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博尔斯卡娅
他们两人都深信,
他们的结合是一见钟情。
这样的自信真美妙,
但犹豫不决会更好。
他们认为既然素不相识,
他们之间过去就不会有什么瓜葛。
也许在街道、楼梯和过道上,
他们可能早就曾擦身而过。
我真想问问他们,
是否记得——
也许在旋转门里
他们曾碰在一起?
也许太挤了,说过“对不起”!
或者在电话筒里道声“打错了”。
不过,我知道他们会回答:
不,不记得有过这样的事情!
他们非常惊异,
已经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
他们遇到的尽是机遇。
他们还没有完全准备好
把自己的命运相互交换。
他们时聚时散,
命运常出现在他们的路上,
忍住了对他们的窃笑,
然后又跳开到路旁。
确曾有过标志和记号,
尽管他们并不知晓。
也许是在三年以前,
或者是在上星期二,
有一片树叶
从这个人肩上落到另一个人的肩上?
或者是一件丢失而又拾回的东西?
说不定它是灌木丛中
童年时玩过的一只皮球?
也许是门把手和铃铛,
他们早先曾经
触摸过它们。
也许他们的箱子曾在寄存处放在一起,
也许在同一个晚上,
他们曾做过同样的梦,
惊醒之后梦便无影无踪。
然而每一个开端
都有它的继续。
而那本记事本
永远是半开半合。
(林洪亮译)
精品赏析
申博尔斯卡娅(1923—),波兰当代著名女诗人,她出生于波兰一个乡村,1939年德国占领波兰之后,她从一所秘密中学毕业,1945年进入大学学习语言文学和社会学。她获得了波兰、瑞士和德国的很多文学奖项,199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她的诗都有一种哲理和沉思的气质,抒写的语调也很平和安详,有着一种从容的美。她的诗不浪漫,似乎和浪漫主义毫无关系,但是讲道理,有智慧。女诗人写出讲智慧的诗是很少的,如同这首《一见钟情》,是对爱情的冷思考和冷处理,对一见钟情这种爱情模式进行了有趣的探讨和诘问。她结过两次婚,第一位丈夫是一个诗人,1954年他们分手了;第二任丈夫是一位小说家,在1990年去世,给她带来了深深的悲伤。这样的诗节奏缓慢,场景不断涌现,是诗人特有的一种抒情语调。