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友情·无言的温暖
6010500000054

第54章 大家

_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邓稼先,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他们两个人的友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成为一段佳话。

杨振宁,1922年出生比邓稼先大两岁,祖籍安徽肥西县,他的父亲杨武之从美国留学回来之后就留在了北京清华大学里任教。

邓稼先,1924年出生,是安徽怀宁人,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蜇曾经在日本、美国留学,归国后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哲学系教授。

两个人的父亲因为是同乡又是同事,又有相同的留学经历,相同的兴趣,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经常来往。两个家长之间的友谊,不知不觉也延续到自己的下一代身上。

20世纪中期,邓以蜇把自己的家人接到了北京来生活,邓稼先就在崇德中学读书,他和杨振宁是一所学校的。两个人就成为了关系很好的同学。在班里,杨振宁的学习成绩非常好,邓稼先就有些崇拜他。

杨振宁把自己当做是邓稼先的大哥,经常照顾他。因为受到杨振宁的影响,邓稼先在理科方面的成绩也非常优秀。杨振宁是个聪明的孩子,做事机灵,大家都叫他机灵鬼。而邓稼先为人处世都很老实,大家都叫他邓老憨。每到下课的时候,两个人就待在一起,形影不离。这两个好朋友在他们年少的时候,就建立了报效国家的远大理想。

抗日战争开始后,杨武之一家人就跟着学校去了西南。1940年,邓稼先不愿意当亡国奴,就一起从天津出发,绕过上海和香港,两人历尽艰辛、风餐露宿终于到达了云南昆明。大姐又把邓稼先送到了四川江津去投奔他们的四叔。第二年的夏天,邓稼先考上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的是物理专业。而当时杨振宁已经是西南联大三年级的学生了。在学校里,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学习和聊天。在学业方面,杨振宁经常对邓稼先进行指导。邓稼先对自己的姐姐说,杨振宁就是自己的课外老师。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不久之后杨振宁就考进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物理系,开始攻读博士学位。1946年的秋天,22岁的邓稼先大学毕业后,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成为助教。第二年,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的研究生。临走前,他征求在美国读书的杨振宁的意见,问去哪一所大学读书最为合适。杨振宁回信告诉他,建议他去普渡大学就读,因为普渡大学里的收费很低而且理工科的教学水平也很高,他还在信里说:“这所学校距离芝加哥特别的近,这样我们两个人就可以经常见面了。”

之后,杨振宁还帮助邓稼先申请到了普渡大学博士研究生的入学名额。1948年的10月,邓稼先跟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一起出发,从上海坐船前去美国。之后邓稼先顺利地进入了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的研究院,就读于物理系。

1950年8月,只有26岁的邓稼先就取得了博士学位。大家都称他为“娃娃博士”。1950年8月29日,邓稼先跟在美国留学的上百位学者一块儿,历尽万难,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之后,邓稼先就和远在美国的杨振宁隔海相望,很长一段时间失去了联系。

1958年的秋天,我国二机部负责人、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让他秘密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之后就完全与外界断了联系,全身心地投入到原子弹的研究工作中。

1964年10月16日,新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76年6月17日,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的上空响了。邓稼先也因为这两弹被人们称为“两弹元勋”。

1971年的夏,分开22年的杨振宁与邓稼先在北京见面了。这是杨振宁从1945年公费在美国留学后第一次回国访问。这时的他已经离开祖国26年了。

刚下飞机,在贵宾室休息了一会儿,外事的接待人员就请杨振宁列出了他要见面的朋友名单。在北京,邓稼先就是他想要见的第一个人。

当时正是“文革”的中期,政治运动被弄得颠倒黑白,人人担惊受怕。就算是邓稼先这样执行秘密又肩负着重大使命的科学家也不例外。曾经被当做保护对象研制核武器的功臣邓稼先还有尖端机密研究院的一些科学家和科研人员,还包括之后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的其他几位科学家,都被集中到西北的某个地方进行学习。

