吗?”

子牙笑道:“卜卦算命,乃雕虫小技也。你先说说有什么事,需要我给你算一卦?”

武吉指着那担柴说:“你算我今日进城卖柴生意如何?”

子牙看了看他的脸说:“你面色正,运气红,今日卖柴出手顺,一担能挣两担银。”

武吉听了子牙的话,只当是老渔夫恭维他,并不在意。哪知他把柴担到西岐集市上以后,还未放下担子,就上来好几个买主争着要买他的柴。还没等他讨价,又上来一位衣着华丽的人对他说:“柴担不要放下,请挑到我家,我给你双倍柴价。”武吉把柴挑到那人家中,那人家里正办婚娶喜事,急需柴烧。不等武吉开口,那人便掏出了一个红包,对他说道:“今日家中大办喜事,正好缺柴,老弟雪中送炭,喜上加喜。这银两你收了,不要嫌少。”

武吉接过一数,果然是昨日两担的柴钱,不禁暗暗称奇。

第二日,武吉又担着柴来到姜子牙身边,他并不言昨日之事,开口便问:“老丈,你算我今日运气如何?”

子牙在他的脸上瞅了半晌,手捋胡须说道:“你左眼青,右眼红,进城必然打死人。”

武吉听了很不高兴,但一想昨日之事,还是暗自嘀咕:我进城得处处小心,看你明天怎么说。于是便担着柴走了。

武吉一路谨慎,见坎绕坎,见人躲人,连一句多余的话都不敢说。他挑着柴担,来到西岐城门跟前,刚刚进得门洞,守城兵士便上前拦住他,命令他退出去,说:“周文王的车驾要马上出城,路人要一律回避。”武吉力大身壮,担的柴又多又重,回转起来不大方便。他正准备转身,文王的车驾和随从人马,已经像一阵风一样从城内奔驰而来。

守城兵士见状,朝武吉大喊:“赶快闪开!”武吉急忙向左侧躲闪,不料动作过猛,肩后那捆柴撞在城洞墙上,柴担失去平衡,肩前头的那捆柴滑出担头,正好砸在那守城兵士的后脑上,顿时七窍出血而亡。

文王见卖柴人脱担伤了门军,下令将樵夫抓住,等他回来时再行审问。说完,便驱车而去。

周兵将武吉抓住以后,在地上画了个圆圈,命令他老老实实在圈里待着,等文王明日审问。那时候,周人没有专门的牢房,在地上划一个圆圈,就算是牢房了,正所谓“划地为牢”。又因为文王会演八卦,所以谁也不敢从那圈子里逃跑。如果逃跑了,不管你到了哪里,也会被文王算出来,再抓回去就要加倍惩罚。

武吉在圈子里站到半夜,心想:“自古道,杀人者偿命。我砸死了守门军士,必然要以命抵命。可我有80岁的老母,谁来养老送终?不如悄悄逃回,再作打算。”于是便跳出圈子,连夜逃回家中,向母亲讲明原委。母亲说:“儿呀,既然那老翁算得这么准,那他肯定有解救你的办法,你速去石番溪,求他救你性命。”

武吉不敢怠慢,连夜赶往石番溪,从草庐中叫醒姜子牙,哭诉了昨日发生的事情,并且后悔昨日未听老翁之言,闯下大祸,请求老翁搭救。

姜子牙早就喜欢上这位老实耿直的小伙子了。见他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又念及他家里还有八旬老母,便笑着对他说:“我救你可以,但有一个条件,你要作我的徒弟。”武吉赶忙跪下再拜,连声说愿意拜子牙为师。

子牙说:“我授你一法:你回去在你家后院挖一个坑,扎一个草人放入坑内,用土埋了,就可以保你安然无事。”武吉牢记在心,拜谢了师傅,连夜赶回家中,依法炮制。

第二天,兵士向文王报告,说昨日以柴砸死门军的那个犯人夜里越圈逃跑了。文王听罢,演起八卦,屈指一算,叹了口气说:“这个樵夫也太愚蠢了。我知道他是误伤人命,原不想杀他抵命,谁料他却畏罪自杀了,可怜啊可怜。”从此,便了却了这桩公案。

武吉从此一边打柴养母度日,一边跟姜子牙学习兵法武艺。光阴如梭,一晃就是三年。

这一年,姜子牙已经80多岁了。大约是姜子牙认为自己出头的日子到了,他吩咐武吉挑柴到西岐城里出卖。武吉怕被文王认出来,子牙说:“认出来也不必害怕,你可跟他如实讲说,他不但不会伤你性命,还要封你作将军呢!”

