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小窗幽记(下)
6013600000034

第34章 唤醒梦中之梦,窥见身外之身

“原文”

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

“译文”

聆听寂静的夜里传来的钟声,唤醒了生命中的虚无缥缈的世界;观看清澈潭水中的月景,仿佛窥见了超越肉体之外的自己。

“赏析”

人生如一梦,何时是梦醒时分。从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宇宙空间来看,人类生命的出现只是宇宙中极短的一瞬,文明只不过是其中一梦。生命在阔大的宇宙时空中如此渺小,芸芸众生也只是世界中的细微尘埃,当夜阑人静万籁俱寂时,夜空中传来悠扬的钟声,往往能使人顿悟,仿佛觉察到,生命中无论多大的喜怒哀乐,都不过是梦中之梦,何必执着不忍舍弃呢?

肉身的我之外,还有一个自在的我,当明月将自己的身影投映在清澈的潭水中时,似乎可以感觉到身外之真我的存在,使人想要去探索那生与死永恒的刹那。

“故事”

孔子一生的追求

春秋时的教育家孔子3岁丧父,后随母亲移居阙里,并接受母亲的教育。

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至长大,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孔子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孔子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家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

51岁时,孔子任鲁国中都宰,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美女,终日迷恋酒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五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孔子的教育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一生培养弟子3000余人,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