这时,杨振宁想要跟邓稼先见面,根本就没人知道他在什么地方。

周恩来就亲自出面,让国防科研部门马上找。通过很多种办法,国防科研部门终于找到了在西北进行“学习”的邓稼先,并对他下达了命令:马上回到北京。

这毫无疑问就是救邓稼先在千钧一发之际啊。杨振宁完全没有想到,这时他的出现,就是无意中也是无形中把邓稼先保护了起来,当然也是相当于帮助和保护了中国的“两弹”事业。

邓稼先和杨振宁的这次见面,是邓稼先从1950年在美国跟杨振宁分开之后,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就在这期间,杨振宁问邓稼先中国研究原子弹是不是由美国科学家帮助完成的。邓稼先那时还请示了周总理,是否如实说。周恩来让邓稼先实话实说。

于是,杨振宁在结束访华的告别宴会上,邓稼先给他写了一封亲笔信,当看到邓稼先在信中写着“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立刻离开自己的位置躲在了一旁,流下了眼泪。

从1964年到1986年,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邓稼先一共参加了32次的核试验,邓稼先还亲自去罗布泊指挥工作队,参加实验的就有15次。邓稼先全身心地投入在了核试验的研究上,他和自己的妻子许鹿希结婚33年,而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却仅有6年的时间。

因工作上的需要,邓稼先都主动前往实验基地的最前线,但他的身体被强烈的射线严重损害了。1985年7月,邓稼先被医院确诊为直肠癌,邓稼先却从不后悔。其实在自己接到任务的时候,他就跟妻子许鹿希说:“我能做好这一件事情(核试验),这一辈子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了,就算是我为它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的!”

当邓稼先身患重病住院接受治疗后,1986年的5、6月间,杨振宁曾经先后两次回国来医院探望病重的邓稼先。

邓稼先看到自己的好朋友特别高兴,甚至把生病带来的病痛都忘记了。两个人在一起说说笑笑,聊了许多,后来还在病房的走廊上照了张合影。可是在照片上,邓稼先的右嘴角下还有一点血迹。

当时的邓稼先已经病得特别重了,嘴巴和鼻子不断地往外流血。可是,他的笑容看起来还是那么的满足和幸福。

邓稼先告诉杨振宁:“我虽然因为强烈的核辐射而患了癌症,可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什么,因为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核爆炸,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了!”杨振宁回到美国以后,想方设法地弄到当时还没有上市的治疗癌症的新药物,马上送到了北京。

1983年7月29日,中国的这颗科学巨星邓稼先就这样的陨落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杨振宁立刻从美国发来吊唁的电报:“稼先离开的消息,让我想到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谊,我会永远珍惜这些美好的记忆。”

杨振宁教授在写给邓稼先妻子许鹿希的信里说:“稼先这个人忠诚纯正,是我非常敬爱的挚友。他那无私的精神和巨大贡献是你我永恒的骄傲……”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坐着飞机赶到了北京,来到邓稼先的墓前。扫完墓后,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拿着一个蓝色盒子,双手交给了杨振宁。那盒面上还写着“振宁,致礼存念”这六个字,还有落款就是“稼先嘱咐,鹿希赠”。

杨振宁的目光停留在了“稼先嘱咐”这四个字上。他看着许鹿希将盒子打开,里面很整齐地躺着他们家乡安徽出产的石制笔筒、笔架、墨盒、笔盂、镇尺和长方形石印。这是邓稼先最后的嘱咐,把这套坚实、美好的文房四宝留给了杨振宁,希望两个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永远存在。

朋友之间就是应该互相帮助,不会因为长时间不联系就变得单薄。这两名科学家的友谊,长达了半个世纪之久,时间在他们的面前根本算不了什么。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什么都不可以阻挡。就算是生死相隔,友谊还是会保留下来的。人的一生要是能有像他们两人之间这样的友谊,我想也就没什么遗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