武吉遵从师父的吩咐,挑着柴担,唱着山歌,又在西岐城里叫喊卖柴了。当天正值当年守城门的另一名兵士当值,他一眼就认出了武吉,立即报告了上司。

兵士们把武吉抓住,去见文王。文王一见,惊得目瞪口呆,心想:“当时我推演八卦,算定他已经畏罪自杀,为何到现在他还活着?”

武吉便把姜子牙解救他的过程,向文王一一作了介绍。文王听后赞叹道:“这真是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姜子牙能破我八卦,一定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才。我姬昌求贤若渴,原来大贤近在咫尺,却没有发现。”于是,立即宣布武吉无罪,并且封他为武德将军。同时决定,三天之后,由武吉带路,亲自去石番溪访贤。

周文王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他深知治国之道,在于用人。因此,他经常出外察访,寻求贤才。当他得知石番溪隐居了一位大贤姜子牙的消息后,恨不得立即就去把他请来。他决定,明日一日,以打猎为名,前去石番溪访贤。

第二天早晨,文王斋戒沐浴之后,带着儿子姬发、周公旦,大夫散宜生,大将军南宫适,武德将军武吉等一班文武大臣,率领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去石番溪打猎。

正午时分,大队人马渡过渭河,来到离石番溪5里的地方。周文王怕这么多的兵马车辆涌至石番溪,惊扰了姜子牙钓鱼,便让部队在此驻扎下来。他准备只带少数几个人前去会见姜子牙。

这时,太子姬发建议:“父亲暂时勿动,先让孩儿前去探明消息,如果姜子牙确实在那里钓鱼,父亲再去不迟。”

文王一听也对,便郑重其事地对儿子说:“姜子牙定是一个才智非凡的大贤,我们要完成兴周大业,非他莫属。你一定要谨慎从事,切莫莽撞。”

太子领命,只带了几名侍卫,直奔石番溪。进了凡谷,行至不远便望见那乱草丛中,一位老翁跪坐石上,专心垂钓。那钓鱼的钩线离水三尺,直钩无饵。

太子姬发觉很可笑,便悄悄站在老翁身后观看。忽然,一条小鱼跃出水面,直吞那只悬钩,那老翁伸手捉住小鱼,在那里仔细端详着。太子姬发不胜惊奇,忙向前施礼道:“老翁请见礼!”

姜子牙好像没有听见,却自言自语地说道:“钓钓钓,大的不到小的到,老朽送你还泉沼。”说罢,将刚才钓到的那条小鱼顺手丢入滋泉。只听“噗”地一声,那鱼摇头摆尾地去了。

太子姬发是聪明人,闻弦歌而知其意。他知道要请此老,非父王亲临不可。故而悄悄返回营寨,将情况告知了文王。

文王一听,拍着自己的后脑勺连声说道:“是我一时胡涂,险些错过大贤,待我亲自前去就是了。”

于是,文王在营中再次沐浴,换了衣冠,和太子姬发一同向凡谷走去。

文王进得凡谷,只见翠柏青青,紫烟淡淡,流水潺潺,鸟鸣嘤嘤,一派仙气,不禁叹道:“深山藏猛虎,仙境出圣贤,真个好所在!”

太子姬发带着文王来到老翁垂钓之处,只见跪石空空,不见刚才垂钓之人。太子姬发心想,莫非是那老翁故意不见,躲藏起来不成?便对文王说:“父亲在此等候,待孩儿四处去找。”

文王拦住他说:“不可鲁莽!隐居之人。最爱清静,听武吉说,向南5里,有一所石洞静室,乃姜翁安歇之处,我们慢慢去找。”

父子俩踏着山路,来到静石台下。文王此时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走不动了。太子姬发劝道:“父亲在此歇息片刻,待孩儿上去看看。”说着便登上台阶,来到静室门前。

太子姬发正要上前敲门,那门却“呀”地一声开了。一位美丽少女,面若桃花,亭亭玉立地站在门口,启齿问道:“请问公子找谁?”那声音如同莺声燕语,婉转清脆。太子发现她如此姣美动人,不觉怔住,半晌不能自语。

那女子正是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她从小随父流浪,从朝歌辗转来到石番溪,抛头露面惯了,并不像那些深阁闺秀,羞羞答答。见面前这位英俊的公子这副模样,不觉好笑,又问道:“莫非你是找我父亲姜子牙?”

太子姬发这时才如梦方醒,自知失态,连忙答道:“我是文王的儿子姬发,我父亲和我特来拜访大贤姜子牙,不知他老人家向何处去了?”

邑姜笑着用手一指,只见台下溪流中,一位老翁驾着一叶方舟,唱着山歌,顺流而下。那老翁正是姜子牙。

太子姬发别过邑姜,和父亲一起返回滋泉,抬眼看时,姜子牙已跪坐在那块石头上,又在肃然垂钓了。

文王父子不敢惊动,蹑手蹑脚地走到姜子牙身后,悄悄地看着他钓鱼。只见姜子牙仍然举着那根直钩钓杆,悬空垂钓。忽然有一大一小两条金鱼,“嗖嗖”踹上钓钩,挂在那直钩上,活蹦乱跳。子牙自言自语地念道:“钓钓钓,大的小的一齐到,文武相与共,日头当头照。”说罢,将两条金鱼从钩上取下放入鱼篓。

文王心知时机已到,轻声说道:“贤士很喜欢钓鱼吗?姬昌特来向您问好!”

姜子牙回头见是文王父子,慌忙起身还礼,说道:“不知文王驾到,有失远迎,死罪死罪!”

文王连忙将子牙扶住,赔礼道:“方才姬昌没有亲自前来相请,还望贤士原谅。”当下叫过儿子姬发,拜见子牙。

文王抓住子牙的手说:“先王太公曾经预言,日后会有一位大贤从东方来,辅佐周室,周室从此就会兴旺起来,莫非这位大贤就是你吗?先王太公盼望你已经很久了,你就是太公望啊!”自此,姜子牙就称作“太公望”。

姜子牙见文王父子如此重贤爱才,心中十分感动。说道:“文王如此厚爱老朽,老朽岂能不动心!只是我如今已经年过八旬,恐怕力不从心,难以担当文王的重托,还望文王三思。”

文王忙说:“有志不在年高。我观姜公鹤发童颜,体魄健壮,英气勃勃,定能匡扶周室,担当大任。姜公如果能答应我的请求,周室幸甚!”

子牙叹了口气说:“文王如此不弃,老朽定当为你效犬马之劳,只是我在滋泉苦苦垂钓多年,两腿僵硬,难以行走,这当如何是好?”

文王忙答:“姜公不必为此事忧虑,只要你助我兴国,我父子就是背也要背你下山。现在,我的车就离此不远,你就坐我的车走吧!”文王立即命令太子将自己的车驾来,扶着姜子牙坐在车上。太子姬发还记着邑姜,忙向父亲提醒:“石室中还有一人。”

姜子牙说:“哦,那就是小女。”

文王听说子牙还有个女儿,就命太子姬发驱车前去迎接。

文王为了表示自己对姜子牙的尊敬,让驭手将车驾上的马全部卸掉,要亲自为子牙拉车。姜子牙也不谦让,只说了一句:“那就太难为你了!”便眼看着文王把套绳套在自己身上,拉辇出山。因是下坡路,不多时,便来到集贤庄。这时山势突起,变成上坡,文王使劲拉辇,用力过猛,只听“嘣”地一声响,将绳拉断,文王几乎跌倒。

这时,姜子牙呵呵大笑,说道:“你拉着我走了808步,我就该保你周室江山808年矣!”

文王一听拉多少步就能保江山多少年,心想,我何不再拉着你继续走,保我周室江山永固?于是便重新接续套绳,还要再拉。子牙说道:“天有定数,不可违也。”

文王把姜子牙请到西岐,拜为太师,执掌周室军权。姜子牙忠心耿耿辅佐周室,终于完成了伐纣灭商的重任,开创了周室800多年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